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黑洞之間「舞蹈」精確時間,神秘宇宙物體隱藏細節

2020-08-28 趙雲皓


黑洞在太空中不是靜止的;事實上,它們在它們的運動中是相當活躍的。但是因為它們是完全黑暗的,不能被直接觀察,所以它們不容易被研究。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兩個巨大黑洞之間複雜舞蹈的精確時機,揭示了這些神秘宇宙物體的物理特徵的隱藏細節。

OJ 287星系擁有有史以來最大的黑洞之一,其質量是太陽的180億倍。繞著這個龐然大物運行的是另一個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5億倍。每12年,較小的黑洞會兩次撞擊其周圍巨大的氣體盤,產生一束比一萬億顆恆星還亮的閃光--甚至比整個銀河系還亮。光需要35億年才能到達地球。

但是較小的黑洞的軌道是長方形的,不是圓形的,而且是不規則的:它在較大的黑洞周圍移動每一個環的位置,並且相對於氣體盤傾斜。當較小的黑洞穿過盤時,它會產生兩個膨脹的熱氣氣泡,它們從盤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在不到48小時內,系統的亮度就會翻兩番。



由於軌道不規則,黑洞在每12年的軌道上都會在不同的時間與磁碟發生碰撞。有時耀斑出現的間隔只有一年,而另一些時候,相隔10年。對軌道進行建模和預測耀斑發生的時間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但在2010年,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模型,可以在一到三周內預測耀斑的發生。他們通過預測2015年12月到三周內耀斑的出現,證明了他們的模型是正確的。

然後,2018年,印度孟買塔塔基礎研究學院(Tata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的研究生蘭克斯瓦爾·迪伊(Lankeswar Dey)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聲稱,這篇論文的模型更加詳細,他們聲稱能夠預測未來4小時內的耀斑時間。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通訊這些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對2019年7月31日發生的耀斑的準確預測證實了該模型是正確的。

對那次耀斑的觀察幾乎沒有發生。由於OJ 287位於太陽與地球的對立面,在地面和地球軌道上的所有望遠鏡的視線之外,直到9月初,即耀斑消退很久之後,黑洞才會重新出現在這些望遠鏡的視野中。但是這個系統就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的視野之內,該機構於2020年1月退役。

經過16年的運行,太空飛行器的軌道使其離地球1.58億英裡(2.54億公裡),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600多倍。從這個有利位置,斯皮策可以從7月31日(耀斑預計出現的同一天)到9月初觀測到這個系統,那時OJ 287將在地球上的望遠鏡上被觀測到。

「當我第一次檢查OJ 287的能見度時,我震驚地發現,在下一次耀斑發生的那天,斯皮策就能看到它,」加州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IPAC的助理工作人員塞普·萊恩(Seppo Laine)說。他負責斯皮策對該系統的觀測。「非常幸運的是,我們能夠用斯皮策捕捉到這一耀斑的頂峰,因為沒有其他人工製造的儀器能夠在那個特定的時間點實現這一壯舉。」



空間漣漪

科學家們經常對太陽系中的小天體的軌道進行建模,就像一顆圍繞太陽旋轉的彗星,同時考慮到對它們運動影響最大的因素。對於那顆彗星來說,太陽的引力通常是主導力量,但是附近行星的引力也會改變它的軌道。

確定兩個巨大黑洞的運動要複雜得多。科學家必須解釋那些可能不會明顯影響小物體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種叫做引力波的東西。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引力描述為物體質量對空間的扭曲。當物體在空間中移動時,扭曲就會變成波浪。愛因斯坦在1916年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才被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直接觀測到。

物體的質量越大,它所產生的引力波就越大,能量也就越大。在OJ 287系統中,科學家們預計引力波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能夠攜帶足夠的能量離開這個系統,從而可測量地改變較小的黑洞的軌道,從而改變耀斑的時間。

雖然以前對OJ 287的研究已經解釋了引力波,但2018年的模型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通過吸收從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中收集到的信息,它細化了一次耀斑發生時間僅為1/2天的窗口。

為了將耀斑的預測進一步細化到4個小時,科學家們對大黑洞的物理特性進行了詳細的摺疊。具體來說,新模型包含了黑洞的「無頭髮」定理。

這個定理是20世紀60年代由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內的一群物理學家發表的,它預測了黑洞「表面」的性質。雖然黑洞沒有真實的表面,但科學家們知道黑洞周圍有一個邊界,超過這個邊界,任何東西--甚至光--都無法逃脫。有些觀點認為,外緣,即事件視界,可能是顛簸的,也可能是不規則的,但無毛定理假設「表面」沒有這樣的特徵,甚至連頭髮都沒有(這個定理的名字是個笑話)。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沿著它的旋轉軸將黑洞切到中間,它的表面將是對稱的。(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南北極幾乎完全一致。如果你沿著這個軸將行星切成兩半,並將這兩部分進行比較,你會發現我們的行星基本上是對稱的,儘管海洋和山脈等特徵在這兩部分之間會產生一些微小的變化。)



