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司披露,香山股份在先決條件滿足後、且標的股份交割過戶後3個工作日內,支付第一期股份轉讓款12億元,且最遲於2022年6月30日前向均勝電子支付剩餘的股份轉讓款8.4億元。
雖然20.4億元不是一次性付清,但以香山股份現有的資金狀況來看,其承受的壓力也並不小。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期末現金餘額為1.84億元,貨幣資金9133萬元,交易性金融資產有9466萬元。
併購「後遺症」?
反觀出售方均勝電子,在均勝電子龐大的子公司群體中,均勝群英的盈利能力也較為突出。
根據均勝電子近年財報,2019年,均勝群英營業收入為37.69億元,淨利潤達1.39億元,佔均勝電子淨利潤的15.11%。今年前三季度,均勝群英的淨利潤為1.21億元,而均勝電子卻虧損了5.16億元。
那麼,均勝電子為什麼要出售一家這麼賺錢的子公司?
均勝電子公告顯示,公司通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球汽車安全和汽車電子領域的頂級供應商,未來公司將更加專注於主、被動安全、自動駕駛,車聯網,智能座艙等主業方向。而本次交易資產均勝群英主要從事汽車功能件相關業務,近年來發展情況良好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從均勝電子體內得到的資源支持有限。
公司認為,通過本次交易,均勝電子可以將優質資源進一步聚焦於公司戰略和前瞻方向,也有利於均勝群英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實現快速發展。
也就是說,均勝群英的主營業務與均勝電子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契合,所以被上市公司「拋棄」。
但IPO日報發現,轉讓標的公司,或許還與均勝電子面臨的現金流問題有關。
財務方面,截至今年9月末,均勝電子貨幣資金有60.39億元,短期借款為60.64億元,長期借款高達129.89億元,資產負債率接近70%,整體資金比較緊張。
近年來,由於均勝電子2011年借殼遼源得亨上市後,就開啟了「買買買」之旅,公司資產猛增,資產負債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具體來看,從2011年至今,均勝電子先後收購了汽車電子公司德國普瑞(Preh)、德國機器人公司IMA、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Quin、德國TS、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美國百利得(KSS)以及日本高田等公司,耗資幾百億元。
頻繁的海外併購讓公司的資產和收入規模都迅速擴張,但淨利潤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長。如2012年,均勝電子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53.58億元、2.49億元;2019年,均勝電子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616.99億元、14.52億元。
來源:IPO日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香山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