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湖南大學工商大學院長陳曉紅:數字新技術...

2021-01-13 MBA中國網

2020年12月23日,由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共同舉辦的「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於北京盤古七星酒店成功舉辦。本次盛典聚集了業內知名專家、全國各大商學院院長、主任及傑出校友代表,並圍繞商科教育行業進行了主題分享、圓桌對話、評選頒獎等一系列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科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主任陳曉紅受邀參加「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並在盛典上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大良會長,還有MBAChina的負責人,各位同仁,各位來賓,

今天非常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慶典,因為今年是MBA30年,從91年,明年也將馬上迎來下一個30年的起點。我實際上跟MBA還是很有緣,因為我在中南大學做商學院院長做了十幾年,當時在全國MBA教指委當了兩屆委員,所以來到我們MBA的這樣一個圈裡面感覺特別的親切,我想花很短的時間來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來講智慧社會的問題。

智慧社會是什麼

實際上在十九大報告中,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中,也包括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談到了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的建設,來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數字的智能化水平。實際上,特別是在疫情之中,可以說社會治理的問題,智慧社會的問題尤為關鍵。智慧社會的總體框架比我們說的智慧城市可能涵蓋面要更廣,它是一個包括智慧管理民生的智慧產業,跟我們的商科教育也是緊密的結合。智慧社會需要達到五大基本的屬性:高度被感知;高度透明;高度互聯互通;高度的智能化;高度的數位化和被計算。科技和產業革命也是推動我們商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我們的產業的變革,技術的變革來帶來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對我們的商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前些年進行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智慧社會的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融合,勾勒出了未來的智慧社會的藍圖。我們看到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等的融合,我們看到從智慧城市1.0版到2.0版就是強調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而我們說到發展方式也是在不斷的變革,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各種類型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應運而生。從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我們認為是有9個方面的跨越,我歸納的這樣一個智慧城市,城鄉結合條款,風格等等,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式發展。

智慧社會建設當前面臨的問題

新基建應該說包括了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它所表現的主要的特徵就是數位技術是核心,新興領域為主體,創新為動力。剛才大良會長也講了很多,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全面了,包括商科教育的一些新的發展的事業和目標。

我們在這樣一個數位化智能化時代,商科教育怎麼來跟這些新的技術進行融合,如何來實現我們習主席提出的四個面向的這樣一個新的需求。

新冠疫情確實對全球的社會治理體系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實際上技術水平落後的國家可能經過疫情以後,這方面會更加落後。智慧社會現在仍然存在很多的難題,包括頂層設計的問題,數據的共享的問題,缺乏標準化引領的問題,所以我們說智慧社會治理,現代化戰略的制定至關重要。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面向智慧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就是以人服務管理為主導,聚焦管理民生的產業,以服務民生為宗旨,構建一個安全、穩定、智能、高效的經濟社會環境,這是我們對它的整體目標。

智慧社會的建設規劃

它的科學理念我們認為有5個導向:包括目標、政治導向、文明導向、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它的階段目標我們希望構建為2025到2035。我也在牽頭做國家科技的十四五和面向2035的社會治理和智慧社會的這樣一個專項規劃,有很多的這方面的科學的問題要儘快確定。面向智慧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專業路徑,我們把它歸到第一個階段——頂層設計階段;第二階段,2025到2035一個縱深推進和全面建成的階段,這裡面有很多的管理問題需要去解決。

它的戰略的重點:一個是構建智慧社會的理論框架,體系結構,新範式,理論模型,然後要加速智慧社會的新基建的建設,包括5G、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全面的融合,還有城市智能感知和高性能的城市計算和數字孿生技術等等。還有積極推進智慧民生的服務,包括交通出行、醫療保障、智慧教育、勘驗、應急管理、生態環保,然後要創新網絡服務的新模式。我們現在推進服務主體的智能化、精準化,服務過程的透明化,希望能夠構建起智能一體化的在線的服務平臺,來推進智慧的政府,智慧的公共服務,智慧的社區的建設,還有媒體的融合,社會文化創意的建設,還有產業鏈的協同的服務體系。

我們也注意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一個是國家的創新能力的建設,第二個重點就是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安全可控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智慧社會裡面要關注的一個點。這是第一個部分。

