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考試大綱
課程名稱:特殊兒童早期幹預 課程代碼:00874
I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課,是為了讓自考學生了解不同類型學前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掌握其教育方法,培養和檢驗考生有關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和運用有關知識教育學前特殊兒童能力的一門課程。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從廣義的特殊教育理念出發,主要包括了各類在學前期常見的特殊兒童及其教育,主要有生理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語言障礙兒童的教育,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的教育和超常兒童的教育以及有關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教育方法的問題。
本門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我國特殊教育「回歸主流」的國際化趨勢,讓考生樹立正確的特殊兒童教育觀念,弄清基本理論、方法,掌握普通學前教育環境中不同類型特殊兒童教育的方法,並能綜合應用這些理論與方法,正確、恰當地分析學前教育機構中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並施以恰當的教育,為提高學前兒童的教育質量,促進全體兒童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與方法指導。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與《學前教育原理》、《幼兒教育心理學》、《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及《學前教育診斷與諮詢》等課程密切相關,又有所側重。本門課程側重於提供學前特殊兒童心理特徵與特殊教育需要、教育策略等方面的知識與內容。包括特殊兒童感知——運動、語言、能力、智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特殊性及教育內容與方法,特殊教育方案的制訂與實施。當然,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遵循正常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而又表現出差異性,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必須服從於學前兒童教育的大系統。因此,應以普遍聯繫的觀點去學習和研究本門課程。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基本理論,正確看待與認識普通教育機構中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樹立全體兒童共同發展的新教育觀念。
2.學習和掌握正確評估兒童特殊需要的方法,樹立個別化教育的觀念,掌握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
3.學會根據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制定個別教育計劃,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幫助特殊兒童實現個別化教育,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Ⅱ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論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是為學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即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體發展特別需要的0-6歲兒童提供的特別幫助和支持。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充分地認識到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本章探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意義,進而闡述國內外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趨勢,幫助讀者形成有關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基本認識。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述
(一)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在學前階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即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體發展特別需要的0-6歲兒童。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是為各種不同特殊需要兒童所提供的促進其發展的特別幫助和支持。
(二)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加以區分,學前特殊需要兒童的類別主要包括生理發展障礙兒童、智力落後發展障礙兒童、語言發展障礙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超常兒童等。
第二節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意義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直接效益——對特殊需要兒童成長的意義。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幫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在發展的關鍵期內建立全面發展的基礎,充分促進學前特殊兒童的潛能的發展,以及有效預防學前特殊兒童第二障礙的出現。
(二)間接效益——對特殊需要兒童家庭的意義。任何一個特殊需要兒童的存在,都給他們的家庭帶來許多特殊的問題。學前特殊教育有助於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特殊需要,並且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以幫助自己的孩子;有助於家長減輕精神和物質方面的負擔,為特殊需要兒童的成長提供更好的家庭條件。
(三)社會效益一—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每一位特殊兒童,都是作為一個社會的個體存在的,與整個社會及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關係。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對我國社會發展的作用集中表現在:為社會發展增加建設者的力量;有效地減少社會承擔的特殊教育和殘疾福利費用;同時有助於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早期發現與早期幹預的趨向。當代世界範圍內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視,使得特殊兒童教育出現了突出的「早」之傾向。世界各國都試圖通過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來保證早期幹預的實施,注重從法律上保證特殊兒童早期發現和早期幹預的可能性;加強早期發現的研究,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性;圍繞特殊兒童的需要制訂早期幹預方案,以使他們獲得最佳的發展。
(二)一體化融合教育的趨向。當代特殊教育的一體化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個與普通教育截然分離的獨立系統,促使整個社會教育體系產生了變革。一體化融合教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回歸主流的一體化融合教育,主張特殊教育正常化——讓特殊兒童回歸社會主流,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儘可能地將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納性的一體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內教育所有學生,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並根據兒童自身的特殊需要為其提供特殊服務。
(三)整合教育的趨向。受當代兒童學習和兒童教育理論的影響,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整合教育的問題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關注。摒棄陳舊的單純訓練的特殊教育觀念方式,在整合觀指導下的特殊兒童教育課程改革正在進行。這種改革從傳統的分科教育轉入整合教育,從封閉式教育到開放式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建構式」教學,從傳遞知識的課堂教學轉向激勵兒童參與、探索與創造的活動教學。這樣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給每一個學習者滿足的完整經驗,以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和發展。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特殊兒童與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學前特殊兒童的主要類別。
(三)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意義。
(四)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趨勢。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述
