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寫的三個專題(對應書中的三章)的多篇文章的合集。三個專題分別是:
1:中國人從哪裡來?
2:人類到底能活多久(結論之一是飢餓療法是目前唯一確信能夠延緩衰老的辦法)?;
3: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
刊登三個專題的刊號分別是2017年第23期、2018年第3期、2018年第46期。
作者在序言中說成書的時候對原文做了一些改動,力求傳遞給讀者最新的消息。不過序言是1年前2018年11月20號寫的,書的出版周期實在太長了。
第一章「中國人從哪裡來」,講人類測量地球年齡的技術、測量人類進化時間的技術的簡史。地球年齡最終依靠同位素測量法確定為45.5億年,人類進化史初期是根據化石推測,後來則根據DNA的變化來推算。
個人感覺這是看過的袁越的文章中最精彩的一篇,有靠譜的技術發展史,故事也比較有意思。
第二章「人類到底能活多久」,主題是抗衰老,科學記者袁越走訪了全球抗衰老研究的頂級機構,把這個領域最前沿的進展深入淺出地講出來,非常有價值。這一類報導也是國內比較稀缺的。結論之一是:飢餓療法是目前唯一確信能夠延緩衰老的辦法。
第三章「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引用這個領域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的故事,重點分析當代藝術家徐冰和音樂人羅大佑的創作過程,具體內容涉及到進化論、臺灣民謠史、科技史等至少三個比較大的領域。
6篇文章信息濃度較高,足夠拼成一本旁徵博引、有趣新穎的暢銷書。
6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真正的創造者是那些善於在發散思維和聚斂性思維之間自由切換的人;
所有偉大創意都是由無數個簡單創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每一個新的想法都和當時已有的舊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進步那麼一點點;
科技史上有許多扎堆現象,就是同一個發明同時被不同的人發明出來;
要想提升創造力,首先必須想辦法打造一個液態網絡,讓信息流通起來;
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創新都是集體智慧的產物;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對於創造力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基於公益的創新仍然是主流;
《環球科學》最近10來年的文選之四。這4本書的內容是醫學相關的。我讀後感覺最有趣的是大腦與意識相關的研究進展。
內容還算有趣可信,缺陷有大小兩個:
大缺陷是大部分內容不是新的,考慮到這些文章是介紹科學新知的,相關領域很可能有了新進展,這些文章可能已經過時;
小缺陷是沒標註文章發表的時間。
作者先介紹科學哲學的基本概念,如真理,證明,證偽,工具主義與現實主義等,然後分兩部分介紹科學簡史,以及伴隨的科學哲學思辨。有趣,燒腦。
科學發現簡史第一部分講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的科學發現與理論演變。
亞里斯多德的核心觀念,是一整套互相嵌合的觀點集,在中世紀跟宗教也嵌合到了一起。哥白尼的日心說,僅僅是去掉了託勒密地心說理論中的一個「等距點」的概念,複雜度是相當的,對天體運動的預測能力也是一致的,僅僅是一位天文制表師採用了哥白尼的學說,導致哥白尼的學說影響力大增。但是直到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金星的相位(就是像月亮一樣的盈虧變化),地心說才遇到了一個實質性的難題,不過依舊可以修改舊理論來適應。
牛頓力學三定律加上萬有引力,則可以去掉託勒密、哥白尼學說中各種複雜的生造出來的概念,解釋、預測天體運動還更準確。