智慧社會治理中的數位技術的創新

第二部分我們就說智慧社會治理中的數位技術的創新。創新的應用一個是通過數字新基建來提升智慧社會的供給能力。然後我們看到智慧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表現:感知融合、民生開放、工業趨勢互動,這中間的協同點就是數據業務技術組織管理的能力。這是我們構建的一個框架,通過數位技術來驅動智慧社會,構建一種數字孿生的城市。

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數位化開始大規模的普及應用,我們再來看數字孿生的技術架構,包括它的物理層、數據層、模型層、功能層來為應用層來提供集成的服務,包括智能工廠、車聯網、智慧城市、智慧建築、智慧醫療等等。

數位技術應用在智慧社會的城市建設中,就是構建起城市的物理世界、網絡的虛擬空間來相互映射,協同加速的一個架構。數字孿生也是賦予城市實現智慧化的重要設施和技術能力——我們的精準的智控能力。通過邊緣技術助力智慧城市的信息化的建設、感知、融合、共享和拓展應用,包括智慧鄉村的建設。通過數字孿生、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結合,及VR、AR的技術,能夠有助於全景智慧城市的規劃。

現在有很多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上海的虛擬城市,濱海的數字孿生的城市運營中心,雄安新區的數字智能之城等等。網際網路能夠有助於實現智慧社會智能的泛在感知,未來萬物互聯,實現社會智能感知泛在的升級。通過5G網絡也能夠大幅提升智能的、智聯的感知能力,通過城市的這樣一個邊緣計算,也能有助於智慧社會的網絡架構、算力模式和業務模式的深刻變革,通過網際網路的集合化邊緣計算、VR、5G來結合、推動智能的發展感知,包括很多的典型應用,因為時間原因我這些就跳過去。我專門去看了上海浦東的5G+智慧社會的協同管理,初步框架頂層設計還做得很不錯。

區塊鏈技術在智慧社會中的應用

區塊鏈也能賦能、重塑智慧社會的治理結構,也納入了新基建的範疇。在前天的網易的未來大會上,我做了一個區塊鏈的專題講座。但是我是通過線上,沒有辦法趕到杭州。我看關注度很高,都是幾百萬人在線上觀看。區塊鏈作為一個未來的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它的兩種結構,兩類算法,一個合約,來實現了數據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多種情況決策的特徵,它擁有一個「五全」的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產品、全解析和全價值。它也能助力社會的數據共享、共治和共用。我們現在數據生產規則是個極大的浪費。

怎麼能夠通過數據的共享,共制和共用?要通過隱私的保護,使數據實現充分的共享,構建一種智慧的可信的社會來推動它的治理創新,構建一種無需信任的信任架構,來提升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和法制化。

從疫情之中可看出基層治理尤為關鍵——社區的治理。通過區塊鏈來構建一個更加協作性的社會,實現多方協同的共贏。所以我覺得區塊鏈在未來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在國家安全,在各個領域有非常大的應用空間。這裡面有很多的典型案例,包括我們跟浪潮集團合作開發的質量鏈,有望成為一個供應鏈,來實現這質量的可追溯可溯源。還有像波音,設計製造全部生產鏈條加入區塊鏈的技術。

人工智慧在智慧社會中的研發進展

人工智慧也有助於全面保障智慧社會的民生服務,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的智慧社會,實現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普惠化。我們看到在提升交通出行的效率和體驗方面,可能未來5年就有很多的智能駕駛的車、道路等等。AI+醫療健康也是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能夠通過大數據推出精準的醫療,催生新型的診療體系。在與教育的深入融合方面,現代教育,智慧教育的發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我覺得我們搞MBA教育也要適應一些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來主動的適應和融合。

我們跟阿里的城市大腦達摩院也有一些課題的合作。在城市大腦的中樞系統構建一個全新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個大的中樞以及互聯運營技術的一個聚焦民生需求的問題,這個是做的還是很有特色的。還有像谷歌的無人駕駛,這都是很典型的案例。腦機結構來提升馬斯克的腦機接口,來提升醫療水平,未來的這個趨勢還是挺可怕的,人的記憶、一些思維可以copy出來了。