1.識記:學前特殊兒童、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個別差異、特殊需要。
2.領會:學前特殊兒童的類別與分類角度。
3.簡單應用:分析學前特殊兒童概念的變化。
4.綜合應用:從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念的變化看當代有關特殊兒童教育認識的發展過程。
(二)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意義
1.識記:發展性不利、補償性發展、支持性教育環境。
2.領會: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對特殊需要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3.簡單應用:如何防止特殊兒童第二障礙的出現。
4.綜合應用:試述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對社會文明進步的意義。
(三)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發展趨勢
1.識記:早期幹預、回歸主流、全納性教育。
2.領會:早期發現與早期幹預對特殊兒童發展的作用。
3.簡單應用:比較回歸主流一體化融合教育與全納性一體化融合教育。
4.綜合應用:從特殊兒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趨向看教育課程改革的共同發展方向。
第二章 學前生理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章包括三類生理發展問題兒童的教育,即視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聽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身體病弱兒童的教育。學前兒童中有一部分兒童因各種原因導致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以及身體疾病。由於他們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其加強教育意義重大。本章要求了解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病弱兒童的概念,了解導致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腦癱、癲癇、哮喘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掌握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病弱兒童的各種心理、行為特點,學習對視覺障礙兒童、聽覺障礙兒童和各種病弱兒童進行早期幹預的主要措施。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視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一)學前視覺發展障礙概述。學前兒童的視覺障礙根據診斷標準可分為盲與低視力兩種,由遺傳與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傷等因素造成。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視力的兒童。
(二)學前視覺障礙兒童的主要心理行為特點是:視覺喪失或減弱,但是聽覺和觸覺可起補償作用;聽覺注意力好,但興趣較為狹窄;機械記憶能力強,想像受視覺障礙的影響很大;語言與形象經常脫離,思維時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問題較多,有超自尊現象;動作發展方面,活動能力受到限制。
(三)視覺障礙兒童的鑑別主要有簡易篩查的方法以及視力測查法。
(四)對學前視障兒童的教育幹預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協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則;特殊教育內容包括感知機能訓練、運動能力訓練、認知訓練、語言訓練、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養;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綜合多種感官法、表象指導法、愉快學習法、試誤法、及時反饋法、實踐法等。
第二節 學前聽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一)聽覺障礙也稱聾、重聽、聽力損傷,主要指從輕度到深度的各種聽力殘疾,分為聾和重聽兩類。持生理學觀點的人強調聽力損失的可測程度,聽力受損達到無法聽見某一強度或強度更高的聲音稱為登,其他聽力受損則為重聽,常用表示聲音強度的單位是分貝(dB)。持教育觀點的人經常使用「學語前耳聾」(4歲前)、「學語後耳聾」(4歲後)。學語前耳聾是指兒童在出生時,或者言語和語言發展之前就出現的耳聾;學語後耳聾是指在自然學會說話和語言之後出現的耳聾。
(二)聽覺障礙鑑別有純音測聽法、言語測聽法以及一些用於幼兒和不易測驗兒童的測驗方法,如反射測聽法、受激反應測聽法、遊戲測聽法以及一些有兒童特點的儀器測試法。
(三)聽覺障礙兒童心理行為特徵包括:
1.言語與語言發展。語言是聽力受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問題,聽力受損兒童語言障礙很明顯。
2.認知與思維。有聽覺障礙學生的思維發展遲滯,在很長時期內無法將感知和思維統一起來,感知活動缺少思維和語言的積極參與,很難利用間接經驗,主要藉助於個體直接經驗,感性知識貧乏、膚淺、零亂。
3.社會化發展。聽覺障礙兒童與教師、同伴的交往較少,容易對別人產生誤解、猜疑等,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情緒,退縮、自我封閉等。聽障兒童傾向於與同類兒童交往。
(四)聽覺障礙兒童的早期幹預
對聽覺障礙兒童最重要的是進行早期幹預。目前早期幹預力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教育。聽覺障礙幹預有兩個基本觀念,一是回歸主流觀念;二是整合教育觀念。進行聽障兒童早期幹預的基礎,是要做到儘早發現聽障問題,儘早佩戴助聽器,並注意維護、保養和適時更換,進行師資培訓。聽覺障礙兒童最大的障礙是與人交流困難,語言訓練包含以下內容:聽覺訓練,發音練習,語言理解與掌握,語言能力評估。聽障兒童適合在小集體中學習,教師要積極利用同伴教學模式,並要結合使用手語交流法與口語交流法。還要特別重視數學,教育難度儘可能接近普通學前兒童的水平,為聽障兒童日後進入正常學校接受教育做準備。教師對聽障兒童要進行一對一形式的個別輔導,矯治的時間要有所保證。
第三節 學前身體病弱兒童的教育
(一)病弱兒童概述
1.病弱兒童是指長期患有慢性疾病,體質虛弱,並因此而需要特別照顧與教育的兒童。這類兒童主要指患有以下疾病的兒童:心血管疾病,如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等;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的有哮喘;內分泌系統疾病,常見的有糖尿病;腎臟疾病,如腎炎;血液疾病,如貧血和血友病;神經障礙疾病,如癲癇等。
2.病弱兒童由於長期患有疾病、體質虛弱,會因治療或體力不支而耽誤學業,從而影響其學業成績;由於體弱多病,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問題;可能在認知能力發展上略受影響;在個性方面,由於身患疾病,家長過分保護和遷就,會使兒童過於依賴,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縮等不良人格特徵。
(二)腦癱兒童及其教育幹預
腦癱是一種大腦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而致的一種神經徵候。其主要問題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動作協調困難,多發生在兒童出生時,也可能由於出生後腦傷或傳染病所致。
腦癱兒童的訓練包括:運動能力的訓練、生活能力的訓練、認知能力的訓練、語言能力的訓練、特殊設施準備及腦癱兒童的護理等。
(三)癲癇症兒童及其教育幹預
癲癇症是由於腦傷造成的,表現為痙攣和抽搐的發作。主要是由於大腦對神經細胞所釋放出的過多電流無法做出有效的控制而造成的。
當兒童發病時,會表現出一定的症狀,教師應該學會緊急處理的方法。
癲癇症的頻繁發作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師應給予特殊的教育。
(四)哮喘兒童及其教育幹預
哮喘是由於呼吸道阻塞、分泌大量的痰液,而使得呼吸困難的現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於過敏反應、情緒波動或活動過度。
哮喘兒童不存在智力上的問題,也沒有其他的學習和生活困難。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體弱多病,特別是在發病期間,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習和生活。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應為患兒提供一些特殊幫助。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視覺發展障礙、聽覺發展障礙、身體病弱兒童概述。
(二)學前視覺發展障礙、聽覺發展障礙兒童、身體病弱兒童(包括腦癱、癲癇症、哮喘兒童)的主要身心、行為特點。
(三)學前視覺發展障礙兒童及聽覺發展障礙兒童的鑑別。
(四)對學前視覺發展障礙兒童、聽覺發展障礙兒童、身體病弱兒童的教育幹預。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視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1.識記:(1)盲;(2)低視力;(3)視覺障礙;(4)造成視覺發展障礙的主要因素。
2.領會:(1)盲與低視力的比較;(2)視覺障礙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3.簡單應用:(1)辨別兒童是否存在視覺障礙的方法;(2)對幼兒進行視力檢測的方法。
4.綜合應用:(1)分析視覺障礙兒童的優勢與不足;(2)對視覺障礙兒童早期幹預的主要措施。
(二)學前聽覺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1.識記:(1)聽覺障礙;(2)聽障兒童分類。
2.領會:(1)學前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徵;(2)學前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幹預的內容。
