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玻璃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是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形成區域性玻璃加工服務體系,企業規模小、服務半徑小、同質化競爭嚴重、訂單集約度差。因此,對於上遊的浮法企業來說,單個玻璃加工企業的採購量在浮法玻璃企業的銷售佔比很小,所以,議價能力不強。而地區的行業協會或商會的會員企業還不具備較強的行動一致性,對浮法玻璃企業的影響力也較弱。同時,浮法玻璃的需求曲線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這種周期性變動的特性也給浮法玻璃價格提供了周期性變動的基礎條件。因此,浮法玻璃生產企業抓住了產品需求的周期性和個體加工企業需求的高度離散性這兩個特點,展開了價格的市場策略變動。對此,玻璃深加工企業沒有足夠的籌碼對上遊施加影響力。
而對於下遊的幕牆門窗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單個玻璃加工企業的業務獨特性和供應能力都不具備較強的價值體現,可替代性很強。因此,侃價能力更弱。在原料價格處於平臺期時,玻璃加工企業也只能被動承受下遊市場反饋的平均價格水平,缺少話語權和定價權。而傳統的定價方式,使玻璃深加工企業在上遊原料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時,無法及時變更成品售價,價格傳導呈現較大延時,從而給加工企業帶來短周期虧損。
在無力抵抗漲價事實的情況下,玻璃加工行業的反應是怎樣的呢?
從當下各地玻璃協會和玻璃商會的行動來看,多數是站在產業協同、合作共贏的角度向浮法玻璃企業提出了協商的訴求,希望上下遊企業本著產業健康發展的宗旨,共同維護玻璃行業的總體利益,維護上下遊企業的聯動合作關係。這些建議和意見是善意的、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
但是,筆者在這裡強調,尋求產業協同的根本方式不是協商、理解和同情,而是從市場化角度對經營模式進行適應性改變。筆者認為,在商業競爭關係中,當兩者實力懸殊時,根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的合作與共贏。只有當雙方具備較強依存關係或雙方實力相近時,呈現出的合作共贏關係才有意義。
因此,玻璃加工企業是否可以採取一些適應性的變化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呢?
玻璃深加工企業一直以來以加工產品的成品價格與下遊企業籤訂合同,並在合同中針對原材料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成品成本的變動缺少話語權,所以,籤訂的合同並未很好地做到成本風險控制,以致於原料價格上漲時,只能自己無奈扛住,從而造成虧損。
實際上,在玻璃期貨市場日漸成熟的今天,玻璃深加工企業可以基於加工費的方式向下遊企業提供報價並籤訂合同,這樣就可以降低因原料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成本風險。
另外,玻璃加工企業也可以利用玻璃期貨市場擇機做套保業務,來對衝現貨的成本上漲。
第二,玻璃加工企業應該關注浮法玻璃的庫存與流動性變動。
在這方面,各個加工企業的差異性比較大。一些經營經驗豐富且在行業裡資源較廣的企業經營者,對於浮法玻璃原片的供需波動始終密切關注,並積累了一套提前應對的方法和措施,而相當一部分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在信息和資源方面則略遜一籌,缺少提前預判和準備。
第三,玻璃加工企業應該重視競爭定位。
玻璃加工企業一定要重新認識區域性競爭形勢,重新思考自己企業的市場競爭定位,重新定義企業競爭的價值體現,使自己在競爭優勢方面逐步形成獨特性。不論是在細分市場領先,還是成本競爭優勢、或是產品質量優勢、或是生產規模優勢等等,總而言之,只有放大自身的價值體現,才會增加在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第四,多重壓力下,玻璃加工企業應為自己設計好發展之路。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疫情的影響和「內循環」的新常態,玻璃深加工行業必將逐步走向大型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轉型的方式可能多種多樣,諸如:資本規模化效應、區域規模化效應、區域專業化效應、品牌連鎖、產業聯盟、平臺化經營、技術創新等等。因此,除浮法玻璃原片成本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之外,玻璃加工企業還將遇到產業結構優化所帶來的壓力。尤其是中小型加工企業,一定要為自己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理由和價值空間。
聊完了玻璃深加工企業,我們再來看看作為此次「慢牛」漲價的始作俑者---浮法玻璃生產企業而言,會依靠這種周期性波浪價格曲線獲得產業的穩固發展嗎?
按照筆者的認知,答案是否定的。
浮法玻璃產業已經處於發展的瓶頸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浮法玻璃產業未來的結構性優化將會迎來更大振幅的變動。從資源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化、從原片標準化生產型向原片生產和加工一體型轉化、從單個細分領域向全產業鏈轉化,從粗放的生產型向集約的技術創新型轉化、從生產加工型向全能服務型轉化,諸如此類,這些結構升級和轉化將推動整個行業和整個價值鏈經營方式的快速轉變。
對此,浮法玻璃企業和玻璃加工企業是否做好準備了呢?玻璃深加工企業是否會與浮法玻璃企業深度合作和融合呢?
綜上所述,浮法玻璃的「慢牛」漲價只是當前環境下的市場行為表現,我們在抱怨之餘,不能以非市場經濟的思維來應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波動。只能努力找到適應這種變化的應對措施和方法,任何等待和期許都是徒勞的。
市場不相信眼淚,只認可強大的實力和充滿認同感的願景。
祝願玻璃行業的企業家們,紮實經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