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菜園裡不打藥,菜長得很好現在為何不打藥,害蟲越來越多了呢?
這個問題很現實。現在不管是大田裡種植蔬菜,還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閒院種植一些時令蔬菜,首先預備的就是噴霧器和農藥預防害蟲。作為60後,回想起以前,過去的農藥品種很少,且很少用;而現在幾乎針對每種害蟲的農藥都有,但就是滅不淨,並且滅一波又一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依靠農藥滅蟲,反而傷害了益鳥益蟲
現在種植農作物,不管是糧食還是蔬菜,只要見蟲就噴灑。以前噴灑農藥似乎是一些很嚴肅的工作,現在則不同,易如反掌。關鍵時候,天上有飛機噴,地上人工噴,澆地時還要灌,這三種用藥方法,不僅沒把害蟲滅絕,反而益蟲不見了,更可憐的是很多益鳥不見了。
以前的時候我們這裡有十多種鳥,而現在僅剩了喜鵲、斑鳩和麻鵲,燕子也越來越少。清楚的記得在小時的時候,每到現在這個季節樹上就會有各種鳥壘窩;麥黃時節剛明天就有一種鳥叫,老人說馬上要割麥子了,鳥來下通知了。而現在很多叫不上名來的鳥類,確實已經「無名」了。究其原因是噴灑農藥後,很多鳥類遭受了藥害或遷徏。
由於害蟲的天敵鳥類的減少,致使害蟲越來越猖狂。俗話說:鳥為食亡。也就是說鳥的「奮鬥目標」就是吃。以麻雀為例,雖然我不知道它一生吃多少害蟲,但它要「吃飯」是肯定的:冬天的時候,在房頂上嘰嘰喳喳,白天冒險偷食雞鴨鵝狗的「盛宴」,而只要害蟲一出現,白天就不見它們的蹤影。當然燕子等吃害蟲就更多了。可惜的是現在的益蟲益鳥越來越少了,害蟲越來越多了。主要的根源就是藥害。
害蟲逐步增加了抵抗力
我們經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用在害蟲上非常貼切。不管我們的技術有多先進,研究的農藥有多「毒」,即使「對症下藥」,有一個事實讓人不得不承認,害蟲從沒減少過,並且抗藥性越來越強,品種也越來越多。由此證明害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會逐步增加抗藥的能力,從而適應環境。例如以前種植的小白菜,基本上靠撒草木灰滅蟲,而現在把草木灰撒在上白菜的正面上,小蜜蟲反而在背面上吃。如果說草木灰不治蜜蟲,以前為什麼有用?
人為因素
害蟲的藏匿地點一般在田間地頭的雜草中。而現在種地「各掃門前雪」。我的地別人不能跨越,但不是我的地我一概不管。由此造成了公共地帶雜草叢生,即使在走道時被雜草絆倒也沒人問津。況且這些雜草幾乎包圍著整個良田:水溝兩側、路邊地頭等。在這種情況下,讓害蟲有了棲息之地。
總之,在以上主要三種情況下,現在害蟲不僅品種增多,而且數量也沒減少。以至造成了只要種植的蔬菜一露芽,就需要噴灑農藥的尷尬局面。所以,保護害蟲的天敵是消滅害蟲的長久之計;同時需要清理菜園周圍環境,把害蟲消滅在萌芽狀態,是減少害蟲的有效措施。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