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生在昨天,網上突然有一個叫做「我的飼養手冊」的H5小測試火了起來,裡面有些題目,做完了就能生成一個「如何飼養我」的頁面,有點兒意思。我在做這個測試時犯了作為科普人的職業病,有點難受,於是才有了今天的文章。
裡面有道題目是你喜歡哪只動物,給出的選項中有一個是「追極光的麋鹿」,然後後面是一隻鹿的圖片。兩個錯誤:1.有機會追尋極光的是馴鹿不是麋鹿;2.後面的圖片不是麋鹿也不是馴鹿,而是白尾鹿。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H5的製作者,畢竟對於普通人來說白尾鹿、馴鹿、麋鹿似乎也就只有名字和字數上的差別。但是把馴鹿給說成麋鹿這件事,在我國卻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從兒童讀物到寓言故事,從宣傳廣告到影視作品,把馴鹿叫成麋鹿的事件比比皆是,甚至掩蓋住了事實真相,現在一提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鹿,大部分都會說是麋鹿。咱們先看看麋鹿長什麼樣吧,下面就是一隻麋鹿。
麋鹿實在不應該被加諸在國外的神話傳說中,因為它是正兒八經的國產鹿,是中國獨有的鹿科動物。許多朋友小時候應該聽說過「四不像」的故事,傳說中四不像的原型就是麋鹿。但有一點可能超出大家的想像,那就是雖然麋鹿這個名字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它其實已經野外絕滅了。1939年,最後一隻野生麋鹿被獵殺。
2008年,IUCN評定麋鹿為「野外絕滅(EW)」物種。野外種群沒了,但是圈養種群還有,而且經過這些年的繁育和保護,數量也在漸漸增加,還有些麋鹿被放歸至自然保護區中進行野化,期待這一物種能夠重新在野外開枝散葉。
再來說說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鹿,它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就被各種媒體誤譯為麋鹿,但其實這麼多年都把它叫錯了,人家的名字是馴鹿(Rangifer tarandus)。
人類打獵的歷史非常悠久,比種植農作物的歷史都要長,而在漫長的人類狩獵史和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中,馴鹿都是不得不提的重要存在。馴鹿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寒冷地帶,傳說已有六千多年的馴養歷史了。
古代薩米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楚科奇人、基瓦裡奇人等生活在北半球寒冷地帶的人當初發現馴鹿是非常優秀的動物:它的肉可以吃,奶可以喝,毛皮可以製作衣物禦寒,角可以製作飾品和釘在牆上掛東西;活著的馴鹿力氣大,可以騎,可以拉車、拉雪橇。
擁有這麼多實實在在的優點,馴鹿沒理由不被當時的人們馴化。後來還有人飼養馴鹿來進行狩獵活動和供人觀賞,特別是聖誕節前後,馴鹿的周邊都特別受歡迎。
人類文化史有一個特點,就是那些跟人類很有淵源的動物,通常都會被人們編成各種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馴鹿也不例外。
古代因紐特人有一個關於馴鹿的傳說,大意是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馴鹿,但是很久以前有一個神通廣大的男人覺得這世上應該有馴鹿,於是在地上鑿了個洞,然後很多馴鹿從這個窟窿裡鑽了出來,這個世界上從此就有了馴鹿。
關於聖誕老人用馴鹿拉雪橇的故事,最早出現在1832年的一首詩歌中,裡面描述了聖誕老人用八隻馴鹿拉著雪橇,挨家挨戶從煙囪裡鑽進去把玩具和禮物送給小孩。這八隻馴鹿有各自的名字,後來在1939年美國出版的一本宣傳冊中又給加了一隻領頭的馴鹿,叫做魯道夫(Rudolph)。
關於魯道夫的傳說是這樣的:馴鹿群中有一隻天生紅鼻子會發光的鹿,別的馴鹿覺得它是個醜八怪,都不愛搭理它。但是某年聖誕節下了大霧,能見度很低,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八隻馴鹿這下算是完犢子了。
在這個緊要關頭,聖誕老人發現了魯道夫,它會發光的大紅鼻子居然能夠照亮前方道路,於是聖誕老人收編了魯道夫,並讓它負責帶領馴鹿隊伍,做領頭鹿。這下其他馴鹿也服了,再也不會瞧不起它了。
所以後來關於聖誕節的宣傳畫和玩具中經常有一隻紅鼻子馴鹿帶頭。另外聖誕節期間還有很多可以讓人戴在頭上的聖誕鹿周邊飾品和寵物用品,其中配套的就有馴鹿角和可以發光的紅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