科學發現簡史第二部分講相對論、量子力學、進化論帶來的現代科學世界觀的改變。時間空間都不是絕對不變的,量子世界跟宏觀世界差異極大,進化論完全不需要上帝這樣的角色。
作者在書中表達的一個觀點:科學發現的過程比大多數人腦子裡的故事要複雜得多。
作者是在通過科學簡史來講科學哲學的概念與方法,涉及到許多科學知識與歷史,科學知識部分作者講的都挺好。
總體評價5星,非常好。
本書英文版第一版是1986年出的。到現在近30年了。作者是英語世界中捍衛進化論、宣揚無神論方面的專家和名人。
神創論反駁進化論的觀點之一是像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一定是實現設計出來的而不是進化出來的。本書主要是針對神創論的這個觀點做反駁。同時也把進化論的主要觀點、各種誤解、反方的各種觀點梳理了一遍。
作者認為:有證據表明,許多複雜的器官都由多個物種分別進化出來。人類的眼睛有一個明顯的缺陷:視神經分布在感光細胞前面擋住光線,視神經成組穿過視網膜的地方乾脆成為盲點,章魚的眼睛則沒有這個缺陷;烏賊的眼睛則異常簡單,比章魚的眼睛功能上差了很多;除了蝙蝠外,還有一些動物獨自進化出了利用回聲來感知世界的本能;幾種生活在光線非常差的水中的魚甚至分別進化出了根據周圍電波變動感知到外界情況的本領
趨同演化也比較好玩。許多物種在分離的大陸上各自進化,最終形成了一些外表看來差不多或者在自然界的功能差不多但是實際完全不同種的物種,比如袋狼和狼外形、習性接近,但是屬於有袋類,其祖先跟狗的祖先的關係很遠;
書中提到:達爾文講的是生物界的進化,追隨他的人則在每一件事中看到了進化:宇宙的生成變化,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女人的裙子。書中沒提到的是許多人把公司的競爭發展也看作進化。我感覺《失控》就是在講進化。
個人感覺公司的發展和生物的進化有一點非常類似:路徑不可重複。生物進化和公司發展,一路偶然隨機因素太多,即使是知道每一步細節,也完全沒辦法重現。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離我有點遠,時間上是三十年前寫的,作者也是寫給當時的英語世界的讀者看的。有不少篇幅鄭重其事地反駁反對派對進化論的質疑,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質疑派的觀點聞所未聞,花這麼多篇幅來說意義不大。這一點有點像現在看魯迅的雜文,必須要先了解當時的大形勢和反對派的論點。
另外,估計這三十年來進化論方面有不少進展,作者和譯者在書中都沒提到這方面的信息,我感覺也算一個缺憾。
我比較熟悉的進化論的反對派,只有拉馬克的理論:用盡廢退,後天獲得的改良可以遺傳。作者的反駁很有道理:後天獲得的疤痕、殘疾、衰老可沒遺傳下去。另外,用盡廢退沒法解釋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的產生原因。
翻譯總體來說還算不錯。不過譯者是臺灣人,進化論相關的詞彙,有許多用的是臺灣的習慣用法。最明顯的一個就是進化,書中一律叫做「演化」。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寫的心理學科普。上網搜相關信息,這個教授應該是靠譜的。
本書對許多心理學常見誤解與偽科學做了辨析。看完才明白心理學也是一本講究實證的科學,佛洛伊德那一套在當代心理學界早就不招待見了,因為缺乏實證,不能預測與指導,只能事後諸葛亮。
《巨嬰國》作者武志紅自稱是北大心理學本碩連讀的,看完本書後我判斷武志紅要麼是有意的騙子,明知他的那一套理論經不起同行評議這個最低的學術標準,還要在媒體上大肆宣揚,要麼是心理學的差生,完全不認同心理學的實證方法,完全不認可學術發明發現的規範,執意到媒體上宣揚他自己的理論。
書名中的「啟蒙」,指的是啟蒙運動的啟蒙。作者指出,當前西方的反啟蒙運動比較盛行,一個表現是民粹主義,他們反對理性、科學,認為世界在變糟糕,科學走的太快了,需要停下來反思。
作者對反啟蒙運動給出了有力的反駁,用許多圖表和數據證明世界在變好,理性和科學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我總結作者的重要觀點有下面3個:
