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海波看來,老物件是歲月留下的秘密文件,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橫斷面,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經常寓於這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之中
「我很希望能夠把這些老物件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理解,我們的城市甚至國家,是一層一層像年輪一樣成長起來的。人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感激創造美好的人」
小人書、雪糕壺、老式三五座鐘、縫紉機、黑白電視……走進山西省太原市南肖牆關帝廟的正殿,仿佛穿越回20世紀某個親友的客廳,溫馨而熟悉。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築的一個典型,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記憶交換」市集。
捐贈者「寄存記憶」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個小小的物件都能折射出歷史進步的勃勃生機。」山西省太原市公益項目「時尚迴響」的創辦人黃海波說。
這是一個跟「記憶」打交道的公益項目。近3年來,黃海波帶領30餘名志願者,徵集、整理、展覽老物件,成立老物件交換市集,圍繞「記憶」,展示文化、促進溝通、留住大時代中的小故事,讓人們感受時代跳動的脈搏。
市民安素香捐贈的小炕桌就擺放在這裡。炕桌看上去非常厚實,卯榫沒有鬆動,上面有兩個抽屜,抽屜裡留有墨水印。這是安素香的太姥爺專門給她母親做的嫁妝。
安素香說,在老家農村窯洞的炕上,母親常往小炕桌裡放一些針頭線腦。她們姐妹四人讀書時,小炕桌成了書桌,常被搬來搬去,有時在炕上,有時放地上,有時又被搬到院子裡。等她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又開始在這張小炕桌上學習。後來她在太原安了新家,母親讓她把小炕桌帶到了太原。直到家裡有了寫字檯,這張桌子才棄置不用,被藏在了床底下。
「我們對這個炕桌有特別深的感情,現在無償捐贈給『時尚迴響』,也是給它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歸宿,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歷史價值。」安素香說。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家從平房搬到樓房,很多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因此不少人有了「寄存記憶」的需求。「以前手工做的立櫃進不去電梯,上不了樓房,不得不扔掉」「新家沒地方放,孩子們也不喜歡」「咱不用了,應讓它們在別人那裡發揮價值」……
66歲的太原市民師新欣在報紙上得知山西「時尚迴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後,把自家以前牆上掛的大鏡子、結婚時同事送的工藝品、音箱等都捐了出去。甚至在他的牽線搭橋下,鄰居家扔掉的立櫃、平櫃也來到了這裡。
「扔了情感上不捨得,最好是捐了,想念了還可以過去看看。」師新欣說,他搬了三次家,從父母家搬到單位,再從單位搬到平房,又從平房搬到樓房,每次搬家都會淘汰掉一部分東西,而這些東西都見證著曾經的美好。
「一開始真沒想到有這麼多人捐。」山西「時尚迴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的創辦人黃海波說,從2017年秋天至今,他們已經收到600餘名熱心市民捐贈的6000餘件老物件。由於場地原因,有時候她不得不拒絕捐贈者。
黃海波的想法如同一個小火種,很快得到不少人支持。據她介紹,太原學院免費借給他們兩間教室和一間庫房,供他們存放東西。太原市文物局把南肖牆關帝廟騰出來供他們在裡面辦展覽,開「記憶交換」市集。太原市還計劃給他們2000平方米的空間,讓他們入住明太原縣城。在數位化上,今年山西省文旅廳把「時尚迴響」的老物件和故事納入山西省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系列,開始用專業的照片、視頻來記錄這些有意義的人、物、事。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免費幫他們做城市記憶地圖,把物品的地理信息放置在真實的城區地圖上。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街道、建築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幾乎所有的捐贈人都想隔一段時間過來,看看他們的捐贈物。」黃海波說,他們正在做一個更大的資料庫,想把具有唯一性、有故事的老物件儘快、盡多地展示出來。
