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在內地影迷中接觸殭屍片的時間比較早,我是在1988年看的第一部殭屍片,起點比較高,第一部看的是喬治·A·羅梅羅「殭屍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喪屍出籠》。
當時看的是一盤不知道翻錄了多少次的錄像帶,全是雪花點加上那時候看字幕非常不適應,第一遍看完劇情幾乎不知所云,不過還是被這種類型片驚到了,是驚不是怕。
我到現在對於殭屍這種恐怖元素也基本屬於無感,從來在心理層面沒有產生過恐懼的共鳴,震驚是來自於對這種類型片的陌生感。
原來電影還能這樣拍啊!
跟比較要好的朋友聊天,我總說我對現在的生活挺有幸福感的。
一般這種言論會遭到批判,綜合評價我是個興奮點比較低的人。
這種討論我不反駁都是幾十年的老友,酒過三巡以後他們要是說不過我,能打我一頓,我還不能找警察。
其實幸福感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不一樣的,對於我來說看電影是件至關重要的事,而回首過去的三十年,就拿看電影來說我感覺方便多了。
之前說1988年我看的《喪屍出籠》,此時這部已經在美國上映三年了,而且這三年的時間裡我沒有得到過任何這部電影的諮詢,並且我在內地影迷中看到這部絕對是早的。
當時的內地觀眾在電影院能看《紅高粱》,錄像廳裡能看發哥的《英雄本色》,或者英叔的《殭屍先生》。
九零年代之前,內地觀眾知道世界上有一種類型片叫殭屍片的人,沒有幾個。從這點上看,內地與世界流行文化的差距,那時少說得有小三十年。
現在別的方面我不太關心不知道,電影在頭部的商業大片,我們絕大部分是與世界同步的,甚至因為時區的關係,我們還會時常比歐美觀眾先看到。
如果說還有遺憾的地方,就是在內地院線看不到恐怖片。
這個片單的時間卡在2000年以後,主要是出於對電影特效的考慮。
2000年之前八九十年代的殭屍片精品很多的,電影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創意永遠不過時,但是技術不行,而一部成功的殭屍片視覺效果所佔的比重很大。
對年輕的觀眾來說,老殭屍片都是五毛錢特效。當年我看著很驚悚的畫面,對於年輕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很搞笑。這樣一來即使是同一部電影,所產生的共鳴則完全背道而馳。
囉嗦完了開始上菜。
殭屍來襲 Wyrmwood: Road of the Dead (2014)
豆瓣評分:6.4
IMDB評分:6.2
鯉魚評分:6.5
作為一部澳大利亞的小成本殭屍片,電影的腦洞還是不錯的。比如殭屍屁成為了新的清潔能源,還有殭屍女王的設定,都是挺有新意的。
天賜之女 The Girl with All the Gifts (2016)
豆瓣評分:6.9
IMDB評分:6.6
鯉魚評分:7.0
把殭屍片上升到了哲學思辨的高度,立意不錯,符合英國人想法,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殭屍版,地球環境變化,人類二轉形態是腦袋裡長蘑菇有思維的殭屍,想起來都好玩還可以幫助呼吸,哈哈。至於最後被關在籠子裡的女老師,在這個物種繁衍下去之後會成為,瑪利亞,釋迦摩尼,安拉一樣的存在,第一代先民的心智啟蒙是由她完成的。
負重前行 Cargo (2017)
豆瓣評分:7.0
IMDB評分:6.3
鯉魚評分:6.5
之前的短片看起來還是蠻有創意的,拍成長片劇本下的功夫不夠,內容難以支撐時長,殭屍親情片是最大的賣點。
血肉之軀 Warm Bodies (2013)
豆瓣評分:7.5
IMDB評分:6.9
鯉魚評分:6.5
殭屍純愛片,不是我的菜,你們來。
喪屍樂園 Zombieland (2009)
豆瓣評分:7.3