1:世界在變好,感覺世界在變糟糕是因為新聞總是喜歡報導壞事,看整體數據就能發現世界在變好;
2:民粹主義是老年人的運動,年輕人中支持的較少;
3:人類面臨最大的難題是氣候變暖和核戰爭,氣候變暖一個解決方案是低碳的核能,核戰爭的解決之路在於各方逐步縮減核武器;
體裁跟《今日簡史》有點像,每一章說一個熱點問題,綜述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水平我認為比《今日簡史》更高。最重要的第二部分有17個章節,分別講述壽命、健康、食物、財富、貧富差距、環境等各方面的情況,基本是用200年以來的數據和圖表說話,各個方面看當前的情況都是遠超古人且在不斷進步。
英文版是2018年2月出的,算比較新的書了。
600頁的鴻篇巨製,其中正文500頁,注釋和參考資料100頁。
總體評價4.5星,非常好。
全書講人類認識DNA、編輯DNA的過程,有技術和商業兩條線,兩條線都非常精彩,都有多次的驚天逆轉。
作者應該是戰鬥在DNA研究第一線的科研人員。遺憾的是作者的身份和專業,書中沒有一個字的介紹。亞馬遜網站上介紹了身份沒介紹專業。
作者講故事的能力不錯,又熟悉DNA研究的技術與商業細節,全書可讀性比較強,專業性原來認為非常可信,後來發生了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賀建奎居然是從這本書中找到了靈感,又有內行爆出書中基因編輯讓嬰兒對愛滋病天生免疫的想法比較外行,作者則極力迴避這個專業問題,由此我給這本書降一顆星。
有趣的科技史。從176萬年前的阿舍利手斧說起,一直說到最近的轉基因、區塊鏈、量子通信。重點是人類各種重要的發明發現的故事與科學原理。涉及到數理化、生物、醫學、計算機、考古等多個學科,難得的是作者都能把相關的原理說清楚。
作者曾經是計算機科學家,行文有學術範,重要信息給出出處,重要的學術觀點不論正反都引用。
書中一個重要的可能大部分讀者不清楚的事實:最早的算盤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古希臘和古羅馬都用過。不過他們的算盤跟中國的不同,僅僅是心算後存儲計算結果用,中國的則可以依據規則做運算。
書中提到,最早申請蒸汽船的發明家,設計的原型是讓蒸汽機來划船。
愛迪生反對特斯拉的交流電技術,作者認為是愛迪生在商業上的考慮更多,而不是因為保守,並且實際上商業角度看特斯拉的交流電很長時間內都不成功,差點死掉。
書中說,量子通信的原理不是量子糾纏,而是利用光子的偏振特性來傳播信息,有一個缺點是:如果遭遇竊聽,通信雙方立刻能發現,但是通信也就此中斷。
書中提到的波斯數學家「花剌子米」,一般是譯作「花剌子模」,「花剌子米」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總體評價4星,不錯。
全書基本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科普,講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基本原理與有趣的應用。我的評價是4星,作者曾經戰鬥在這個行業的第一線,對行業的了解在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都不錯。
1978年的舊書了,不過內容目前沒過時,讀起來依舊比較有趣。
主要講科技與歐美社會社會互動的簡史。從古希臘的科學說起,不過重點是中世紀往後,畢竟這之前的科技可說的不多。
許多科技的發現發明發展細節與過程比較細緻,相較而言,大部分書中的介紹是從不知轉了多少道手的資料中摘抄來的,丟失了大量細節。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講歐洲歷史,角度比較新穎,更有說服力。
書中的許多內容,現在也還是可以做科普資料來用,比如鐘錶、車床、六分儀的原理與實現細節。
讀後印象比較深的內容:
1:10世紀歐洲,新式犁需要更多的耕牛來拉動,農民必須聚集在一起集體養牛,因此出現了村莊;
2:馬鐙和威爾斯長弓,兩次影響戰爭進程從而影響了歐洲歷史;
3:馬鐙導致重裝騎兵出現,導致貴族才可以供養騎兵,加劇中世紀封建化和社會分層;