還有人類染色體的智能分析雲平臺,這也是湖南的,我兼著一個人工智慧學會的主席,我們的一個副主席的企業搞的人類染色體的分析,醫療的AI,在全球也是走在前三位。

智慧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

在智慧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上,我們也在各位的支持下,在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能源的智慧管理方面或國家技術會議中心,構建了一些平臺。包括技術會議中心的平臺,省部級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等。

這是我們構建的智慧社會治理的基礎的信息的平臺,一個時空的信息平臺,然後我們也收集了很多的大數據,我就不重點講了。

我們也構建起智慧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評估體系,也得到了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的支持,應該說希望為我們國家社會的治理提供一些科學的決策和決策的建議。大數據中的疫情防控能力領域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今年上半年,包括疫情全國模型,它的風險可視的分析,衛生警報、在線醫療等等,也是第一時間給中辦、國辦提了很多的比較好的一些政策建議,包括在武漢,我們就提交了用手機大數據追逐人員軌跡來打贏人民防控的疫情防控戰等等。

我們的團隊也在《Nature》上發了文章,在《Nature》主刊上,也做了一些城市級的,包括疫情區域風險可視系統,這都是上半年三四月份做出來的,做的很及時。還有深圳市的一些區域的可視分析系統,還有對公共衛生的疫情的情報管控系統等等,疫情人流的相關數據分析。還有在線醫療大數據的實時監控分析,生態環境的智能決策,這方面做得很多,包括區域空氣品質的模擬管控,汙染排放的數據的分析,社會公共安全的治理應用示範,安全的態勢感知的預警系統,突發事件的處理系統,校園行為的大數據決策系統等。這就是我們構建的一個包含區塊鏈技術,在智慧政務、數字徵信、電子商務、教育等領域,構建的這樣的一些平臺。

我是想特別提下我們的 Home的數據共享的安全平臺,區塊鏈瀏覽器,這都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而且在國際上也還是領先的。我們認為現在區塊鏈、人工智慧這些都是有望從並跑向領跑的方向發展的技術。

這是我們做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據共享的安全平臺,由我們團隊開發的,做的安全的數據共享平臺等。我們的平臺具有的核心的優勢,還有區塊鏈的信息瀏覽器。我們也根據我們的這些研究,提供了一些政策的建議。通過工程院通過基金委,通過湖南省委等,很多都被採納,也得到了批示,包括中國政協的兩會來提出的一些提案。區塊鏈也是在前年兩會的時候,我當時率先提出加快規範它的應用落地和發展的,當時在全國也是確立下去。所以我覺得學者也還是要有比較前瞻性的眼光和對科技的把控能力。

在智慧社會建設中,我們也強調新工科、新創客融合教育改革。剛才大良會長講得很全面,但是我們覺得我們在很多的領域都可以實現交叉融合。我們需要培養交叉複合型的人才,培養這三種類型:創新型、創業型和應用型的高端人才。

湖南工商大學在商科教育中的探索

新工科在商科應該說也是一種融合的創新的教育內容。比方說我所在的湖南工商大學,根本不算985,有的也比不上211,但是我們獨闢蹊徑,在新工科、新產科方面,在信息技術和商科的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特色和亮點。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探索和實踐。要做出怎樣科教的融通,產教的融合。

我們的MBA教育要面向實際的需求,以問題導向來培養學生。這是我們構建的一些新型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完全實現了我們新工科+新商科的這樣一個目標,也在培養我們商科的本科和碩士,包括MBA這方面的專業的人才的需求。他們說我們學校不像一個完全的財經類高校,信息技術工科的色彩還蠻濃厚的。簡單展示一下,剛才我們的一些創新實踐,有興趣看看去。