IMDB評分:7.6
鯉魚評分:7.0
喪屍樂園2 Zombieland: Double Tap (2019)
豆瓣評分:6.8
IMDB評分:6.7
鯉魚評分:6.5
逗比組合打殭屍。
驚變28天 28 Days Later... (2002)
豆瓣評分:7.1
IMDB評分:7.6
鯉魚評分:7.5
英國人即使是拍殭屍片,也充滿了人文關懷。
驚變28周 28 Weeks Later (2007)
豆瓣評分:6.6
IMDB評分:7.1
鯉魚評分:6.5
續集往往沒有第一集好看。
死亡錄像 [Rec] (2007)
豆瓣評分:7.6
IMDB評分:7.4
鯉魚評分:7.5
偽記錄風格的噱頭充滿了新鮮感。
活死人黎明 Dawn of the Dead (2004)
豆瓣評分:7.5
IMDB評分:7.0
鯉魚評分:7.0
1978年版的翻拍,喬治·A·羅梅羅找到了最適合拍殭屍片的封閉環境「超市」。
死亡之雪2 Dd Sn 2 (2014)
豆瓣評分:7.1
IMDB評分:6.9
鯉魚評分:7.5
殭屍意識形態大戰。
殭屍胡安 Juan de los Muertos (2011)
豆瓣評分:7.2
IMDB評分:6.4
鯉魚評分:7.0
一部充滿政治諷刺和隱喻的殭屍片。
亡靈 The Revenant (2009)
豆瓣評分:7.3
IMDB評分:6.3
鯉魚評分:7.5
這部的風格是我喜歡的,邪惡,重口,無釐頭。
恐怖星球 Planet Terror (2007)
豆瓣評分:7.4
IMDB評分:7.1
鯉魚評分:7.5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和昆汀·塔倫蒂諾為了致敬磨坊戲院(Grindhouse),拍攝的一套兩部電影的套裝。
昆汀·塔倫蒂諾的《金剛不壞》致敬公路剝削電影,羅伯特·羅德裡格茲的這部致敬殭屍片。
請叫我英雄 アイアムアヒーロー (2015)
豆瓣評分:7.1
IMDB評分:6.8
鯉魚評分:7.5
亞洲國家的確不適合拍殭屍片,沒有熱兵器少了很多看點。這部腦洞挺大的,那個跳高殭屍太有看頭了。
釜山行 (2016)
豆瓣評分:8.5
IMDB評分:7.5
鯉魚評分:7.5
節奏不錯,韓國人急性子是民族性,高潮一浪高過一浪,倒缺少了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美感。腦洞小點,殭屍片不天馬行空,奇思妙想少了不少樂趣。
《生化危機》系列
第一部《生化危機》於2002年上映,先後推出了《生化危機:啟示錄》(2004年)、《生化危機:滅絕》(2007)、《生化危機:戰神再生》(2010年)、《生化危機:懲罰》(2012年),《生化危機:終章》(2017年)為該系列電影終結篇。
整個系列平均在7分左右差不多。
在殭屍片中算是製作精良的大製作了,從整個系列評價,也是目前為止遊戲改編電影質量最高的一個系列。
殭屍世界大戰 World War Z (2013)
豆瓣評分:7.5
IMDB評分:7.0
鯉魚評分:7.0
我沒有官方統計,個人感覺這部將近兩億美元的預算,應該是投資最高的殭屍片了。具體點說拍這一部的錢,拍二十部普通的殭屍片富富有餘。
我個人覺得拍電影並不是錢越多越好,大投資的電影創作中佔主導地位的是資本,而不是藝術家。比如說這部跟主流的商業大片沒什麼太大區別,加入了一個殭屍的元素而已。
殭屍肖恩 Shaun of the Dead (2004)
豆瓣評分:7.7
IMDB評分:7.9
鯉魚評分:8.0
殭屍片與黑色幽默的完美結合。
我是傳奇 I Am Legend (2007)
豆瓣評分:8.1
IMDB評分:7.2
鯉魚評分:8.0
這部也是一部投資超過億的大製作殭屍片,一部充滿孤獨感的電影。整個紐約剩下的那個人,到底是倖存,還是比一死百了更加不幸,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