4:18、19世紀,英國法國都是地少人多,手工藝人眾多,新的發明受到抵制,許多工匠和發明流向美國;
5:中世紀歐洲醫生使用佔星術來做診斷治療的決策依據,比如放血只能在周二周三進行。
總體評價4星,非常好。
作者是物理學家。受中文書名誘導,看書的開頭部分,感覺作者嘗試寫人類思維逐步演進的歷史,比如人類怎麼就明白了推理、定律、數字0和負數。再往後看感覺全書主線還是物理學簡史,再加上前科學時代的科學史。有兩章分別講化學和生物,也是給後面的章節做鋪墊。
全書看到不少科學發展史上的趣事,也有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深入淺出的介紹(量子力學的原理部分我都略過了)。
總體評價4星,寫的不錯。
基因的發現與發展利用的歷史。從孟德爾、達爾文寫起,截止到2015年。有基因相關的故事與事件,也有科研工作的工作的深入淺出的概括。
故事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孟德爾的多次碰壁的職業生涯,多次出現的科學家靈光一現的瞬間。比較意外的是除了納粹外,美國也曾經搞過類似的優生學。
作者是專業科研工作者、腫瘤醫生,因此全書可信度比較高。作者也比較會講故事。這本書基本上可以當做相關的科技史來看了。
本書後續的基因相關科研進展與商業應用可以參考《上帝的手術刀》。《三聯生活周刊》2017年23期中,袁嶽採訪了世界各地做基因研究的相關學者,也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看後才發現最近剛看的《一萬年的爆發》不僅是政治不正確,學術也不正確。本書說人類之間的種族差異非常小,沒有生物學意義。本書應該比《一萬年的爆發》更可信。
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對周遭事物和制度比較了解,但是這往往是錯覺,許多知識是存在於個人之外的世界,許多時候知識是存儲在組織、制度、他人的頭腦、物理世界中,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內容比較有趣,也比較可信。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非常新的癌症科普。作者奮戰在抗癌藥物研究第一線,熟悉中美兩國的抗癌科研最新進展。主要內容是兩大部分:針對癌症的謠言的闢謠;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新進展。
有些內容是作者邀請其他一線科研人員寫的。
總體來說可信度比較高。內容也儘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評4星。
書中有一處我有質疑:#3843「離開劑量談藥效,或者毒性,都是耍流氓。」。方舟子舉毒理學教材與論文說明在毒理學中這是不對的,許多毒物沒有最小劑量要盡力避免。我認可方舟子的說法。
方舟子近期批評過作者誤讀了美國2016年的癌症報告,本書中的相關內容跟方舟子的說法相同:美國限制了PSA篩查的使用,因此前列腺癌患者數量大幅下降。
書中提到了IBM沃森,作者對它的期望比較高。比較遺憾作者沒提到沃森的實際應用情況,我看一些資料說實際表現遠低於公眾的期望。
作者是美國諾華製藥癌症新藥開發部資深研究員,本書是作者對最新的癌症藥物研發的科普。重點是免疫療法和靶向治療(估計免疫療法是作者的研究方向)。此外還有對癌症相關的傳言的闢謠,和如何到美國去看病的指南。
行文風格通俗易懂,可讀性比癌症科普名著《眾病之王》要高一顆星。給4星是因為畢竟是個人的著作,權威性略差。期望能有權威的機構來寫類似的書。
根據書中對一些時事的引用來判斷,大部分內容應該是2015年寫的。
作者是美國微生物學教授,美國醫學院院士。可以認為是微生物研究的權威。作者依據自己和同行們的研究成果,認為抗生素使用導致的微生物的減少或消失,可能是以下現代病的重要原因:肥胖、青少年糖尿病、哮喘、過敏等。
作者的結論足夠驚人。結論是否成立,不能看這本面對公眾的科普書,要看作者和他的全世界的同行們能不能達成一致,要看作者的反方科學家能不能提出有力的反駁,要看作者和他的同行們能不能說服各國政府採取行動。
