眼下,不少河道和水面都結了冰,一些市民想著冰層較厚就跑到冰面上玩耍,卻不知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看起來十分堅硬的冰面為什麼容易發生破裂?冰面的承載力和哪些因素相關?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判斷冰面厚度和承載力?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些問題。
水面剛結冰時,冰層中有像樹枝狀的結晶
眼下,不少河道和水面都結了冰,一些市民想著冰層較厚就跑到冰面上玩耍,卻不知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
看起來十分堅硬的冰面為什麼容易發生破裂?冰面的承載力和哪些因素相關?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判斷冰面厚度和承載力?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些問題。
實驗一 觀察水面結冰過程
實驗簡介:
為觀察水結冰的過程,記者準備了一個透明的玻璃盆,裝入一定量的自來水後放入-10℃的冰箱冷凍室,模擬水面結冰過程。
實驗過程:
●每隔10分鐘觀察一次,50分鐘後,水面上出現一層薄冰,但輕輕搖晃後冰就沉入水中融化了;
●60分鐘後,水面上冰層的厚度比之前有所增加,冰層並不像玻璃一樣透明無暇,內部有樹枝狀的結晶;
●70分鐘後,水面上的冰層變得較厚,裡面的「枝杈」看起來更清晰了;
●把水放進冰箱約2.5小時後,水面上的冰層變得更厚,雖然水盆邊緣處的冰層很難按動,但是中間的冰層稍用力按壓就破裂了;
●把水放進冰箱約4個小時後取出,此時盆裡的水全被凍實,之前被壓破的冰面再次結冰;晃動水盆發現,冰內仍有可移動的氣泡,這說冰內還有水;把水盆倒扣發現,水面下方的冰層厚度不均勻,大體來看邊沿厚、中間薄,冰面呈上拱狀。
實驗解釋:
河科大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同偉說,自然條件下的水在0℃以下就會結冰,但除了外界溫度,冰層厚度和水面空氣流速、表面積大小、水的深淺和純淨度等都有關係。水流速度越小、氣溫越低、水越淺、風速越大,形成的冰層越厚,原因是水放熱越快,結冰越快。這就是為啥面積大的水域不易結冰,面積小的水域易結冰。
河科大物理工程學院副教授王翬(huī)說,冰的承壓能力與厚度的平方成正比,但不能簡單套用這一公式,水中的雜質、流速、水的深度,冰中的裂紋、外界溫度等都會影響冰的承壓能力。
我們在實驗中觀察到,冰層內部呈枝杈狀,在「枝杈」的連接點處、冰面的裂痕處,承載能力都較弱;水面邊緣的冰層較厚,水面中心處的冰層較薄,這就是為啥看起來堅硬的冰面,人踩上去後冰面卻破裂。
邊緣的冰層比中間的冰層厚,冰塊裡能看見氣泡
實驗二 做外面是冰、裡面是水的小冰塊
實驗簡介:
為方便觀察冰塊內部結構,記者在冰格裡裝滿水後放進冰箱冷凍室,凍成冰塊後觀察。
實驗過程:
●每隔10分鐘觀察一次,因每個冰格裡水較少,30分鐘後冰格裡的水中就出現了冰碴兒;
●約1.5小時後把冰格從冰箱裡取出,倒出冰塊發現,不少冰塊的內部還是水,而且冰塊裡的裂縫、氣泡都能看到。
實驗解釋:
王翬說,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純水在4℃以上表現為熱脹冷縮,但在0℃至4℃之間表現為熱縮冷脹,即溫度越低,密度越小,這是水最重要也最奇特的性質之一。因此,冰塊結冰的過程是從外到裡的,製作外面是冰、裡面是水的小冰塊並不難,控制好時間就好。
小冰塊的內部是空的,裡面還有水
實驗三 讓礦泉水瞬間結成冰
實驗簡介:
您可能看過這樣的視頻:一瓶水輕輕搖晃後就瞬間結成冰了,這是咋回事?李同偉說,溫度低於0℃時,水不一定會結冰,只要保持平衡且沒有外界幹擾,就會呈現出自然條件下的「過冷水」狀態,如果「過冷水」狀態被打破,如外部撞擊、震蕩、加入結晶粒子等,就會瞬間結成冰。
實驗過程:
●將一瓶未拆封的礦泉水放入-10℃的冰箱冷凍室約2小時後取出;
●搖晃瓶子發現,瓶中的水早已結冰,實驗失敗。
實驗解釋:
王翬說,實驗失敗的原因是冰箱溫度太低,想讓水達到「過冷水」狀態,溫度、時間都要精確把握。溫度過低、時間過長或實驗過程中平衡被打破,水都會直接結成冰;相反,如果溫度還未完全降下來,再怎麼搖晃,水也無法結成冰。
王翬建議,在-5℃至-3℃的環境中,把水放2小時後再實驗,最好選用沒有拆封的純淨水。如果不易控制溫度和時間,可以用毛巾把裝有水的瓶子包起來,在毛巾和瓶子之間插入溫度計,溫度計顯示-3℃時,把瓶子取出,注意不要搖動,這樣可以增加實驗成功率。(洛陽晚報記者 郭飛飛 通訊員 孫旭 文/圖)
延伸閱讀
冰面上遇險該怎麼辦?
冬季落水後不要驚慌,身上的棉衣、羽絨服中都有很多空氣,在落入水中的一瞬間,人不會立即下沉,也不會立即感覺到冰水的寒冷。穩定情緒後要立即大聲呼救,尋求外援。如果墜落的地方冰層下方的水是流動的,一定要把身體露出水面,一旦被活水衝入冰層下面,將很難有生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