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傲慢與偏見》竟然有了邪典恐怖片版本。新片《傲慢與偏見與殭屍》聽名字就隨便又古怪得可愛,讓人想起早年碟攤上數不清的恐怖港片。
這部影片除了一切都比此類港片精緻很多之外,惡搞的路數也非常相似。導演兼編劇布爾·斯蒂爾斯給了影片一個全新的設定:殭屍病毒隨海外財富一起流入英倫,閨中小姐們不再整日繡花,而以習武殺殭屍為榮。「富人去日本,智者去中國」,班奈特家的姑娘們就這樣成為少林俗家弟子(也收女生嗎),在家相處也秉持能動手絕不嚷嚷的原則,一點小事就姐妹五人打成一團,把原著中的長篇大論拆解成荒腔走板的少林功夫,熱鬧得不得了。
其餘的故事和人物設置均與原著相符,儘管倫敦層層戒嚴,殭屍數量依然暴漲。因此有了很多有趣的橋段,比如如果哪個人在牌桌上身上開始聚集蒼蠅,那就要小心了;隨時會有殭屍假裝自己還是從前那個人來跟你攀談或者向你求助,你猶豫的時候他們很快就會被趕來的第三方爆頭,沒有一絲情感漣漪,連血漿都沒有!
這樣殘酷無情,難為班奈特家的兩姐妹還要按原著脈絡一本正經地為愛神傷,把書中文縐縐的句子說出來。角色選得不錯,尤其當「神秘博士」馬特·史密斯飾演的柯林斯神父和莉莉·詹姆斯飾演的伊莉莎白在舞場上跳舞,神父那雙會飛的靈活細腿和得意洋洋的深情,還有求婚被拒時候的委屈表情,迅速讓他成為全劇最搶眼角色。馬特·史密斯在現實中和莉莉·詹姆斯還是一對呢,卻能產生這種尷尬又風馬牛不相及的氣場,史密斯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演技。
設置也不錯,設了一個大局。維克漢姆(傑克·休斯頓飾)衣冠楚楚,卻不再是原著中的浪蕩子,而成為胸懷大志的殭屍王,地獄四騎士也是他的扈從。雖然半路就露出有大計劃的小模樣,但也算難得地為蝗蟲般的殭屍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影片創新的地方還在於給了殭屍能通過特殊方法控制以保持最低限度人性的新設定。
可惜總有一個可是,讓這部聽上去腦洞大開有機會成為優秀邪典恐怖片的影片淪為準爛片。好玩的點子在開篇就幾乎用盡,陰謀太幼稚,愛情不動人,幽默又沒有,原著裡的細膩和深刻也都被打殭屍的重任抹平了,還沒有港片好玩呢。港片雖糙但是天馬行空,故事漏洞百出卻彩蛋臥草不斷,這才是邪典恐怖片的樂趣所在。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看完之後如鯁在喉,於是找來一份福布斯網站整理的「史上十佳邪典恐怖片」片單,稍作整理,留待想念真正重口味邪典片的時候觀看。
1、《美國狼人在倫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1981優雅的狼人片先驅,瀰漫青春片氣息和生鮮幽默。很多人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狼人的變身過程,看幾遍也不會厭煩,歸功於當年由模型、手工和定格動畫拍攝的鏡頭。兩分多鐘的鏡頭中男主角一寸一寸地變成狼人,傳統特技效果讓變身過程有更加真實的震撼。
2、《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現在再回頭看這部殭屍電影的開山之作可能會覺得平淡無奇。它是始祖,後世的殭屍片標準由它而來,對此我們早已非常熟悉。
但是這部號稱對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社會全面批判的殭屍片依然比後世的大部分同類型影片深刻。它不僅刻畫了不同人面對災難的反應,還把大資本家隱喻為殭屍,避難所裡的各色人等——小資產階級、有色人種、女性、同性戀等則是顯而易見的弱勢人群。影片的觀點是:每個人群都有弱點,並非受到攻擊的就一定高尚。黑白片的優雅在殭屍和危機面前仍未磨滅。
3、《鬼玩人》(The Evil Dead) 1981山姆·雷米22歲時一鳴驚人的作品,成為經典不僅因為裡面的眾多橋段影響了後世的中外影片,也不僅因為當年極度簡陋的拍攝條件所展現的黑色幽默和荒誕感。