3.簡單應用:父母在學前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幹預中的角色。
4.綜合應用:舉例說明如何對學前聽覺障礙兒童進行早期幹預。
(三)學前身體病弱兒童的教育
1.識記:(1)身體病弱兒童的概念;(2)身體病弱兒童的類型。
2.領會:身體病弱兒童的身心特徵。
3.簡單應用:(1)身體哮喘兒童的發病特徵;(2)腦癱兒童的康復教育。
4.綜合應用:試述學前教育機構中身體病弱兒童的觀察與發現。
第三章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在學前特殊兒童中,智力落後兒童是佔比例最大的群體。本章要求了解有關智力落後兒童有關概念的界定、身心特徵與主要表現、評估與鑑別的基本方法以及教育的策略。旨在能夠正確地從正常兒童中區分出他們,認識他們的特殊需要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教育概述
(一)智力落後兒童的概念。智力落後兒童是指兒童在發展期內,智力狀況明顯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的發展水平,並伴隨有明顯的語言與行為障礙。
(二)智力落後兒童的分類。智力落後兒童按其智力受限的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和極重度四級,能夠在普通幼兒園學習與生活的多為輕度和中度智力落後兒童。
(三)智力落後的出現率。智力落後的出現率是指在特定時間某一人群中智力落後的患者所佔的比率。根據1988年11月我國公布的中國0~14歲兒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我國智力落後兒童的患病率為1.07%。其中,城市為0.75%,農村為1.46%,男性為1.13%,女性為1.01%。
(四)智力落後兒童的成因。形成智力落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生物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後和社會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後,學習和掌握智力落後的成因是判斷兒童智力落後的重要線索之一。
第二節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身心特點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身心發展遵循正常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但與正常兒童相比,其身心發展開始晚,發展的速度慢,達到的水平低,而且表現出明顯的自身特點,主要體現在身體發育的特點,認知特徵以及個性特徵三個方面。這些特點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因特施教」的重要依據。
第三節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測查、鑑定方法
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兒童的特殊性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學前特殊兒童評估的主要方法有以觀察為基礎的評估、作業分析評估、標準化的智力測驗、社會適應能力測驗。
第四節 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與訓練
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應遵循早期教育、個別化教育以及補償教育與反覆教育等原則,教育內容涉及到智力落後兒童的感知-運動能力訓練、認知教育、語言訓練及社會認知培養等各個方面。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強調個別教育計劃的制定,採用任務分析、積極強化、單元教學等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育。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身心特點。
(二)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測查評估方法。
(三)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策略與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智力落後兒童教育概述
識記:智力、智商、智力落後兒童。
(二)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身心特點
領會:智力落後兒童的身心特徵。
(三)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測查、鑑定方法
1.識記:社會適應能力。
2.簡單應用:智力落後兒童的測查、鑑定。
(四)學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與訓練
1.識記:個別教育計劃、任務分解法。
2.領會:智力落後教育的基本原則。
3.簡單應用:智力落後兒童教育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4.綜合應用:根據兒童的特殊需要制定個別教育計劃。
第四章 學前語言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障礙是指兒童在早期語言獲得過程中出現了發展性的異常現象。在學前兒童中,語言障礙是發生率最高的一種障礙類型。本章要求認識什麼是學前兒童語言障礙及學前兒童語言障礙形成的因素;了解語言障礙的幾種常見類型及各種類型的主要症狀;掌握每一種障礙的診斷步驟和方法,以及對這些障礙進行治療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語言障礙概述
(一)學前兒童語言障礙是指兒童在早期語言獲得過程中出現了發展性的異常現象。
(二)語言障礙的形成一般受生理、心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理因素是指發音器官缺陷或神經異常等;心理因素是指不良的情緒情感;環境因素則指環境中缺乏適當的語言刺激,包括刺激不足或刺激不當,社會環境為兒童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機會與條件,因此環境因素也會使得兒童語言出現障礙。
(三)語言障礙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我們一般按照兒童的語言障礙分為構音異常、發聲異常、流暢度異常與語言發展異常等。
第二節 構音異常
(一)構音異常是指發音時有明顯的不符合本階段年齡水平的錯誤。構音問題是所有語言障礙中出現率最高的一項,佔兒童語言障礙的20%。
(二)構音異常又可分為六種類型:
1.替代音。一個字的韻母或聲母被另一個韻母或聲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確的語音。
2.歪曲音。語音接近正確的發音,但聽起來不完全正確。
3.省略音。個別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確的語音。
4.添加音。在正確的語音上有添加的現象。
5.聲調錯誤。指四種聲調運用錯誤。
6.整體性的語音不清。由於唇顎裂或聽覺障礙等,兒童咬字不清。
(三)構音異常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感知運動因素,如舌頭或其他口腔構造異常,動作協調不良等;社會心理因素,如兒童自身情緒及所處環境不良。
(四)構音異常診斷與矯治。診斷要點是:收集兒童個案基本資料;對兒童進行構音器官和聽力的檢查;檢查言語情況;對兒童語言進行鑑定及記錄分析。矯治基本步驟分為:分析兒童的錯誤音所在;糾正錯誤,建立起正確的語音;利用語言遊戲等方式強化兒童的語音。矯治要注意針對兒童個別需要,循序漸進,有固定、充足的時間,注意強化矯治效果,要多人員共同參與。
第三節 流暢度異常
(一)流暢度異常指說話急促不清,延長或語音重複,造成首音難發、連發、語音重複延長或中斷的現象,俗稱口吃。在所有學前兒童中,流暢度異常約有5%,大多數在2-7歲形成,80%可以通過適當的矯治恢復正常。
(二)關於流暢度異常成因有不同的觀點:語言學理論則認為,口吃間題源於患者的語言編碼過程;學習行為理論認為,口吃是學習的原因形成的;環境壓力理論認為,口吃源於心理壓抑的需求或是由於周圍環境對其提出過高要求造成其心理壓力而形成的;神經生理學理論認為,口吃是由神經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也有人認為兒童的口吃是一種語言發展過程中正常的不流暢現象。
(三)流暢度異常診斷與矯治的基本要點是:描述和分析兒童說話不流暢的具體表現;評估兒童負面情緒的性質及強度;評價兒童對自身語言表現的態度與心理調適水平。語言障礙矯治主要致力於改善環境,減輕壓力,提供良好的榜樣,恰當的強化和加強預防。
第四節 發聲異常
(一)發聲異常是指音質、音調、音量及共鳴方面出現異常現象。
(二)發聲異常包括音調異常、音量異常、音質異常、共鳴異常四種類型。
(三)發聲異常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器質性異常與非器質性異常。前者指由兒童生理上的原因(如聲帶和喉頭的異常)引起的發聲異常;後者指由兒童不正確的發音習慣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發聲異常。
(四)發聲異常的診斷通常從音調、音量、音質三方面進行檢查。發聲異常的矯治注重指導兒童正確使用聲帶的方法,進行發聲訓練、呼吸訓練及聽覺訓練,並注意兒童的聲音保健。
第五節 語言發展異常
(一)語言發展異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語、書面語或其他符號系統時出現障礙,語言發展的速度、程度等低於正常兒童。
(二)語言發展異常類型包括:語言缺乏,指兒童到一定的年齡階段還沒有獲得語言;存在質量差別的語言,指兒童可以發音並且掌握大量詞彙,但在用詞方法上與正常兒童有差別,不能有效地使用語言進行交流;語言發展遲緩,指兒童在語言發展階段語言發展速度明顯晚於普通兒童;語言發展中斷,兒童語言原本正常發展,由於腦損傷或聽力受損等原因,語言發展出現異常現象。
(三)語言發展異常的形成原因包括:構音器官異常、腦損傷、智力缺陷、感官損傷;兒童情緒不良,缺少學習語言的動機;環境中缺乏正常的語言刺激等。
(四)語言發展異常診斷包括個案基本資料匯集,生理檢查、心理檢查、語言評估及分析,儘可能詳細地確定孩子現有的語言能力,並觀察孩子掌握語言新技能的費力程度與速度。還要了解兒童與其他人的交流及在遊戲中的語言表現等情況。語言發展異常的矯治,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矯治方案,如對於伴隨性的語言障礙應當首先診斷、矯治其第一性障礙。語言發展異常的矯治應從兒童的全面發展入手,考慮語言的內容、形式和使用,在安排訓練程序時,把輔導建立在語言的正常發展程序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兒童語言障礙的定義。
