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原住民和遊客們排著長隊,參觀臺灣花蓮和平廠從採礦、運輸到水泥窯的運轉以及港口生產流程,聽著山海之間迴蕩著的歡聲笑語,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都會喜不自禁。
「這是我藏在腦海許久的計劃。先進的生態循環工廠就像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圖騰,緊緊地護佑著廠區和社區,增強不同群體的團結精神,重建廠區和社區的血緣關係。」
20年前,和平廠首開水泥、發電、港口「三合一」循環經濟先河。如今張安平又找到了循環經濟的另一個表達方式:集開放、透明、融入、分享於一體的DAKA生態循環工廠。據統計,自2020年1月9日開幕至今,和平廠已經有超過130萬人次前來參觀。對於一個園區來講,這個數字在臺灣相當可觀。
顯然,臺泥沒有止步循環經濟的運用,而是在再創造和拓展中再度迎來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臺灣臺泥和平廠DAKA生態循環園區開幕當天
DAKA: 開放生態循環工廠
一直以來,張安平都在思考如何重塑水泥企業與人和自然的關係。「理想的工廠是充滿良善動機與美麗願景的地方,除了從事生產之外,它還可以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學校、典藏文物或者是藝術品的博物館;原生動植物的保育區、一個大公園、遊樂園等等。」
一個機緣,讓這個看似烏託邦似的理想照進了現實。2019年6月,貫穿臺灣東海岸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即將完工,通車在即,公路出口就設在臺泥和平廠所在的和平鄉。
「新循環經濟將要開始!」張安平迅即提出了開放生態工廠構想:結合當地社區與和平廠區特色,與在地居民共創「生態群落」,打造一處現代科技、生態循環、知識性且臺灣獨有的生態觀光產業園區。被「臺泥履行對社會有幫助的使命」激蕩著的張安平,找到了使命的又一個出口。儘管當時有1/3的同仁並不完全認同,但是他自有主張,堅守初心。
在張安平的擘畫下,和平廠營運流程全部對民眾開放;老式倉庫改造成現代工業風,裡面設有生態循環經濟願景館、水泥手作教室、廢棄物再生創作課堂、原住民文化體驗館。而受到張安平的「鼓動」,統一企業的7-11便利店、Starbucks也相繼入住。
![]()
臺泥和平廠DAKA生態循環園
考慮到臺東地區經濟發展薄弱,臺泥對當地原住民迫切需要發展的願望給予了充分的關照。「臺灣扶貧,最好的故事就在DAKA。若不是親眼所見,你絕對不會相信他們的生活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張安平滔滔不絕地說:「我們專門開闢區域,讓原住民展示和出售他們獨特的手工編織品,這些編織品常常被搶到斷貨。每個攤位都能賺上8-10萬新臺幣,最大的攤位甚至超過幾十萬元的收入。」不僅如此,廠裡還開班教授當地居民製作水泥用品。在一雙雙靈巧的手下,灰撲撲不起眼的水泥竟化為精美的環保工藝品—各種花式擺件、筆插、花盆等,倍受遊客青睞。
同時,為了打消外界對水泥企業的偏見,今年夏天和平廠破天荒地在工業港碼頭上舉辦了一場釣魚比賽。100位參賽者原以為港口汙泥油垢、臭氣燻天,不料,進來後卻被驚豔到了!整個碼頭不見一滴油漬,清澈見底的海裡到處都是熱帶魚和珊瑚等生物。他們徹底放下疑慮,興奮地甩開魚竿垂釣,興致上來的張安平也捲起褲管下海捉魚。「最後,獲得比賽第一名的先生,釣出來一條足有好幾斤重的鸚哥魚。」張安平笑逐顏開地比劃著。
「這是一個平民化的對話,目的是讓民眾看到科學、工業和人文是可以溝通的。同時,人們藉此了解到工業不是惡魔,工廠是社區的一部分,根植於當地的生活當中。」張安平欣慰地說。
「DAKA」一詞富有頗多意涵,在當地太魯閣族語言中寓意「瞭望臺」。「它恰好點化了原住民瞭望未來,也讓我們瞭望未來工業的無限可能。」無疑,「DAKA」精準地表達了張安平對未來的憧憬。
在這裡,空氣中似乎都流淌著「水泥」的氣息。回想之前當地民眾在水泥廠外拉條幅抗議,到如今排著隊要加入下一期的規劃,張安平覺得有點頭疼了,「要參加的人實在太多,怎麼滿足他們的願望呢?」
選擇更有希望的路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一夕之間凍結了人們熟悉的生活節奏。「這段時間,我所想的事情,都是和水泥業如何面對未來,和地球節能減碳的願景有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的發展不只著眼經濟,更是積極地實踐永續未來。」2020年8月26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國水泥大型企業領導人圓桌會(C12+3)峰會上,張安平發表視頻演講就「水泥業節能減碳、如何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碳中和目標以及倡議建立水泥業內碳交易機制」等問題闡述見解。
2015年巴黎協議的攝氏2度協議(2DS)指出,全球水泥業必須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也就是2030年必須要達成減碳40%,這意味著,10年後,2030年前,每生產一噸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降到520-524公斤之間,如此才能完成巴黎協議2050年的終極目標。
他認為,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影響了全球企業。所有企業必須承受的責任與衝擊唯有透過全球合作,才能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替代能源、替代原料、智能化製程導入生產……臺泥,有一大段距離要追趕。」2019年底,臺泥參與了承諾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降低用電、用碳量。「關於這個目標,臺泥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的,一是作為水泥業要做到什麼程度;二是作為工廠,還應該幫助所在地區減少環境汙染方面發力。實際上,臺泥已經在多年前就開始打基礎,不久相關規範就會出臺。」