「這件事情最動人的地方是百姓辦、百姓提供、百姓參與、百姓講述、辦給百姓。」太原市民範德峰說,一個城市不能只有馬路、高鐵、商務區,還應該有鮮活的百姓故事。如果沒人收集,多少人的記憶將隨風散去,後人怎麼了解他們的父輩、祖父輩。
熱心人「交換記憶」
在師新欣的家裡擺放著一件看起來略微「奇怪」的德生牌收音機,有提手、搖把手,還能照明。這是他用自己的老電話機、手錶等跟別人交換來的。師新欣會不定時拿出來把玩一番。
「這個收音機比較特殊,挺喜歡的,但年輕的時候不捨得買,沒想到過了那個年代又碰到了,就換了回來。」師新欣邊說邊介紹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原來這個收音機不僅有照明功能,還可以手搖發電,適合野外作業人員。
在那個沒有電視機的年代裡,收音機陪伴他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歲月。雖然過去很多年,他依然能夠詳細講出電子管收音機、有線廣播、礦石收音機、半導體收音機等的工作原理。收音機作為主要的娛樂方式,爺爺靠它聽戲,師新欣則通過它聽小說和歌曲,就是那時他成為鄧麗君的歌迷,還在心裡猜測她的長相。直到現在,《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美酒加咖啡》仍是他最愛的歌曲。
事實上,雙方同時喜歡上彼此老物件的機會並不多。這時候贈送、暫借成為常態,大家都不願用金錢去衡量它的價值。
68歲的王建章正在寫《回望知青歲月》這本書,目前已寫了6萬多字。前些天,他專門到南肖牆關帝廟裡的「記憶交換」市集尋找有關知青的東西,正好看上了師新欣帶去的《中國知青史初瀾》上下冊,但王建章帶去的東西師新欣卻不喜歡,雖然兩人沒有交換成功,但師新欣把兩本書免費借給了王建章看。
「這本書很實際,對我寫回憶錄很有幫助。」王建章說,在「記憶交換」市集,人們結交朋友,互動交流。老物件還是要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獨賞不如共賞。
市集上,71歲的志願者尚慶華聲音洪亮,繪聲繪色地向參觀者介紹他1962年的小學畢業證和一臺20世紀50年代的日式收音機。「這些東西現在很稀罕,我捨不得捐、賣,帶來給大家瞧瞧,順便提示大家不要隨便扔東西,若干年後再看會非常美好。」
有人好奇餄餎床長什麼樣子,尚慶華就開著自己的老年代步車,將自家收藏的木質餄餎床帶來給大家看。這是當年他的一個好友做好送給他的,如今木質的餄餎床已經非常少見。
57歲的中專語文老師範德峰將自己積攢的外國郵票帶到了「記憶交換」市集,頗受人們歡迎。他攤開自己的集郵冊,請大家喜歡什麼就可以拿走什麼。一位研究地圖和地理的於先生愉快地挑走了幾張地圖郵票。
「我特別愉快,郵票放在我家只有我自己看,我也不懂,給了他可以豐富他的專題,我的郵票也發揮了最大價值,這比給我一兩萬元都開心。」範德峰說,通過物件交換、贈送,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了解,建立友誼和信任,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志願者「傳承記憶」
3年來,山西「時尚迴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已吸引30多名志願者加入。他們中有編輯、教師、會計、裁縫、工人、文員等,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還是在校大學生,大家甘願抽出時間參與徵集、策展、布展、導覽、記錄、拍攝、值班等工作。黃海波說,大家做事非常認真、負責,也有豐富的人生經驗,願意為這個公益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8年在太原美術館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時尚迴響』大型實物展」,2019年在山西省圖書館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尚迴響』大型實物展」,以及2020年的「時尚迴響•小康之路」實物展全省巡展上,人們都可以看到老物件的身影。
除參加展覽外,他們還出版了圖書《40件物品中的改革開放史》《我愛北京天安門》,並計劃出版《小康之路上的光陰故事》,圖文並茂講述老物件背後的歲月。
「展覽總有結束的一天,珍藏了許多人記憶的東西可能會隨風而逝,如果用書來銘記,那麼,一種永恆的意義就會得到保存。」黃海波說,展覽的成功舉辦和書籍的順利出版都是策展人、志願者、展品捐贈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時尚迴響」,既是捐贈者又是志願者的人不少,範德峰就是其中一位。他跟記者講,每次舉辦展覽,各項具體工作都會落實到人,大家親力親為。展覽期間,志願者們自願報名值班,有時候顧不上吃飯,大家就拿餅子、包子、方便麵充飢,沒地方午休,兩個凳子一拼湊合休息一下。除了誤餐費,大家幾乎不拿一分錢。