(二)學前兒童語言障礙的成因。
(三)學前兒童構音異常的定義、類型、成因、診斷與矯治。
(四)學前兒童流暢度異常的定義、類型、成因、診斷與矯治。
(五)學前兒童聲音異常的定義、類型、成因、診斷與矯治。
(六)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異常的定義、類型、成因、診斷與矯治。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兒童語言障礙概述
1.識記:學前兒童語言障礙。
2.領會:學前兒童語言障礙形成的因素。
(二)構音異常
1.識記:構音異常。
2.簡單應用:學前兒童構音異常的診斷步驟。
(三)流暢度異常
1.識記:流暢度異常。
2.簡單應用:學前兒童語言流暢度異常的觀察。
(四)發聲異常
識記:發聲異常。
(五)語言發展異常
1.識記:語言發展異常。
2.綜合應用:試分析一個語言障礙兒童的個案。
第五章 學前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的教育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情緒行為障礙兒童是指排除智力障礙和精神失常的情況所表現的行為與社會要求社會評價相違背,從而妨礙個人對正常社會生活適應的兒童。學前期常見的情緒行為問題兒童主要有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多動症候群兒童和其他社會性發展障礙兒童。正是由於其正常的外貌特徵,往往容易掩蔽其心理疾病而被教育者所忽視。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學前教育機構中常見的有心理疾病的兒童,掌握其教育與訓練的策略,有效矯正其不良行為與情緒,培養兒童健康的心理與個性。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孤獨症兒童的教育
(一)兒童孤獨症是學前教育機構中較為常見而且危害較大的一種心理疾病,它往往伴隨著智力落後、缺乏交往技能,而又有其獨有特徵。孤獨症有三大核心特徵,即社會化障礙、交流障礙、想像障礙。孤獨症兒童的鑑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但這類兒童在學前期往往表現出的行為特徵,成為我們判別的重要依據。研究表明,孤獨症的發病原因往往與遺傳有關,但也有其他觀點。歸納起來,有「心因論」觀點、「身因論」觀點和「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論」的觀點。
(二)孤獨症兒童的主要行為特徵有:社會交往障礙,缺乏交會性注意,言語發展遲緩,言語溝通障礙,語言表達怪異,刻板性行為,拒絕變化,超常的記憶力。
(三)孤獨症兒童的早期鑑別主要通過醫學鑑定、量表評定、調查與行為觀察來進行。
(四)孤獨症兒童的教育因人而異,差別非常大,更應重視個別化教育。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從言語理解力的培養入手。此外,各種各樣的孤獨症教育項目都對不同類型的孤獨症兒童發揮著積極的教育作用。
第二節 多動症兒童的教育
(一)兒童多動症是學前教育機構中常發現的一種心理行為障礙,是指發生在兒童期內行為表現與其年齡極不相稱,以注意力明顯不集中,活動過多、任性衝動和學習困難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綜合病症,也稱為輕微腦功能失調。以行為特製來劃分,可以分為多動、不專注和被動、緊張和焦慮、不合群、懶散、學習問題等類型。
(二)兒童多動症的行為表現,較容易通過觀察而發現。在學前期和學齡初期,多動症兒童的主要行為表現在七大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難、精力過剩、行為衝動、情緒不穩定、學習困難、不良行為傾向、協調動作缺陷。掌握多動症的臨床觀察與診斷標準,可以幫助教育者了解其行為特徵與習慣,以便對其進行針對性地教育。
(三)多動症兒童的鑑別主要依據行為指標進行,從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等方面來鑑別多動症兒童。
(四)多動症兒童的教育與幹預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教育者要掌握其短時期興奮集中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的幹預,行為管理治療、認知一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第三節 其他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教育
(一)情緒行為障礙兒童是指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行為的偏異,這種偏異不是軀體疾病或缺陷的繼發情況,也不是某種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狀表現。情緒行為障礙可分為情緒障礙、品行障礙、正常心理機能發展遲緩而產生的損害、不良習慣四個方面。造成障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響、幼兒園教育不當、社會環境的「汙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二)情緒行為障礙評價的標準主要有不良行為出現的強度和頻率、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要求以及是否有異常行為的症狀。評價方法主要有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其中以教師的觀察為主要方法。
(三)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可以表現為情緒障礙、品行障礙、心理機能發展遲緩而產生的行為問題以及不良習慣等方面。對於不同的問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在幼兒園常見的情緒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攻擊性行為、恐懼情緒、嫉妒行為、退縮行為和殘忍行為,在教育中應以正面教育和引導為主。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孤獨症兒童的概念及行為特徵。
(二)孤獨症產生的原因。
(三)孤獨症兒童的教育與訓練。
(四)多動症兒童的概念及行為特徵。
(五)多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訓練。
(六)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概念及類型。。
(七)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觀察辨別方法。
(八)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表現與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孤獨症兒童的教育
1.識記:孤獨症兒童、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特徵。
2.領會:(1)理解和掌握孤獨症兒童行為特徵;(2)孤獨症兒童的鑑別;(3)理解和掌握孤獨症兒童的教育方法。
3.簡單應用:(1)分析孤獨症產生的原因;(2)根據所學知識,辨別孤獨症兒童。
4.綜合應用:根據案例分析制訂孤獨症兒童的個別教育方法。
(二)多動症兒童的教育
1.識記:多動症、多動症兒童的類別。
2.領會:(1)理解和掌握多動症兒童的行為特徵;(2)理解和掌握多動症兒童的教育方法;(3)行為管理治療;(4)認知一行為治療。
3.簡單應用:根據所學知識,辨別學前機構中的多動症兒童。
4.綜合應用:根據案例,分析制定多動症兒童的個別教育計劃。
(三)其他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教育
1.識記: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概念和類別。
2.領會:(1)理解和掌握各類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行為表現;(2)理解和掌握各類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教育方法。
3.簡單應用:根據所學知識,辨別學前機構中的情緒行為障礙兒童。
第六章 學前超常兒童的教育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學前超常兒童是指在智力發展突出優異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兒童。我國古代稱神童,西方國家稱天才兒童。人類關心、教育和重用超常兒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國際上,對超常兒童進行科學研究和教育也有百餘年的歷史,而這項工作在我國近代卻發展緩慢,研究工作寥寥無幾。直到1978年,我國科學界才開展了對超常兒童的研究和教育。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學前超常兒童的概念,了解超常兒童的研究歷史和超常兒童的類型,理解超常兒童的早期教育,掌握家庭和幼兒園對學前超常兒童鑑別的程序以及學前超常兒童的教育措施。
二、考試內容
第一節 學前超常兒童教育概述
(一)超常兒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發展,而是優異智力、創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個性特徵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故稱其為超常兒童。
(二)人類對超常兒童的研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西方國家對「天才」兒童的認識是隨著智力概念及其測量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近幾十年來研究的進展較快,呈現出基本理論觀點趨向全面、研究的內容擴大、鑑別的指針和方法趨向綜合、教育研究注意促進發展等特點。
(三)可以根據學前超常兒童的潛能、成就與行為特徵將他們分為智力型、語言型、藝術型、創造型和領導型等幾種類型。
(四)對超常兒童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這類兒童。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超常兒童有三大典型特徵:第一,智力早熟;第二,堅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第三,掌握欲極強。