今天講到智慧社會它的這樣一個宏偉的願景,希望我們在座商學院的各位能夠關注。再一個就是新工科、新產業的融合教育也成為新時代商學院的必然的選擇。這就是今天15分鐘左右跟大家的一個分享,好,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應邀出席2020「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
    應主辦方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學及工程管理知名專家,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陳曉紅將於2020年12月23日出席2020「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
  • 預見未來 陳曉紅院士將出席2020網易未來大會
    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健康生活等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將出席大會,並發表主題演講,就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賦能數字經濟發表獨到觀點。  陳曉紅是中國著名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區塊鏈項目遍地開花魚龍混雜 監管成為難題
    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在《區塊鏈的數字新使命》主題演講時表示,區塊鏈作為一種價值網際網路的分布式數據技術從底層蓬勃而出,成為我國最有可能走在國際前沿,由跟跑、並跑到領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 陳曉紅院士牽頭 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獲批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0日訊(通訊員 巢進文 陳璐明 記者 賀衛玲)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達通知,由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應用」正式獲批,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 院士成為高校校長成為一種趨勢,專職院士能為一所高校帶來什麼?
    那麼一位專職院士究竟能給普通本科帶來什麼呢?我們看看湖南工商大學就知道了!湖南工商大學的校長是陳曉紅,管理科學及工程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副主任。
  • 校長陳曉紅院士牽頭的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舉行
    我校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國家基礎科學中心主任陳曉紅院士圍繞「引領學科前沿,突破核心技術,打造數字經濟下的資源能源環境智慧管理原創新高地」主題作了學術報告。她從研究背景與意義、關鍵科學問題與中心建設目標、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研究團隊與優勢、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等五個部分對中心建設的基礎、內容、方向和目標進行了全面闡述。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項目獲得「最佳MBA項目TOP100」等多個獎項
    中國商科教育發展30年之際,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共同舉辦的「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於近日在北京成功舉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中心執行主任杜剛、招生與品牌推廣辦公室主任徐倩、助理管偉老師應邀出席。
  • 中南大學商學院李大元教授獲批國家自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數字...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評審結果,中南大學商學院陳曉紅院士團隊李大元教授主持申報的「數字創新驅動的新企業創業模式研究」獲得立項資助。
  • 2020網易未來大會6大院士領銜 馮侖樊剛等同臺主講
    出席大會的六大院士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
  • 12名兩院院士領銜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湘潭在線9月3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靜 通訊員 王成奇)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8月30日在湘潭舉行揭牌成立後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向委員頒發聘書。本屆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湘等12名兩院院士、5名領域內知名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組成。
  • 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王耀南院士。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1月22日揭曉,我校王耀南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王耀南院士 男,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 院士專家大咖齊聚,助陣這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推進
    中國工程院周建平院士、田紅旗院士、範國濱院士、陳曉紅院士,湖南省科技廳童旭東廳長、卿澗波處長,項目責任專家同濟大學趙衛東教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兆其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張柏楠副總設計師,浙江大學劉振宇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周誠教授、朱國力教授,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許和平總經理,項目負責人、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技術中心主任劉飛香等領導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數字樣機和數字孿生技術的新趨勢
  • 湖南這所高校,連博士點都沒有,卻有兩院院士坐鎮
    ,重點大學的多少,往往就決定著該區域擁有兩院院士數量的多少。當然了,即使是211重點大學,也不是都擁有全職工作的兩院院士的,比如說:安徽大學,西藏大學、海南大學、寧夏大學等等,雖然這些學校都是國家重點大學,也都是所在省份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博士點也都有不少,但就是沒有一名在校院士,所以說,院士是非常稀缺的。
  • 湖南大學一學院先後產生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新聞網消息 據湖南日報報導,「回到母校備感親切,我願意為母校發展儘自己一份力量。」9日上午,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周福霖、周緒紅、聶建國、陳政清、鄭健龍歡聚湖南大學,參加該校舉行的院士顧問聘任儀式暨土木工程學院「十三五」規劃研討會。
  • 3院士湖南大學開講共話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
    紅網時刻記者 李慧芳 田萌 楊楊 長沙報導11月4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的第二場名家講堂在湖南大學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舉行。本場名家講堂以「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為主題,匯聚了知名院士、學者,線上線下同步分享計算技術的發展前沿與未來趨勢,探討計算技術為生產生活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可能性。
  •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政清和懸索橋的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一開口「渦振是個『怪東西』。其實橋上有車行走,它的渦振(渦激振動)振幅比無車情況還會小些。換句話說,虎門大橋限速通車,也安全。」大家就安心了。陳政清為什麼有這種定海神針之效?我們來研究一下。1947年10月28日,陳政清出生於湖南湘潭市,籍貫湖南省邵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