21歲的胡淮寧是一位在校大學生,看到「時尚迴響」的老物件後,睹物思情,就加入到這個團隊成為一名志願者。除了展覽時幫忙搬運外,他還負責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編輯工作。
「當時看到不少我老家原來也有的物件,是我媽媽的嫁妝,非常激動,以為這些東西再也看不到了,就想和大家一起來保護它們。」胡淮寧說。
作為通訊組副組長,語文老師出身的範德峰負責輔導寫作、導覽等工作。在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人的特長得到發揮,價值得以肯定。
66歲的志願者張會珍,以前不會用標點符號、不會分段、常寫錯別字,如今已成為這支志願者團隊裡的「故事大王」,他不僅在公眾號「太原記憶」、《太原日報》上發表文章,還自己開通了「珍記憶」公眾號。他把自己小時候如何與父母相處、農村是什麼樣子、上班後怎麼談戀愛、怎麼受工傷、工友怎麼照顧他等寫成一個個故事,與大家分享。
張會珍說,加入志願者團隊2年多來,不僅寫作上順溜了很多,生活上也有了精神寄託。原來每天待在家裡看電視,因為無事可幹,晚上睡不著覺,現在他積極參與活動,即使腿腳不靈便,有時要倒兩趟公交車才能到活動地,他也從不叫苦喊累。「收穫很大,苦中有樂。」他說。
有收穫的又何止張會珍一人。
黃海波說,成立「時尚迴響」以來,她的人生豐富了很多,自己也變「懂事了」,理解了很多人,覺得大家很了不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韌勁。對於太原這座城市,也更加熱愛和有了歸屬感。
在黃海波看來,老物件是歲月留下的秘密文件,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橫斷面,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經常寓於這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之中。
「我很希望能夠把這些老物件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理解,我們的城市甚至國家,是一層一層像年輪一樣成長起來的。人們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感激創造美好的人。」黃海波說。
「情感、夢想、奮鬥的故事,全世界都能聽得懂」
草地:您怎麼有了收集老物件的想法?
黃海波:2015至2016年,我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的建築學院學歷史保護,住在一個美國人家裡,房東是1960年出生的。一次,我問她:「你什麼時候用上洗衣機的?」她很奇怪地看著我說:「我生下來就有。你呢?」我回答:「高中。」然後她一臉驚訝地問:「那你們以前怎麼洗衣服呀?」「我媽媽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對著一個大盆,用一個搓板洗衣服,一洗就是一天。突然有一天,我們就有了洗衣機,有了電視機,有了……」聽了我的回答,房東驚訝地看著我說:「黃,太神奇了。」她覺得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像從一個世界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這提醒了我:原來,我們經歷了這麼大的一個發展階段。
然而,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卻非常模糊,還容易把時間段混淆。他們問過我:「你媽媽裹過小腳嗎?」「你為什麼不是那種穿藍顏色衣服的中國人呢?」……我覺得應該把我的故事、我所代表的這一代中國人的故事講出去。
美國有非常多的城市博物館,即使只有5000多人的小城市,也有自己的城市博物館,我去參觀了不少。參觀後,我會理解這座城市,理解當地人,很受觸動。我們去看外面的世界,其實是在這種對比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我曾經寫過一本書《一個70後女神的時尚史》,寫作的過程促使我思考了很多。一方面,覺得生活像在變魔術,我出生在當今社會非常幸運。以前過年能吃上那種「一兜肉」的餃子,是我外婆最大的心願,而我現在可以去國外旅行、讀書。另一方面,感覺城市變化很大,找不到自己的童年。幼兒園變了,小學變了,操場也變了,我覺得有點失落,就想去找這些東西,通過展覽展示歷史和時代變遷。我就列了一個實物名單,發動我身邊的親朋好友去找,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花仙子貼紙、阿爾巴尼亞針織的毛衣等。
草地:怎樣由一個「個展」發展成為「太原市民」的展覽?