求對稱性

20世紀7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描述了這種情況--一顆圍繞一個巨大黑洞運行的衛星--可能會揭示黑洞表面是光滑的還是顛簸的。通過精確地預測小黑洞的軌道,新模型支持無法定理,這意味著我們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宇宙物體的基本理解是正確的。換句話說,OJ 287系統支持黑洞表面沿其旋轉軸對稱的觀點。

那麼,大質量黑洞表面的光滑性是如何影響小黑洞軌道的時間的呢?這個軌道主要是由較大黑洞的質量決定的。如果它變得更大或失去一些重量,這將改變更小的黑洞的軌道的大小。但質量物質的分布也是如此。大黑洞一側的巨大凸起會扭曲周圍的空間,與黑洞對稱的情況不同。這將改變較小黑洞的路徑,因為它繞著它的同伴運行,並可測量地改變黑洞在特定軌道上與圓盤碰撞的時間。

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天體物理學家、論文合著者莫裡·瓦爾託寧(Mauri Valtonen)說,「對黑洞科學家來說,我們必須證明或證明無頭髮定理。沒有它,我們就無法相信霍金和其他人設想的黑洞存在。」

斯皮策科學數據繼續由科學界通過位於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IPAC的紅外科學檔案館的Spitzer數據檔案進行分析。JPL為美國宇航局在華盛頓的科學任務管理局管理斯皮策任務運作。科學操作是在加州理工學院IPAC的斯皮策科學中心進行的。太空船的基地設在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的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Lockheed Martin Space)。加州理工學院為NASA管理JP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黑洞之間「舞蹈」精確時間,神秘宇宙物體隱藏細節
    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兩個巨大黑洞之間複雜舞蹈的精確時機,揭示了這些神秘宇宙物體的物理特徵的隱藏細節。 OJ 287星系擁有有史以來最大的黑洞之一,其質量是太陽的180億倍。繞著這個龐然大物運行的是另一個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5億倍。每12年,較小的黑洞會兩次撞擊其周圍巨大的氣體盤,產生一束比一萬億顆恆星還亮的閃光--甚至比整個銀河系還亮。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在質量最重的中子星和質量最小的黑洞之間,存在一個「質量間隙」,天文學家一直對這個質量間隙感到困惑:在這個質量間隙之中難道是一片空白嗎?還是可能存在一種未知的神秘物體?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站(LIGO)和歐洲的處女座探測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2.6倍太陽質量的物體,這個物體的質量值剛好處於質量間隙之內。該天體最早於2019年8月14日被發現,它的夥伴是一個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該天體正在被黑洞吞併,因此產生了引力波信號,繼而被LIGO和Virgo在地球上探測到。
  • 科學家首次發現隱藏黑洞,對於人類未來探索宇宙有重要意義
    比如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距地球5500萬光年,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那個黑洞。可是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數量是相對較小的,所以,我們能夠觀測發現的黑洞也非常少。而黑洞可不僅僅只有超大質量黑洞,更多的還是那些中等質量甚至是低等質量的中小型黑洞,它們才是黑洞家族中的主流。科學家猜測,銀河系中可能就存在至少數百萬個黑洞,這些黑洞都是中小質量的黑洞。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據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一些質量更小的黑洞則更多,那麼這些黑洞的前身是什麼模樣就成了科學家的研究焦點。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當巨大的物體扭曲了它們周圍的時空,並在整個宇宙中發出漣漪時,就會形成引力波。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 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們也變得越來越興奮。
  • 科學家發現黑洞的神秘能量場,或可以連接平行宇宙
    【每日科技網】  科學家發現,黑洞除了吞噬之外很可能還有其他作用,那就是連接平行宇宙的通道。科學家曾猜測黑洞的另一端是白洞,而連接二者的或許就是蟲洞,是通往平行世界的通道,這一點獲得大多數人認可。近日,科學家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發現了類似黑洞的神秘能量場,或可以連接平行宇宙。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神秘黑洞,將成為其它星球的「噩夢」!
    科學家新發現神秘黑洞,影響其它星球運行軌道,它有多強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在宇宙內一定不僅僅只有一個黑洞,而是多個黑洞共同存在,它們唯一的區別是質量大小不同。此次科學家發現在太陽系周圍便出現一個黑洞,起初它還是一顆恆星,後續科學家觀測它們的時候,發現它們運行軌道尤為奇怪,像是被什麼吸引一樣。
  • 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科學家給出答案
    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科學家給出答案自古以來,人類始終都在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從觀測到實地探索,人類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遺憾的是,即使如此,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依舊顯得不盡人意,宇宙中神秘的黑洞,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得不說,這類黑色物質的質量十分龐大,無論是恆星、行星,還是光等物質,它都能輕易吞噬,在科學家們看來,黑洞的存在仿若巨大的漩渦,甚至沒有任何物質能夠逃脫它的手掌。
  • 新發現!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
    新研究: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在太陽系邊緣,科學家信誓旦旦存在神秘的第九行星,其巨大引力可解釋太陽系邊緣種種異常軌道現象。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表明,假想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大爆炸後不久就存在的微型黑洞。