第二節 學前超常兒童的鑑別
由於超常兒童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鑑別也應採取多方面的指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動態的比較研究。這些多方面的指標包括一般智能方面、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特殊才能及個性品質方面。
(一)心理學衡量兒童智力發展的差異有多種方法如測驗法、教育診斷法、觀察和作業分析法等,而運用最廣泛的是測驗法。兩種常用的智力測驗量表是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二)鑑別超常兒童的特殊才能,主要是採用專門編制的測驗及對兒童的活動成果、創作的產品進行分析評定的方法。當然對兒童特殊才能的鑑別也可以多種方法綜合使用。
(三)19世紀50年代,吉爾福特等心理學家發現並指出智力測驗不能測量人的創造力。而人類的創造潛力存在著很大的個別差異。為了鑑別創造力,許多研究者編制出各種關於創造力的測驗。在這些創造力的測驗中,以吉爾福特編制的《發散性思維測驗》和託蘭斯的《託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應用最廣。
(四)具有領導才能的兒童的鑑別一般採用「具有領導才能兒童表現特徵的核查表」,以表明兒童的領導才能的潛質。在學習或遊戲中,如果教師觀察到兒童表現出具有表中所列的某些特徵,則可分析孩子是否已經具有或潛藏著較強的領導能力。
(五)對非智力個性特徵的鑑別不僅具有發現和選拔方面的價值,而且還有教育方面的意義。
第三節 學前超常兒童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對超常兒童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首先,早期教育可以促進超常才能的形成;其次,早期教育可以促進已顯露的超常才能的繼續發展。
(二)超常兒童需要早期教育,但應遵循符合兒童實際、全面發展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幼兒園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等。
(三)超常兒童的成材需要良好的家庭條件:能提供充足而適宜的材料和活動;尊重嬰幼兒的特點;創造求知的氣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家庭氣氛和諧等方面。
(四)不同類型的超常兒童,甚至不同的超常兒童個體,教育方法也不同。超常兒童在幼兒園的教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學習內容、技能和學習環境。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選擇最佳的教育模式。幼兒園教師教育超常幼兒還應注意人生觀、人格、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五)承擔超常兒童教育的教師應具有較好的素質和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而且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高尚的人格。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超常兒童教育概述。
(二)學前超常兒童的鑑別。
(三)學前超常兒童的早期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超常兒童教育概述
1.識記:超常兒童、智力型超常兒童、領導型超常兒童、創造型超常兒童、語言型超常兒童、藝術型超常兒童。
2.領會:(1)關於超常兒童特徵的不同觀點;(2)超常兒童的三大典型特徵。
(二)學前超常兒童的鑑別
1.識記:發散性思維的特徵。
2.領會:我國對於超常兒童非智力特徵的鑑別。
3.簡單應用:舉例說明如何鑑別學前超常兒童的創造力。
(三)學前超常兒童的早期教育
1.識記:超常兒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則。
2.領會:(1)超常兒童早期教育的意義;(2)學前超常兒童在幼兒園的表現。
3.簡單應用:學前超常兒童成材需要什麼樣的家庭環境。
4.綜合應用:學前超常兒童的幼兒園教育策略。
第七章 遊戲治療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遊戲治療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理解遊戲與遊戲治療的關係。
(二)掌握遊戲治療的主要理論派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
(三)學會遊戲治療的實施方法,初步具備將遊戲治療技術應用於治療學前特殊兒童的能力中。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遊戲治療概述
(一)遊戲治療的概念及特徵
以兒童為對象進行心理治療的人把遊戲作為與兒童溝通的媒介,讓兒童通過遊戲「玩」出自己的問題。這種凡是以遊戲為主要溝通媒介的心理治療被稱為遊戲治療。
遊戲與遊戲治療是有區別的,它們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遊戲治療主要是面對有問題的兒童,通過治療幫助兒章解決精神困擾,促進他們向著正常的方向發展。
遊戲治療是以遊戲為媒介的兒童心理治療的方法。它是在兒童的現實世界之外,為其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兒童通過遊戲將內心壓抑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玩」出來,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或緩解。第一,遊戲治療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第二,遊戲治療中包含著充分的教育因素;第三,遊戲治療是充分體現兒童自主性的;第四,遊戲治療是安全、愉快的。
(二)遊戲治療的產生與發展
1.遊戲治療的產生
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最早是弗洛伊德於1909年開始的,他將心理治療的方法用於兒童,最大的困難是與兒童溝通的問題。弗洛伊德的學生哈葛�赫爾瑪斯(Hug Hellmuth)於1919年將遊戲直接用於兒童的心理治療。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和克萊恩(Klean)開始用遊戲作為兒童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把遊戲作為一種直接的語言替代物,讓兒童用遊戲「玩」出其問題。遊戲是兒童的自然媒介。
2.遊戲治療的發展
遊戲治療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分化」、「融合」、「創新」三個階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
(三)遊戲治療的理論流派
在成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認識療法」、「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患者中心」等,都各自派生出如何以遊戲為媒介,適合以兒童為治療對象的遊戲治療,形成了兩派的主要觀點。
1.精神分析學派的遊戲治療相關理論,主要是把遊戲作為心理分析治療的手段,讓兒童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早期創傷和痛苦體驗暴露出來,通過治療者的分析、解釋和疏導,著重解決異常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內在原因。治療者觀察兒童在遊戲中的行為表現,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解釋和分析,使兒童無意識的體驗變成了有意識的體驗,再通過治療者的解釋、分析,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2.人本主義學派的遊戲治療相關理論:遊戲治療是以遊戲活動為媒介,為兒童創設一個充分自由的環境,讓兒童在遊戲活動中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暴露內心存在的問題,從而解除種種困擾,使其獲得正常發展的機會。實踐經驗表明,採用這種形式的治療,對於有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兒童比較有效,如果治療者能貫徹執行八條基本的治療原則,治療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阿克瑟萊恩的遊戲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治療的關鍵。
第二節 遊戲治療的實施方法
(一)準備期一—進入遊戲治療室前的準備工作
1.發現並鑑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2.遊戲治療中的家長工作。主要在改變家長的態度、增進家長對遊戲治療的理解、爭取家長對遊戲治療的積極配合三個方面。
3.遊戲治療中與教師的溝通。 在遊戲治療中需要與兒童所在的教育機構的教師取得聯繫和溝通,讓教師知道該兒童在接受治療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需要教師在那些方面給予支持和配合。使兒童在遊戲治療室內外的環境能儘量保持一致,有利於增進治療的效果。
4.與兒童建立良好的關係。遊戲夥伴關係可以是教師與一個特殊兒童之間、也可以是教師與一組特殊兒童之間的相互關係。
5.遊戲治療室的結構。遊戲治療室的環境、遊戲治療室的玩具,遊戲治療時間的確定是實施治療前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6.遊戲治療者的角色。在遊戲治療中治療者應扮演這樣的角色:溝通者、旁觀者、觀察者。
(二)治療期一—遊戲治療的具體實施過程
1.設計適合該兒童需要的治療方案及目標,包括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階段目標是把治療分成一個一個的階段,終極目標是指遊戲治療完成後要解決哪些問題,達到什麼目的,是判斷是否該終止治療的信息和標準。因此,目標和方案是進行治療的重要環節。
2.實施治療方案。首先帶兒童進遊戲治療室,給兒童有自由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然後觀察記錄兒童在遊戲治療室中的表現,及時反饋兒童的言行;及時與家長、教師溝通,獲取相關信息;在遊戲治療中根據兒童的情況設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三)追蹤期——遊戲治療的效果評估
