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又叫集市,根據舉行的時間不同分別有對應的名稱,每天都舉行的叫「日集」,每隔固定間隔時間舉行的叫「間日集」,在臘八節前後舉行的叫「臘月集」,早上開始的叫「早集」,黎明前進行的叫「鬼市」。百科中給出的市集概念,是發生在經濟欠發達的時代或地區的一種民間自發的貿易形式。
在河南,相信很多農村或城鎮的小夥伴們,都曾有過「趕會」的經歷,80/90後的童年時期,「趕會」意味著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形態逼真的生肖糖人,神奇的琉璃蛤貝,或者是應季的新衣服和新鞋子。市集上流光溢彩的擺件掛飾和商販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都已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裡,勾畫著鄉思的模樣。
河南的市集記憶:那些正在消失的「會」,你有多久沒「趕過」了?
在我的記憶中,最早的市集是在兩公裡外的城隍廟門前,每年只有一次,不記得持續三天還是七天,這種市集應該是「廟會」的概念。每到這個時候,人們都會攜家帶眷去參加,不同人懷著不一樣的目的,老人們關心的是到廟前敬香拜神,大人們關心的是地攤上有沒有合適的農具,小孩子們關心的是花花綠綠的紙偶糖人。
小學門口看梧桐開花的年齡,村子裡就有了自己的市集,記得是每個月一次,「老會」在六月初九,「趕會」這個動詞就在那時有了具象的含義。「老會」最是盛大,村子最中央的馬路上沸沸揚揚,沒人膽敢騎洋車經過,因為人群的熙熙攘攘,就連走路都吃力。如果是上學日,老師也會著急下課,因為要是去得晚了,賣鋤頭修鐵鍋的可能就收攤了。
後來村裡的市集有了個區間定義:逢九會,每個月的初九、十九、廿九都能有會,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最早「趕會」的地方在村子的主路上,延續到村口環路,後來全部搬到了環路上,每到逢九的那天,站在家門口就能聽到村口飄來的喇叭聲和叫賣聲。其它村子也各自有屬於他們的「逢幾會」,有經驗的司機也都會提前尋找規避路線,沒經驗的司機誤入會場不僅只能龜速前行,還要擔心擁擠的路上被無心剮蹭。
只是現在的會場越來越小,會上的東西也越來越少,早時候村裡會場最東邊賣牛犢、羊羔的最吸引小孩兒,現在早就不見了,早時候會場裡吹糖人、賣豆沙糕的也很久都沒見過。如今見到最多的就是賣瓜果蔬菜的、瓜子乾果的、麵皮小吃的,賣衣服褲子的都不常見到了。以前到會場感覺永遠走不完,現在卻一眼就能看到頭。
據說最早的市集可以追溯到人類剛開始進行物物交換的時期,比貨幣的出現還早,而它的發展從最初單純的物品交易,到後來的與宗教相關、與民俗相關,到如今卻在更多更方便更現代的交易環境下逐漸萎縮。加之市集上垃圾汙染、安全隱患、食品安全等諸多無法有效把控的問題,好像都在預言著市集這個能刻印在記憶力的東西正在慢慢消失。
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你有多久沒有「趕過會」了?你們那的市集,有什麼不一樣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