  • 科學家發現「質量間隙」中神秘天體 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對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質量間隙感到困惑:最重的中子星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或2.5個太陽質量);已知最輕黑洞大約是5個太陽質量。問題是:在這種所謂的質量間隙之中存在的究竟是什麼?
  • 宇宙實際上是一個「超級黑洞」?科學家的發現顛覆認知
    這還要從宇宙膨脹現象開始說起。經過對宇宙近百年的研究,我們知道宇宙是在加速膨脹的,由於新空間是從每一處空間中產生,這導致宇宙中的所有物體都在相互遠離。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且細思極恐的事實:如果將已知宇宙的質量帶入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中計算,得到的數據和哈勃半徑只有極小的誤差。由於對宇宙的計算數值非常龐大,無法做到完全的精確,所以可以認為史瓦西半徑和哈勃半徑是相等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超級黑洞。
  • 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科學家洩露真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遺憾的是,即使如此,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依舊顯得不盡人意,宇宙中神秘的黑洞,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得不說,這類黑色物質的質量十分龐大,無論是恆星、行星,還是光等物質,它都能輕易吞噬。在科學家們看來,黑洞的存在仿若巨大的漩渦,甚至沒有任何物質能夠逃脫它的手掌。
  • 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科學家洩露真相
    宇宙黑洞能吞噬一切物體,被吞噬的物體去哪了?遺憾的是,即使如此,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依舊顯得不盡人意,宇宙中神秘的黑洞,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得不說,這類黑色物質的質量十分龐大,無論是恆星、行星,還是光等物質,它都能輕易吞噬。在科學家們看來,黑洞的存在仿若巨大的漩渦,甚至沒有任何物質能夠逃脫它的手掌。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他們分別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傑 · 彭羅斯——因 「發現廣義相對論預測了黑洞的形成」而獲得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 UCLA 的安德裡亞 · 蓋茲和德國波恩大學與馬克斯 · 普朗克宇宙物理研究所的萊因哈德 · 根澤爾——因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而共同分享另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蓋茲是迄今為止,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上千億個太陽般大小的超大黑洞!可能隱藏著宇宙的天大秘密
    太陽科學家認為,這個所觀察到的史上最超大型的黑洞,將可能隱藏著我們至今未曾認知的宇宙的最大的奧秘。在康奈爾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請注意「超大黑洞」有可能將提供關於黑洞暗物質性質的發現。愛因斯坦曾將黑洞描述為「宇宙中最完美的宏觀物體:它們構成的唯一要素是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質疑黑洞究竟將有多大?將可能會變成怎樣?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 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
    北京時間 6 月 28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該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的認知。雖然對科學家而言,該發現過於複雜,無法精確查明該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但這一信號帶來更多天文觀測的希望,該發現甚至預示著未來人們將對超新星爆炸有更新的認識。圖中是通過引力波觀測到的天體碰撞事件。圖像底部顯示了與中子星大小相近的天體,圖像頂部顯示了黑洞大小的天體,該碰撞事件涉及一個黑洞和較大中子星或者較小黑洞。
  • 科學家剛剛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或最小的黑洞)
    自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的存在,到其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成功探測,經歷了整整百年時間。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從那時起,引力波信號的探測變得更加神秘,科學家們也變得更興奮。現在,相關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中子星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
  • 2020年十大黑洞發現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番2020年的十大黑洞發現。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仿佛是為了證明今年是黑洞研究成果卓著的一年,科學領域的最高成就獎——諾貝爾獎,在今年10月份頒給了三名研究這些神秘宇宙天體的物理學家。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該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的認知。當超大質量天體扭曲周圍時空並在宇宙釋放漣漪時,會形成引力波。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
  • NASA發現神秘「宇宙閃光」 或隱藏更大秘密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觀測到一個神秘恆星,它的行為就像一個巨大的宇宙「閃光」,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個還處於早期狀態的雙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