最重要的是天才雷米滿腦子創意,恨不得每一個鏡頭都玩出一個花樣。所以《鬼玩人》儘管情節有漏洞,但是鏡頭和聲音的運用非常精彩。雷米藉此成名,後來將之拍成了系列。但是最精彩、靈感最多的仍是第一和第二部。
4、《異教徒》(The Wicker Man) 1973這是一部不到最後一刻甚至感受不到這是恐怖片的恐怖片。在認為恐怖片是一種嚴肅藝術的導演羅賓·哈代的鏡頭下,影片的恐怖不在於畫面,而是隱藏在這座異教徒小島的點滴之中。影片之所以堪稱經典,在於一步步展示了獵人如何淪為可悲的獵物,並以近乎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描繪了一場發生於現代的古老儀式,令人恐慌於自己不知何時也將成為眾人眼中的「異教徒」。
5、《邪屋》(The Haunting) 19631963年的經典鬼片,黑白兩色,故事全部發生在封閉的大宅內,全靠心理壓抑及恐懼攝人。謎底不是很難猜,節奏也像大部分老片一樣偏慢。但是黑白畫面和光影的運用不僅有質感,而且服務於劇情。影片採用傾斜畫面、翻轉鏡頭、大量廣角與魚眼鏡頭、鏡像、主觀視角、兩極分鏡剪輯、鬼魅音效及多種詭異機位來營造空間扭曲和心理壓迫感,好像繁複的藝術品讓人回味無窮。
6、《戰慄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1994一個比史蒂芬·金還要暢銷的恐怖小說作家失蹤了,男主角約翰(山姆·尼爾飾)以神探的形象出現,調查這一事件。在調查的過程中,看過小說家部分新作的讀者們紛紛走向瘋狂。典型的無神論者約翰掙扎在迷局中,最終陷入絕望。
《戰慄黑洞》出現在美國恐怖片式微的年代。它憑藉自己的好口碑,宣布了這一門類仍有出精品的可能性。導演約翰·卡朋特是典型的宅男,既是《星際迷航》系列的鐵粉,也是恐怖電影/小說的死忠。他甚至為了這部影片買下洛夫·克拉夫特的部分版權,請「克蘇魯神話」架空世界裡的遠古生物和面部腐爛的殭屍、血盆大口腦袋360度轉的女孩一起登場。
然而多年之後,人們對這些形象也許已經淡忘,卻能夠記得片中的哲學思辨帶來的絕望感。你以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卻有否想過,自己只是作家筆下的一個人物?
7、《活跳屍》(Re-Animator)1985B級片的元素齊聚,當年嚇傻了很多通過錄像帶看到這部電影的小朋友,在他們心裡種下科學怪人和裸體殭屍的恐怖種子。
很多當年被嚇傻的小朋友長大又去看《活跳屍》,才發現關於生命和永生的意義蠻耐人尋味,血肉橫飛裡也有冷幽默貫穿始終。這樣一來,《活跳屍》逐漸成為經典,還有了一系列衍生作品。
8、《奪命兇靈》(Scanners)1981大衛·柯南伯格開始想像力騰飛時期的作品。意念殺人、駭客入侵、置換軀體,相比講好一個故事,柯南伯格更加重視奇詭畫面的營造。
影片的故事和人物似乎只是服務於把精神和網絡具象化的畫面。柯南伯格的想像力不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石破天驚,很多細節至今亦值得玩味。
9、《天使之心》(Angel Heart)1987經典的南方爵士,考究的膠片畫質。《天使之心》雖為懸疑驚悚片卻像紳士般優雅。影片的前半段講述了米基·洛克飾演的私家偵探接了一個尋找失蹤歌星的活,追查過程中卻發現接觸過的人接連死亡。
錢德勒派的硬派偵探小說感濃鬱,後半段卻風格一變往超現實的方向調轉。
大量的宗教元素和人格分裂讓影片愈發陰雲密布,美國南方風物在三十年後的《真探》中被奉為經典,殊不知三十年前的《天使之心》已經把它拍到極致。
有人表示影片的實驗性太強,宗教意義也太晦澀難懂。難懂又好看,所以成為經典。
10、《生人迴避2》(Zombie 2) 1979三十幾年前義大利的經典殭屍片,至今仍被認為是同類影片中的翹楚和標杆。
以現在的眼光看,影片中的殭屍行動速度緩慢得簡直是個笑話。但是作為幫助導演盧西奧·弗爾茲奠定「血塊教父」地位的經典之作,《生人迴避2》的特色是其逼真的視覺效果和整體氛圍。
被影迷們津津樂道的幾處場景包括從地下爬出來的殭屍、殭屍食人宴、水下殭屍大戰鯊魚、殭屍佔領城市,以及著名的爆眼鏡頭。不僅化妝超棒,而且鏡頭粗暴直接,又古樸自然,瀰漫超前的時代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