由教育機構中的教師、家長及治療者進行綜合評價;再通過量表評估;為保證效果的有效性,應該通過專業機構的評估。
第三節 遊戲治療技術運用的個案舉例
「遊戲治療孤獨症兒童的一例報告」就是用阿克瑟萊恩的遊戲治療方法,對自閉症兒童治療並取得成效的一個案例。可以看出遊戲治療技術在治療孤獨症兒童中的實際應用。
(一)收集個案資料。通過資料尋找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以便在治療中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同時開始建立治療者和兒童的關係。
(二)鑑別診斷個案問題的性質。在綜合多方面檢查結果的基礎上,確定兒童的問題。為遊戲治療的方案建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三)制定和實施遊戲治療目標。治療者與兒童合作開始治療,經過若干次遊戲治療活動,對兒童的幫助開始產生效果。
(四)追蹤與評估。使用針對個案兒童適用的方式進行評估,發現遊戲治療之後兒童行為等各方面的變化。
三、考核知識點
(一)遊戲治療及其特徵。
(二)遊戲治療的理論流派。
(三)遊戲治療的實施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遊戲治療概述
1.識記:(1)遊戲治療;(2)遊戲治療與遊戲的關係;(3)阿克瑟萊恩的遊戲治療的八條基本原則。
2.領會:(1)遊戲治療的產生與發展過程;(2)學前兒童遊戲治療開展的特點;(3)精神分析學派遊戲治療的主要觀點;(4)人本主義學派遊戲治療的基本思想;(5)遊戲治療在學前兒童心理治療中的價值。
3.簡單應用:發現和鑑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4.綜合應用:(1)能藉助遊戲治療理論對不同案例進行分析;(2)能理解並靈活遵循遊戲治療的原則。
(二)遊戲治療的實施方法
1.領會:(1)遊戲治療的實施步驟及要求;(2)遊戲治療中的限制。
2.應用:(1)能布置一個遊戲治療室;(2)會根據個案特徵設計遊戲治療的方案;(3)初步具備進行遊戲治療的能力;(4)能對遊戲治療的效果進行評估。
第八章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中的語言矯治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章要求認識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意義,掌握髮現和初步診斷語言障礙兒童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通過對本章節內容的學習,還應該清楚教師在語言障礙兒童的矯治過程中的角色,要求能夠理解並嘗試應用幼兒園適用的語言矯治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價值
(一)語言矯治的概念
為幫助語言異常兒童克服障礙,促使他們的語言得到較好的發展,教師和專業人員採取一定的幹預手段,給予他們特別的幫助,這就是語言矯治。
(二)語言矯治的價值
學前階段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幫助兒童克服障礙,可以使他們的語言和其他方面獲得更好的發展。對語言有障礙的兒童來說,語言矯治癒早進行,效果愈好。
第二節 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工作過程
(一)語言矯治工作的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兒童語言發展的程度,確定兒童交流是否異常及異常的程度,分析障礙原因,提出語言矯治的方向性建議。
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收集兒童的有關原始資料,系統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利用測查工具對兒童進行測查,撰寫觀察結果和語言矯治建議。
(二)語言矯治工作的指導原則
1.基本觀點:語言障礙兒童的教育是幼兒園整個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應為語言障礙兒童提供有效的特別幫助,並與兒童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將語言矯治滲透在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之中。
語言矯治不是單純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教師、家長等需要密切配合。語言治療還要和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
2.指導原則包括個別化指導原則,兼顧個人與集體原則,可行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三)語言矯治工作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做語言矯治工作的任務主要有:及時發現兒童的問題,樹立良好的態度,為語言障礙兒童提供正確的語言範型,做好家長等人的工作,為語言障礙兒童制訂和執行個別化教育方案。
第三節 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方法
(一)兒歌故事法。兒歌、故事等文學作品對語言矯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彌補兒童語言經驗不足,促使兒童掌握語言形式和運用語言,並促進兒童情感、認知、社會化等方面共同發展。
(二)全面交流法。語言屬於符號的一種,符號活動之意義的產生、傳達、闡釋過程除語言符號外,還包括繪畫、舞蹈、音樂符碼、文化符碼、醫學符號、動作符號乃至嗅覺符號、觸覺交流等,各種符號系統之間存在一種共性,其他符號的學習與語言符號系統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
(三)多重刺激法。根據感官代償作用,如觸覺可以代替聽覺,強調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同時給予兒童多種刺激,以提高兒童的語言學習效果。
(四)日常交往法。通過日常交往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並以培養日常交往能力為目標。
(五)自然情境法。兒童是通過真實的生活經驗來學習語言的,語言矯治應著眼於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矯治中儘量使用真實物體與真實情境,教師應結合幼兒園的環境及各種活動,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語言。
(六)遊戲法。遊戲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遊戲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孩子講話的願望,有效地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
三、考核知識點
(一)語言障礙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及語言治療的意義。
(二)學前兒童語言治療的基本觀點與指導原則。
(三)幼兒教師在語言治療中的角色。
(四)學前特殊兒童語言治療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價值
1.識記:語言矯治。
2.領會:(1)語言障礙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2)學前兒童語言矯治的意義。
(二)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工作過程
1.領會:(1)語言矯治工作的前期準備;(2)語言矯治工作的指導原則。
2.簡單應用:教師在幼兒園語言治療中承擔的具體任務。
(三)學前特殊兒童語言矯治的方法
1.識記:(1)兒歌故事法;(2)全面交流法;(3)多重刺激法;(4)日常交往法;(5)自然情境法;(6)遊戲法。
2.簡單應用:(1)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異常的診斷;(2)試舉例說明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如何為語言障礙兒童提供特殊幫助。
3.綜合應用:舉例說明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異常的矯治措施。
第九章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中的行為矯正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學前特殊兒童的行為正處在學習和形成之中,但在這一進程中,學前特殊兒童由於其身心特點而容易出現一些行為問題。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對此有一定的認識,掌握基本的行為矯正方法。本章要求了解目前有關兒童行為矯正的基本理論概況,了解行為主義的行為矯正方法、認知派的行為矯正方法以及社會學習理論的行為矯正方法各自的特點和所倡導的各種具體方法,理解各種理論流派理論觀點的積極意義和不足之處,掌握各種流派的理論觀點及其方法的應用。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概述
(一)學前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
學前兒童的行為處於發展之中,因而其行為既有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一面,也存在許多問題。學前的特殊兒童尤其如此。正常行為或問題行為的劃分是相對的。通常兒童的問題行為可以歸納為行為不足、行為過度和行為不適當等幾類。
(二)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
特殊兒童由於身心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發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不適應的現象,這就可能會導致發生一定的行為障礙。分析當前兒童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到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社會環境變化、家長教養方式以及學前教師的教學方法是相關的。
(三)行為矯正的相關理論