書後1/4的內容是信息來源的標註。這也是作者是嚴肅的學者的一個證據。
作者是量子物理學家,全書是他對世界、歷史、科學的看法和思考。科學事實和哲學思辨差不多各佔一半的篇幅,讀起來有點燒腦,也有點枯燥,內容比較發散。
作者認為,人類解決不完所有的問題,總是解決了老問題發現新問題,不存在完全沒有問題的極樂世界,也不會有某些時刻人類更接近極樂世界。
作者批駁的主要是兩種態度:1:盲目悲觀,認為人類最終無法解決某個大問題;2:盲目樂觀:認為壞結果不會發生。作者認為他自己的態度是樂觀主義:所有的失敗都是知識不足造成的,知識可以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啟蒙運動前的人類社會接近靜態社會,這樣的社會壓制創新的想法,啟蒙運動後西方在逐步走向更加理性的動態社會。復活節島的崩潰可能是因為砍伐森林,但是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是一個靜態社會,他們的文化壓制變化,維持石像的形狀以及建造更多石像的無意義工程。
作者提出一個判斷理論好壞的標準:好解釋/壞解釋。用神話來解釋四季變化是一個壞解釋,因為遇到神話沒法解釋的現象,就再給出一個額外的補丁來解釋,因此是可以解釋一切現象的。地軸傾斜理論是一個好解釋,本意是解釋太陽仰角變化的,但是還可以解釋了許多季節相關的現象。
書中的「無窮旅館」是一個有趣的關於無窮大的思想實驗:一個旅館有無數間房,每間房只收1美元,但是1-100號房的房費要算到1號房間上,101-200號房的房費要算到2號房間上,以此類推,這樣的話實際每間房都可以收到100美元……
書中批判了霍金對外星人的消極躲避的策略(這也是劉慈欣的策略),認為這是盲目悲觀,並且給出了兩個有說服力的反駁:1:萬一心懷善意的外星人不知道我們的存在,過來開發太陽系把我們消滅了怎麼辦;2:外星人來我們這裡想掠奪什麼資源?考慮到路途的遙遠,他們帶回去是不合算的。
本書封面標註是第二版,其實不是。碰巧了上一個版本我也買了,還在手裡。這個版本的英文版版權跟上一個版本一樣,都是2011年。只是增加了一篇推薦序,正文的排版、譯註沒發現有改動,跟2014年出的第一版比較,正文的頁數完全一致,隨機找幾頁看頁尾部的文字都是一個字不差。
書中把道金斯的meme翻譯成「謎米」,目前一般是翻譯成「模因」。
總體評價3.5星,還可以。
書比較厚,正文346頁,注釋26頁。內容也相對硬核,有一些概率、邏輯的公式,有一些偏哲學的思考。
以為會有許多因果關係的有意思的案例,結果比較失望,大部分內容是在講因果關係判斷的規則與技巧,重點的是用圖來表示各因素關係的因果圖,和作者總結的幾個分析因果關係的公理。
作者說他這本書是關於「因果推斷」這門新科學的普及著作。不過書的前後勒口、前沿後序中都沒提這門新科學在學術界的地位,和作者在這門新科學中的地位。讀後感覺是各學科科研論文中關於因果關係判斷的規則與技巧的綜述和作者在其中的看法與貢獻,距離一門新科學還有距離,至少內容太少了。
前半部分主要講如何根據數據推斷出因果關係。有一類數據基本是充分必要條件,比如長期不吃維生素C和壞血病的關係,喝了霍亂桿菌汙染的水和霍亂病的關係。但是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可能都起作用的情況,這時如何判斷因果呢?
前半部分有三個重要的多因素案例,一個是豚鼠的毛色跟豚鼠父母的毛色的關係,比孟德爾做實驗的豌豆複雜得多,賴特用圖形和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豚鼠毛色有42%的因素是遺傳的。
第二個案例是肥料對莊稼的作用,可以把莊稼地分為多片,隨機決定哪塊地用哪種肥料,收穫後分析肥料的優劣。
第三個案例是吸菸與肺癌的關係。涉及到人,不能隨機讓一組吸菸一組不吸菸,英美兩國都啟動了前瞻性研究,長期跟蹤吸菸者的情況,跟不吸菸的群體做比較。
後半部分,因果關係推演的理論探討和公式演示更多一些,比較有趣的是辛普森悖論,就是根據統計數據,一個新藥對男性效果差,對女性效果差,但是綜合男女數據則效果好。
總體評價3.5星。還可以,但是偏硬核偏學術,有概率學和邏輯學公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