黃海波:大家一聽我的想法很興奮,好多人參與進來。我收到的第一個展品是一輛永久二八自行車,是一位好友從鄰居那裡找到的。其實,這輛自行車是一個轉折點,一下子把我原來的想法改變了。
這輛自行車是1968年買的,120多元,當時它的主人一個月只能掙20多元。但他幸運地抓鬮抓到了自行車號,車間裡的工友們通過互助形式,每人每月「眾籌」10元才幫他買下,成為整個院子裡第一輛自行車。
聽了自行車主人講的這個故事,我被它所包含的沉重的、真實的生活片段震驚,覺得這個故事比我文藝青年式的帶有抒情色彩的故事分量重多了。我更願意展示他的故事,而不是我自己的。而且我忽然意識到,應該展示更多人的故事。
草地:您覺得老物件是一個展示歷史的好方式嗎?
黃海波:藉助老物件,很多東西一下子就被喚醒和點燃了,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特別好的切入點。
草地:收集老物件的過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難?
黃海波:有很多困難。我很快發現我一個人根本做不成這件事。我妹妹最早來幫我,後來幾個閨蜜也加入進來。剛開始口口相傳,慢慢有了捐贈物後,我們就在報紙上發表故事,並開通公眾號「太原記憶」邊講故事邊徵集。我那時剛買了一輛車,「客貨兩用」,只要自己能拉就自己拉,大物品只能找搬家公司幫忙。其中一個搬家公司的司機很特別,他看到我們做的事情有意思,就主動幫我們從樓上搬到樓下,後來成了我們的志願者。就這樣志願者越來越多。
最大的困難還是錢,這是我最不擅長的事情。我曾被評為「三晉英才」,政府獎勵了3萬元,我把錢放在項目裡。我們出書有稿費,也被放在了項目裡。還有就是平時做一些出租、小型的商業活動。我們只有在策展這樣的「刀刃」上花錢,像攝影、做微信公眾號、小視頻等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希望下一階段能找到更好的渠道,讓項目成長得更好。
草地:你們徵集的平常物件多,還是特殊物件多?
黃海波:我們不給捐贈物劃等級,關鍵看能否採集到特殊的故事。宏大的歷史,自然有人去講,我更喜歡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們同樣可以反映出大時代。
比如說,我曾徵集到一件紅花棉襖,是棉襖主人的媽媽做的,手工特別精細,面是新的,裡子由舊襯衣裁改,外面紅色,裡面粉紅色,顏色搭配得特別好。她媽媽在袖口和下襟有可能露出舊料的地方,還是用的新布。我能看到一個媽媽為了讓女兒穿得漂亮、體面的良苦用心,當時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在物質特別匱乏的情況下,那種對美的追求特別打動我。
草地:你們會記錄每一件物品的故事嗎?
黃海波:我們會記錄每一件物品的基本信息,但並不是每一件物品都有清晰的故事。目前,超過十分之一的捐贈物有詳細的故事。不是我們挑故事,而是故事挑我們,這是一種緣分。物品的主人願意去講、去寫這很重要。事實上,物品的主人自己去寫是最好的,他們是以赤子之心在寫自己,即使錯別字連篇,也一定會給你驚喜。每周我們會在「太原記憶」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一個老物件。
草地:您怎麼看現在做的這個公益項目?
黃海波:老物件就像一座橋梁,讓人回到過去,走進別人的生活,把人與人連接起來。父母可以通過它把人生智慧傳給下一代,別人可以通過它,了解我們的文化和生活。
找到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是我的人生幸事,心裡特別安穩,不管將來做到什麼程度,我會一直做下去。希望我們有一個更好、更穩定的空間,也希望找到更好的舞臺把這些美好的故事講出去。情感、夢想、奮鬥的故事,全世界人都能聽得懂。(記者王學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