以巴甫洛夫為代表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以貝克等為代表的認知行為療法以及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都針對兒童行為矯正的問題提出了自己流派的觀點和方法。
第二節 學前兒童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
(一)正強化。正強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與獎勵是同義的。正確使用正強化可有效地增強好的行為,但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副作用。每個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獎勵時要注意強化物的強化價值,還要防止過多剝奪或飽厭現象。
(二)間歇強化。間歇強化與連續強化相比效果更強,同樣也需要強化物的支撐。
(三)區別強化。區別強化可用來減少不當行為,要求在行為以低比例出現時給予遞減強化。
(四)消退。消退是與連續強化相對應的概念。要防止給予不良行為注意,消退時要確保態度一致。
(五)隔離。隔離是當兒童表現出不良行為時暫時將其從有強化物的環境中分隔開,嚴重者可用隔離室。
第三節 行為矯正方法的應用
(一)代幣制。代幣制是綜合應用、強化對兒童實施行為矯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獎勵代幣的辦法和兌換逆強化物的機制。
(二)模仿和示範。模仿和示範是相對應的。兒童的行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的,因此給予正確的示範就很必要。要給兒童正確的示範,防止不正確的示範對兒童的行為產生錯誤的引導。
(三)行為塑造法。行為塑造法是一種程序,用來形成某個人目前還沒有的行為,即個體從不會到一步步學會一個新行為的過
(四)行為矯正方法舉例。
案例一:破壞行為的幹預舉例;
案例二:不良情緒的幹預舉例。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新特殊兒童行為問題概述。
(二)學前特殊兒童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
(三)行為矯正方法的應用。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特殊兒童行為問題概述
1.識記:(1)行為矯正;(2)條件反射;(3)應答性條件反射;(4)操作性條件反射。
2.領會:(1)了解應答性條件反射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
3.簡單應用:舉例說明學前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及其原因。
4.綜合應用:試述學前特殊兒童行為矯正的有關理論。
(二)學前兒童行為矯正的基本方法
1.識記:(1)正強化與正強化物;(2)間歇強化;(3)區別強化;(4)消退;(5)隔離。
2.領會:(1)正強化物的選擇;(2)正強化與間歇強化的比較;(3)區別強化減少行為的原理;(4)隔離的類型。
3.簡單應用:(1)消退失敗的原因;(2)分析區別強化的優點;(3)分析隔離的優缺點。
4.綜合應用:(1)試述強化在學前特殊兒童行為矯治中的應用。
(三)行為矯正方法的應用
1.識記:(1)代幣制;(2)代幣;(3)模仿;(4)示範;(5)塑造。
2.領會:(1)代幣制的優缺點;(2)模仿與示範的關係;(3)模仿的類別。
3.簡單應用:(1)舉例說明代幣制的作用;(2)如何提高模仿學習效果。
4.綜合應用:(1)設計代幣制系統;(2)模仿在學習行為中的正反作用。
第十章 學前特殊兒童的一體化教育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一體化教育是當代特殊兒童教育的主要思潮和發展趨向。本章立足我國國情探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一體化的意義,介紹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安置形態、組織形式、內容、方法等,並闡述如何為一體化教育中的學前特殊兒童設計制訂和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基本形式
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打破了傳統的以特殊學校或養護機構為主要教育形態的限制,將特殊需要兒童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儘可能讓特殊兒童充分地參加正常兒童的活動。這種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教育體制,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將特殊需要兒童與普通兒童安置在同一個環境中學習的問題。
(一)一體化教育的安置形態
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安置形態主要有:隨班就讀與個別幫助相結合的安置形態,設立中心的安置形態,對口活動的安置形態。影響安置形態的因素是:特殊兒童的特點,學前教育機構特點,師資的特點和特殊兒童家長的觀念。
(二)一體化教育的組織形式
學前兒童一體化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有:(1)集體教學活動。(2)分組教學形式。(3)在集體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形式。(4)個別輔導的形式。
第二節 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目標策略
1.目標制定原則包括:強調特殊兒童發展的全面性原則;強調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發展的差異性原則;強調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融合性原則。
2.目標制定步驟包括:確定目標一—選擇學習內容——組織學習內容——評價學習效果。上述環節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
3.教學目標分類: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一般教育目標與特殊教育目標(缺陷補償目標、認知加強目標和生活技能訓練目標)。
4.目標制定方法:目標分層法和目標分期法。
制定方法:目標分層法和目標分期法。
(二)教學內容策略
1.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根據教育目標及兒童發展水平。
2.教學內容的分類包括一般教育內容與特殊教育內容兩部分,具體有普通學前教育課程、認知加強課程、特殊治療課程與生存技能課程。
第三節 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的人員
(一)一體化教育中的教師
1.教師角色:發現和診斷班級內的特殊兒童,教給兒童日常交往的技能,制訂和執行個別化教育方案,組織協調其他人員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
2.教師素質:能夠認識矯治的意義,對所有兒童一視同仁;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具備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創造性,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一體化教育中的家長
1.家長角色:家長在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是積極配合教師在幼兒園的工作,包括提供特殊兒童個案發展史、及時反饋兒童在家中的表現和訓練效果、對兒童在幼兒園中的教育內容進行強化以及參與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和實施;二是在教師指導下,對特殊兒童進行家庭教育。
2.家園配合方式:一是教師與家長要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交流;二是教師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培訓。
(三)一體化教育中的同伴
教師在特別關注特殊兒童的同時,不能影響正常兒童的利益。一體化教育對正常兒童也有促進作用,對其德性及知性發展有好處。
同伴關係是兒童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正常兒童是教師教育特殊兒童的幫手。
幫助特殊兒童的方式:可以採用以一對一的配對形式和活動小組的形式幫助特殊兒童。
第四節 學前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
(一)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原則
1.科學性原則:個別化方案的整個制訂過程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2.發展性原則:方案的制訂與實施是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最終促使其發展。
3.可行性原則:一是指方案的內容必須符合幼兒的水平;二是指計劃要考慮到教育人員、教育機構執行方案的可能性。
(二)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內容
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內容包括:兒童現狀分析,特殊接受特殊治療與幫助的內容,特殊兒童參與普通兒童學習的內容與程度;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教學的方式;特殊兒童的發展目標;方案檢查的時間及方式;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學前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步驟
分析評定——找出差異——制訂方案——實施方案——評定實施情況——修改方案——實施方案。
三、考核知識點
(一)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安置形態。
(二)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組織形式。
(三)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教學目標。
(四)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教學內容。
