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畫家文徵明繪《食盈豐收圖》。(資料圖片)
又逢一年秋分,金色的稻穗向大地母親垂下了頭,粉紅的蘋果被西風親吻更顯嬌羞。丹桂飄香,蟹肥菊黃,這是一個豐收的時節。歲稔年豐,家國同慶,9月22日,我們將迎來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
願得四方無旱潦
盡教樂歲似東嘉
「農,天下之大業也。」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非常發達,這與執政者的重農思想密不可分。
為大力提倡農業生產,自周朝始,便出現了籍田禮,即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禮儀。《詩經·周頌·載芟》序云:「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這是周王在春天播種前向社稷祈禱豐收時唱的歌謠。社、稷分別指土地神和穀物神,土地為農之本,民更以食為天,此乃一個國家安穩的基石,由此,社稷便逐漸有了代稱國家的義項了。該詩開篇幾句為:「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大家各司其職、相互協作,翻掘土壤使之鬆軟,撒下種子就是播下希望,好一個熱烈的春耕大生產景象。
為政者要造福一方,最重要的就是使民安居樂業,五穀豐登。杜甫在湘江送友人裴虯前往道州任職時,面對舊交不禁感慨,寫下一首長詩,其結尾處提出了建議與請求,「上請減兵甲,下請安井田」,因為這是最有效的撫民之策。王維為李使君赴任梓州而贈詩,在描寫過層巒疊嶂的群山,高聳雲天的林木,以及熱鬧沸騰的杜鵑聲和奇幻深邃的飛泉景後,詩人將落腳點放在了農事上,「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原來,王維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希望他解民疾苦、有所作為。
範仲淹作為廉官能吏,被貶鄧州時,他大力發動鑿井,一是使民眾有潔淨的食用水,喝了不生病,二是用於灌溉農田以提高產量。他堅持挖井不止,最終實現了「焰焰眾卉明,袞袞新泉流」,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後將井取名為範公井。正是在鄧州,他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範仲淹還有不少表達相似志向的詩作,一首曰:「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在這首詩的結句,範仲淹道出了他深沉的歡樂:「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
對於各地方官而言,勸農是每年都要舉行的鼓勵耕織的公務活動。宋代樓鑰曾寫過一首《勸農》:「一番好雨潤桑麻,和氣歡聲十萬家。太守勸農才出郭,老農含哺競隨車。土膏澤澤地宜稻,雲物陰陰天養花。願得四方無旱潦,盡教樂歲似東嘉。」此詩平和流暢,記錄了巡行鄉間、勸課農桑這一場景,表達了對風調雨順、糧食滿倉的希冀。
清代許勉燉任汜水縣令多年,他在一首詩裡寫道:「麥秀青青一雨餘,東郊廣播勸農書。九推莫訝扶犁健,我在田間久荷鋤。」不要驚訝我扶犁技術如此熟練,我也曾經在田間長年扛鋤哩。而明代湯顯祖給其子的詩云:「雨過杏花寒食節,秣陵春色也依然。閒遊不是兒家業,大好歸來學種田。」他教導兒子,不可遊手好閒虛度時光,要熱愛農耕勞動,腳踏實地才是正道。
除勸農詩外,還有憫農詩,流露的是憐農愛農之意。白居易有一首《觀刈麥》,他看到農夫「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又見著婦幼「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深感收糧不易,他最後感嘆道:「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韋應物寫過一首《觀田家》,亦是對農家的尊敬之情,他說:「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終年的忙碌只為換來豐收,雖然勞累無比,只要禾苗茁壯成長就滿懷欣喜,詩人在結句沉思,「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天下人所享用的糧食都出自農家之手,那些不耕而食者,怎能不愛惜糧食、避免奢靡。
新築場泥鏡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秋,禾穀熟也。」在古人詩中,雖因草木凋零有悲秋之情緒,但同樣有諸多慶祝秋季豐收之喜悅。
秋天的景色是絢爛充盈的,黃昏雨後看去,「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清晨枝頭看去,「腷腷膊膊曉禽飛,磊磊落落秋果垂」;收割完成的田間地頭看去,「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粗了耕耘債,齧草坡頭臥夕陽。」這真是一卷卷生動活潑、美不勝收的鄉村畫作,讓人心裡蘊含著充實,透著一股滿足勁兒。
秋天是農忙季,辛勤的汗水化作幸福的音符。範成大寫過《秋日田園雜興》十二首,其中勞作的場面頗為動人。「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這是在打穀子,竟隱隱有載歌載舞的韻味。「秋來只怕雨垂垂,甲子無雲萬事宜。獲稻畢工隨曬穀,直須晴到入倉時。」這是在曬穀子,直到顆粒歸倉,才能放鬆下來。接下來幹什麼呢?「菽粟瓶罌貯滿家,天教將醉作生涯。」勞累一年,終於可以享受難得的安逸時光。
豐收的農家熱情好客。孟浩然吃過一次農家飯,讓其久久難忘,「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自然和社會環境都如此和諧,吟的詩不禁也舒緩了許多,風神灑落,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陸遊寫過一首《豐年行》,倒是更為喧鬧與豪放:「志士雖懷晚歲悲,農家自足豐年樂。」他濃墨重彩地寫把酒言歡之情:「撥醅白酒喚鄰曲,啄黍黃雞初束縛。長魚出網健欲飛,新兔臥盤肥可哿。」這種簡單快樂的生活,讓詩人忘卻鬱結,心生嚮往。
還有一種豐收是望眼欲穿、猶在眼前。在一個靜謐的夜晚,辛棄疾行走在黃沙道中,看著鵲影,聽著蟬聲,此刻的他內心感到很是安詳,「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漫村遍野的稻花香撲面而來,群蛙爭相喧嚷著,似乎有了靈性,興奮地與人們同樂,詞人也預見百姓即將迎來豐收年景,這讓他分外高興。秋啊,收穫美好的光陰。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土地為萬物之本、生命之源,中國從上古時,就有土地崇拜的風俗,為了祭祀土地神,就專門設了一個節日——社日,相當於古代的「農民豐收節」。社分春社、秋社,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固定為社日。春、秋二社功能有所區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豐收,秋社則主要是報答感謝神明。無論是春社日,還是秋社日,都有豐富的民俗活動,亦被詩人的妙筆所記錄下來。
社日最重要活動是祭祀土地神。「長旂翩翩導前路,樂舞于于成隊伍。」請看,祭祀的隊伍多麼壯觀。「土鼓逢逢過林際,醉插山花共神戲。」請聽,樂聲多麼歡快。「麥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頭樂社神。」「願神來享常歡娛,使我嘉穀收連車。」請再感受,百姓們是多麼盼望和感恩豐收呀。
這一天,婦女不再做針線活,「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官員得以休息,「山郡多暇日,社時放吏歸。」人們聚眾觀看社戲,「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這一天,還能分得肉吃,「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忙後莫過閒,真是愜意的一天。
歡慶的時光少不了酒,社日飲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方太古道:「村村社鼓隔溪聞,賽祀歸來客半醺。」關於社日飲酒,寫的最有意境的,當數唐代王駕,他在隱居時的一個社日寫道:「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沒有寫飲酒歡暢的時刻,只寫了從高潮漸歸寧靜的片斷,但讀者可從中體會到農家一醉方休、痛快人心的高昂興致。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轉眼千年飛越,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豐收的含義也不僅僅單指糧食豐收,而是要在物質與精神上都有長足的發展。中國農民豐收節,凝聚著億萬農民的笑臉,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彰顯了新時代的風姿。(蔡相龍 王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