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了年底12月,臨近西方的聖誕節,街邊響起的《鈴兒響叮噹》與琳琅滿目的裝飾都體現出濃濃地節日氛圍。
對於孩子們來說,聖誕節是令人期待的,紅帽子白鬍子的聖誕老人從北方出發,由馴鹿拉著雪橇在空中恣意飛馳,給各家各戶小朋友們帶去節日禮物。
而作為節日象徵的馴鹿,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是「此物只能域外有,華夏難得幾回尋」了。但其實並不是哦,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在我們中國的北方密林中,也有一個飼養、使用馴鹿的地方,這就是大興安嶺密林中的「敖魯古雅」,一個被稱為「中國馴鹿之鄉」的地方。
馴鹿又名「四不像」,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但在我們國內的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也有馴鹿,在敖魯古雅河畔,鄂溫克族還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
鄂溫克獵民是歷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生活,成為我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與馴鹿站卻使終保留著。
這裡是森林與草原的界線,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在這裡交匯,一邊是草原、河流,一邊是森林、山崗,放眼望去,一碧千裡,茫無邊際。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