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UM量子鏈首創的分布式自治協議,可以實現區塊基本參數(如區塊大小,區塊間隔,智能合約運行的Gas價格等)的實時調整,無需分叉。今天給大家解讀的項目就是:首個基於UTXO模型的POS智能合約平臺《QTUM》。
項目背景
量子鏈Qtum是首個基於UTXO模型的POS智能合約平臺,可以實現和比特幣生態和以太坊生態的兼容性,並通過移動端的戰略,促進區塊鏈技術的產品化和提高區塊鏈行業的易用性,旨在將真實商業社會與區塊鏈世界連接。因此,量子鏈是一個區塊鏈應用平臺的集大成者。
利用其學術合作夥伴、開發工具和方法論對商業智能合約的開發進行了標準化,包括將自然語言的合約準確的轉譯成機器可讀智能合約、高容錯度的細節及合約條款。第三方將在量子鏈的協助下開發專用的用戶接口來加強智能合約生命周期管理。
量子鏈旨在通過與一系列合作夥伴和第三方的協作建立一個智能合約樞紐,提供安全並經過反覆測試的合約模板,適用於各種行業和用例,例如供應鏈管理、通訊、物聯網、社交媒體等。
核心價值 85分
QTUM量子鏈這個項目致力於打造新的通用平臺,其借鑑了諸多區塊鏈項目的經驗,例如比特幣、以太坊、Blackcoin等等,並在它們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總結、改進、組合。QTUM區塊鏈底層的交易流轉部分使用了比特幣的UTXO模型,每筆交易都能通過交易記錄追溯到通證的生成區塊,這使得基於Merkle樹結構與SPV(SimplePaymentVerification)技術的輕錢包(例如比特幣的Electrum)可以被使用。與此同時,為了能夠運行智能合約,QTUM在UTXO記帳模型之上建造了一個帳戶抽象層(AccountAbstractionLayer),將交易記錄轉換成以太坊的帳戶形式。並且,QTUM還在比特幣腳本語言中加入了三個新的操作碼,以更好地支持智能合約的運行。通過上述改進,QTUM的虛擬機(QVM)可以運行以Solidity編寫的智能合約。
在共識機制方面,QTUM的MPoS共識機制是基於BlackcoinPoS3.0改進而來。而MPoS也是QTUM提出的SmartStakingProtocol的一個組成部分,後者是QTUM提出的一個擁有更廣闊應用場景的共識協議,未來將支持智能合約挖礦等新功能。MPoS機制中沒有限制通證的最小抵押數額,同時去除了原生PoS機制中的幣齡因素,生成區塊的難度只由抵押的通證數量與當前區塊難度係數決定。但與傳統的PoS設計的區別不大,創新性略顯不足。
無論是對共識機制的選擇,還是對簡單支付驗證協議(SPV)的支持,都體現了Qtum量子鏈打造去中心化網絡的理念——在保證去中心化的同時,將智能合約帶給所有用戶,甚至包括低帶寬環境下的輕錢包用戶。
白皮書有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原始碼公開。
發展前景 90分
目前,QTUM項目的發展進入瓶頸期,且有停滯跡象,很容易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未來發展有很大不確定性。
在綜合比特幣與以太坊的諸多技術之上,QTUM團隊欲利用改進的PoS打造DApp平臺。但是,面對通用平臺類項目競爭的愈演愈烈,特別是與EOS、ADA等新一代通用平臺類項目相比,其性能指標並無優勢,後期將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
在激勵機制和治理機制設計上,QTUM與ETH的類似,做了部分細節上的改進。在主網上線之後不久,QTUM的谷歌熱度出現明顯下降,遠不及EOS和ETH。而且,QTUM核心代碼庫的Github熱度遠低於EOS、ETH和ADA。
QTUM基礎鏈上DApp項目的創建時間,大多集中在2017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且近半年並無新創建的DApp項目。另外,QTUM基金會投資的個別項目被公安機關以涉嫌詐騙立案調查,這對項目的生態建設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近半年來QTUM社區未列出新的DApp項目,且後續開發的路線圖至今仍未公布。
市場風險 45分
QTUM白皮書中的「主控合約」機制、Identity身份識別兩大功能至今未實現。
QTUM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善。未公布團隊鎖倉細節。降低了項目的透明度。
QTUM主要的交易額都集中在Lbank和OKEX,兩者的份額相加幾乎是總交易額的一半。
通過觀察QTUM的公開資料可以發現,官網所列DApp項目數量共有27個,多數的創建時間集中在2017年的5月至2017年10月之間,但近半年來QTUM上所創建的DApp項目數幾乎為零,目前顯示的已上線項目也只有9個(其中兩個項目的官方網站無法打開)。根據Coinmarketcap的市值查詢結果發現,有10個DApp項目的通證市值在800萬美元以上。其中,SPACECHAIN在近期被曝出虛假新聞,並被公安機關以涉嫌詐騙立案調查,而QTUM的創始人帥初是該項目的顧問,QTUM基金會也是該項目的投資者。這些跡象表明,QTUM基礎鏈上的DApp發展已陷入瓶頸期,而且個別DApp項目方存在圈錢的可能,這將對其生態的後續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近一個月內,市值與價格均呈緩慢下跌狀,換手率上升到16.09%,波動幅度較小。
Ps.本項得分越高,風險越低。