(五)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的人員。
(六)學前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
四、考核要求
(一)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基本形式
1.識記:(1)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三種安置形態;(2)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幾種組織形式的定義;(3)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各組織形式的優缺點。
2.領會: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各安置形態的優缺點。
3.簡單運用:如何選擇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安置形態。
(二)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的教學策略
領會:(1)制定教育目標的原則、過程;(2)教學目標分類;(3)確定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教學內容的依據;(4)學前兒童一體化教育中的一般內容與特殊內容。
(三)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的人員
綜合運用: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人員的不同作用及人員之間的組織協調。
(四)學前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
綜合運用:舉例說明學前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制訂。
Ⅲ 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為了使本大綱的規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和落實,有必要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說明和要求。
一、關於考試目標的說明
為了達到考試內容的具體化和考試要求的標準化,本大綱在列出課程的學習內容的同時,還規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標,包括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兩部分。規定考核目標,可以使考生進一步明確考試的內容和要求,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教材;使考試命題者進一步明確命題範圍,更準確地安排試題的知識能力層次和難易程度。
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領會和應用三個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四個能力層次是遞進等級的關係,各層次的具體含義是:
識記:能知道有關名詞、概念、事實的含義,並能正確地認識和表述,這是低層次的要求。
領會: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基本觀點和方法的內涵,這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分析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這是最高層次的要求。
二、關於自學教材
指定自學教材:《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周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推薦參考教材:
1.方俊明,《當代特殊教育導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湯盛欽,《特殊教育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三、自學方法指導
1.了解特殊需要兒童的特徵,掌握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一般理論與方法。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課程的內容廣泛複雜,涉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特殊需要兒童的特點和行為表現,探討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進行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課程。各章內容既有邏輯上的聯繫,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自學時應首先全面系統地學習各章內容,掌握不同類型的學前特殊需要兒童的特點和教育的特別要求;再進一步了解一些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可以採用的特別的方法;最後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把握重點,做到融會貫通。
2.理論聯繫實際,促進自己的教育觀念的轉變。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從融合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基本觀念出發,在教育的原則、目標、內容和方法方面,體現了當代優質學前教育的基本觀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考生在學習本課程時,要努力分析教材內容所體現的教育觀念,領會教材內容的精神實質。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思考,促進自己教育觀念的轉變,切忌死記硬背。
3.注重操作應用,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特殊兒童早期幹預》課程的生命力在於應用。無論是課程內容的學習,還是考核的具體要求,都體現了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考生在學習有關的課程內容時,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爭取能夠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並在應用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社會助學的建議
1.社會助學者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學習內容和考核目標認真鑽研指定教材,明確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不同特點和學習要求,對考生進行切實有效的輔導,引導他們避免自學中的各種偏向,把握社會助學的正確導向。
2.要正確處理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關係,努力引導考生將識記、領會和應用聯繫起來,把基礎知識和理論轉化為應用能力,在幫助自學者理解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的能力。
3.要正確處理重點和一般的關係。課程內容有重點和一般之分,但考試內容是全面的,而且重點和一般之間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社會助學者應指導考生全面系統地學習教材,掌握全部考試內容和考核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突出重點。總之,要把重點學習和兼顧一般結合起來,不能孤立地抓重點。
五、對命題考試的要求
1.本課程的命題考試應根據本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和考試目標來確定考試範圍及考試要求,不要任意擴大或縮小考試範圍,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試命題要覆蓋到各章,並適當突出重點章節,體現本課程的重點內容。
2.本課程在試題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分數比例一般為:識記佔15%,理解佔30%,應用佔55%。
3.試題要合理安排難度結構。試題難易程度可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每份試卷中,不同難易程度試題的分數比例一般為:易佔20%,較易佔30%,較難佔30%,難佔20%。必須注意,試題的難易程度和能力層次不是一個概念,在各能力層次中都會存在不同難度的問題,切勿混淆。
4.本課程考試試卷採用的題型一般有單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應用題等。
附錄題型舉例
一、單項選擇題(在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將其選出,並把它的標號寫在題幹的括號內)
1.學前教育機構中常見的智力落後兒童一般是輕度弱智的兒童,他們的智商大約是( )
A.IQ30-40 B.IQ50-60 C.IQ70-85 D.IQ85-100
2.在為特殊需要兒童制定個別教育計劃時,確定具體目標的步驟是( )
A.分析評定 B.制訂方案 C.修訂方案 D.評估方案
二、簡答題
1.簡述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意義。
2.簡述孤獨症兒童的特點。
三、論述題
1.試述學前超常兒童的類型及其發展特點。
2.結合實際談談應當如何幫助病弱兒童。
四、應用題
1.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設計一個針對某一特殊需要兒童的個別化教育方案。
2.某中班幼兒,近期出現比較明顯的行為問題,經常與同伴發生衝突。經了解,他的家庭環境有變化,父母正在離婚過程中。請以此個案為例,談談採用遊戲治療方法幫助這個幼兒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
相關推薦:
2021年湖北省自考各科課程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