2020年9月20日,臺泥和平廠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通過環評,這是臺灣首家水泥企業獲準。花蓮縣環評委員會歷經三次專家小組會議與環評大會審查,最終認可水泥窯作為城市淨化器協助社會解決垃圾問題的提案。張安平預計三年內在DAKA園區建成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紓解花蓮垃圾圍城的困境。
顯然,張安平要在減碳的路上走得更遠。「未來臺泥將主動友善環境、解決環境問題,運用創新科技、創新思維,開發新能源,朝著打造『零廢棄、零汙染、零排放』之循環經濟,創造永續企業的新價值進行。」
回顧臺泥在大陸深耕15年,工廠遍布9個省市,躋身中國前十位的歷程,張安平說最開心的是兩岸同業者相互信任與交流互鑑。「大陸水泥業在工藝和機械方面在全世界十分先進,臺泥的技改很多都是採納了大陸的技術,比如大幅降低硝排放的脫硝塔等。我們也在學習大陸在綠色礦區與自動化礦場的理念和實踐。與此同時,臺泥也將先進的技術與大陸同業一起交流。這是一個互相成長的機會,讓我們合作共贏。」
正是因為對發展綠色經濟有著清醒認識,臺泥在近年轉升級為全神貫注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保公司。「這條路走對了!臺泥在大陸的水泥廠都積極與所在地政府洽談,目前已經有7、8個項目申請立項。其中,廣西貴港廠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已開始營運;江蘇句容廠的飛灰處理項目正在建設中,年底有望建成;臺泥韶關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全面動工,預計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投入生產。」張安平說。
而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臺泥帶來了新機遇,最近臺泥剛剛完成一項與江蘇籤定的合作框架協議,以因應江蘇對環境高質量的要求。「項目正在實施中,但是還需要時間,包括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心態都要做調整。」
很多時候,從事環保並不順暢,但那又怎樣。「這好比我經常提的一首英文詩中描述的情境,在森林裡有兩條路,我們選了一個比較難走的路,但我們認為是更有希望的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至今張安平仍清晰記得在他30歲大婚當天,嶽父—臺泥老董事長辜振甫先生對他說的四句話:大其心,容天下物;平其心,論天下事;虛其心,究天下理;定其心,應天下變。「辜老的話對我一生的影響非常大,打開了我做事、看事的心態和格局。」
大學時學習物理專業,卻又對希臘柏拉圖的哲學—「追求最極致的生命中的美好」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不僅引導他看待世界的維度,同時充滿智慧與理性思辨的哲學也引發他與自然對話和暢想。張安平的思想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和解放,開始以審美的視角欣賞周圍的山水世界,探索人與自然萬物的聯繫,從中體會其永恆的力量,一如晉代名士。
「30多年過去,長輩賦予我的,加上自己喜歡的放在一起,讓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辜老為臺泥奠定的「環保與責任」的基因,在張安平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在臺泥董事會還是股東大會上,張安平都不厭其煩地闡釋他的「三個責任觀」,即對社會、同仁、股東的責任。「對股東不是不要賺錢,我有責任讓你合理地賺錢。」
面對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張安平越來越感到一種無形的緊迫感。「你賺再多的錢,如果環境被惡化威脅人類生存,那麼,我們做工業的人的責任是什麼?我想我沒辦法推卸責任。」張安平的發問直抵人心。
「做人要有肩膀。」父親張敏鈺生前的話言猶在耳,他不敢懈怠這份責任。而「對話」則是他強烈責任感的外化表現之一。
DAKA園區的成功,讓他獲得啟迪的同時,他也發現「兩岸存在類似的問題,即工業很少和社會對話。因為社會對工業的了解是不夠的,工業必須要和社會相輔相成,才能實現我們的社會責任。」將DAKA複製到大陸已在他的考慮之中。「不過,臺泥在大陸有29條窯,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需要創新思考才有它的美麗存在。我們做的東西是要有吸引力、有人文、有溫度,否則僅僅是做了個建築而已。」
源於此理念,正在杭州建設中的臺泥在大陸總部大樓的圍欄上貼有《清明上河圖》,以及用各國文字講述「橋」的故事。張安平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話杭州」,「杭州作為古今中外人文交匯之地,以其獨特的方式與世界對話。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播她。」同時,他更願意將杭州放在大自然之中,探討人、自然、世界與城市的美妙關係和詩情畫意。而「水泥」從中扮演了固化杭州自然和歷史的角色,因而也富有了詩意。
張安平堅信,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成長和環境的保護,以及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