市值穩定 75分
截止2018年7月5日,QTUM市值約8億美元,在全球數字貨幣中排名第23。
2017年12月初開始跟隨整個通證市場開始大漲,市值狂漲7倍到達64億的頂峰。經過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初的大漲後,逐步走低,現如今市值回歸到8億左右。最近三個月市值排名波動在18-24名之間,波動幅度較低。
近一個月的投資回報率為:10.73%。
近一年的投資回報率為:85%。
貨幣流通 85分
QTUM的總發行量為100,664,516QTUM,流通量88,664,516QTUM,流通率為88.08%。
ICO分配20%分配給團隊,20%用於商業落地,9%用於學術研究,51%用於社區眾籌。
截止2018年7月5日,QTUM24小時內成交量約為8.6億,在數字貨幣中排第16名。
QTUM的區塊生成時間為120S,三個月內換手率大多在10%以上,整體偏高。
目前為止,QTUM共上架55家交易所,其中排名前五的交易均有。
網絡安全 70分
QTUM制定了良好的基金會治理結構,分別從代碼管理、財務管理和公共關係等多個維度幫助管理開源社區項目的一般軼事和特權事項,從而確保量子鏈的可持續性、基金會內部管理有效性及募集資金的安全性。
QTUM新的共識算法,減小了礦工節點故障的概率,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在未來兩年的技術路線規劃是實現輕子網絡,無需分叉,更高性能虛擬機,解決隱私性問題。但這些都是該項目的預期,目前項目出現停滯現象,發展遭遇瓶頸,想要實現十分困難。
全球節點共有7344個,遍布世界各國,減小了被操控的風險。
項目團隊 80分
量子鏈基金會首屆治理委員會成員名單:
帥初:量子鏈基金會主席,具備豐富的區塊鏈行業經驗,曾參與包括Vechain、Bitbay等項目。目前除了QTUM項目之外還兼任Bitse的聯合創始人與CTO,Factom的技術顧問等職位。
NeilMahi:QTUMCTO,QTUM官網稱Neil擁有ISCAE的工商管理碩士,擁有超過20年的軟體開發經驗和4年的區塊鏈開發經驗。
JordanEarls:QTUM的核心開發者,Jordan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開發者,他的Github從2012年就開始活躍,時常在博客。
沈波:分布式資本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專注於對區塊鏈初創公司的投資。 孫銘:世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主要致力於併購、銀行和信託、數字貨幣、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的法律諮詢服務,曾為分布式資本提供法律服務。 DavidLee:李國權,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矽谷LeftCoast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曾擔任多個區塊鏈項目的顧問。
龔鳴:網名「暴走恭親王」,區塊鏈鉛筆創始人,也曾是國內最大的ICO平臺ICOAGE創始人,擅長IT技術和金融證券分析,多年IT和金融的從業背景。在德隆期間參與行業研究和投資分析。
方建凱:分布式資本投資公司顧問,曾就職於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並擔任市場及運營總監。
錢德君:錢德君是BitSE的法人實體上海鼎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EO。
帥初曾於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間擔任Vechain的CTO,也參與過數字貨幣交易所項目Bitbay,後因團隊成員意見不合等原因離開。另外,帥初早期曾擔任一家提供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公司快貝的CTO,但最後遭到快貝解僱。
在投資者隊伍當中,在Crunchbase顯示其私募除了TallyCapital之外,並沒有其他機構投資者。在量子鏈官網顯示的支持者(並沒有描述為投資者)當中,皆以個人身份而非機構名義出現。比特幣早期投資人RogerVer、快的打車創始人陳偉星、以太坊早期參與者AnthonyDiIorio、OKCoinCEO徐明星和分布式基金合伙人沈波。
根據Github統計,QTUM項目的主要代碼庫QTUM在7月5日前得到的Watch、Star、Fork的數量分別是205、928、246,熱度偏低。
市場認知 75分
截止2018年7月5日:
QTUM在Facebook上總共有粉絲11168人,獲9603次點讚。
Twitter粉絲為154435,排名第4513。
QTUM的谷歌指數近三個月內波動幅度較大,短期上漲之後又很快回落,目前停在35這個位置。百度指數穩定在300上下,較為平穩。
百度貼吧QTUM吧關注人數128人,帖子194。知乎有900人關注,共有7條精華內容。
電報群共有5099位成員,論壇熱度較低。
(QTUM不單單只是該代幣簡稱)。
以上就是比特家針對「QTUM」項目的評測,歡迎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區塊鏈項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