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德陽中學高2019級17班鍾若菱
興安嶺的冬季是水晶球中白色的童話,空靈的樹,浮動的微光,迷濛的山,沉寂在雪色之中。唯有那不知起源於何朝何代的小炕桌承載著東北人對春天的遐想與期待,綿延在流淌代代的血脈中,是歷史,也是文化。
過去,是一個動蕩的歲月。日晷影移,漏壺滴落,蒼白的雪沉重地落在破敗的石碾上,昏黃的油燈用搖曳的光影映照著白樺木屋,透過泛黃的窗紙,一隻被時光磨得發白的小炕桌安靜地放置在蘆葦編成的炕席上。一碟落寞的鹹菜,一碗孤寂的高粱面饃饃,一盞滄桑的燈火,在夜色的黑暗中勾勒出悲愴的影像:連年的戰亂與匪患使這片寧靜的黑土地變得荒蕪,「造反有理」的荒誕延阻著十年的春天,雜亂的荒草間零星有著幾處低垂的高粱,季節裡的悽愴淹沒了農人忙碌的身影,一年年辛勤的勞作換來的卻是田埂間醞釀的悲涼和小炕桌上的孤獨寂寥。
動蕩隨著時光遠去。歲月迭代,春秋代序,時間終於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春天。融化的陽光點亮了青蔥的田野,流瀉的風中湧動著麥子和稻穀拔節、抽穗、灌漿的旋律,和著田間輕快跳動的二人轉、大秧歌,在空曠的時空間迴響。柴草燃燒後的煙氣順著歲月深處的煙囪絲絲縷縷,朦朧了泛古的老宅院;木色的屋簷下掛起了大紅的燈籠,風輕輕淌過金色的流蘇,帶著黃暈的光擴散在安寧的空間裡,成為了鄉村抹不掉的人文標籤。小炕桌上,饅頭、包子、餃子、年糕,縈繞著氤氳的水汽,交織出包產到戶後農村人新生活的交響曲。
歲月行走在新世紀,星海燃亮了夜空,陽光絢麗了天際,這是一個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的時代。陽光無聲地傾瀉在入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一束耀眼的光芒,又在清淨的白牆上留下星星點點的光亮,一座座帶有鄉村氣息的樓閣矗立在嶄新的田野間。老宅院已經被翻新,成為了一座韻味悠然的民宿酒店,到這裡遊玩的旅客來了又去,坐在炕桌邊上說笑的人去了又來,農家特色的菜餚融合著過去與現在,連結著都市與鄉村,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純淨著人們的心靈,也棲息著都市人疲憊的靈魂。
過去無法複製,時光一去不回,時代在變更,而小炕桌承載的更多是一段歷史,一桌回憶,還有一代人的生活,醞釀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醇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