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推斷題是高考考查的熱點,這類題往往將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基本理論等知識串聯起來,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
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推斷元素。常用方法有:
1.根據原子或離子的結構示意圖推斷
(1)已知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由下列等式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種類:電子層數=周期序數,最外層電子數=主族序數。如果已知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則須將其轉化為原子結構示意圖來確定。
(2)電子層結構相同的微粒:陰離子對應的元素在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的前面,陽離子對應的元素在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的下一周期的左邊位置,簡稱「陰前陽下」。
2.根據元素化合價的特徵關係推斷
(1)根據等式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高正化合價數=最外層電子數=主族序數(O、F除外)。
(2)如果已知負化合價(或陰離子的符號),則須用等式先求出最高正化合價:最高正化合價=8-|負化合價|,再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根據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推斷根據原子半徑來推斷元素的相對位置:同周期中左邊元素的原子半徑比右邊元素的原子半徑大,同主族中下邊元素的原子半徑比上邊元素的原子半徑大。
4.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徵推斷
利用元素的特徵來推斷元素的位置:如根據「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等特徵來推斷。
5.根據稀有氣體的原子序數推斷各周期最後的元素都是稀有氣體元素,其原子序數的數值實際上等於前幾周期的元素種數之和。熟記這些原子序數,對推斷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很有幫助。
例1.(2018·全國卷Ⅱ)W、X、Y和Z為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的四種短周期元素。W與X可生成一種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Y的周期數是族序數的3倍;Z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與W的電子總數相同。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X與其他三種元素均可形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二元化合物B.Y與其他三種元素分別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離子鍵
C.四種元素的簡單離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
D.W的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均為強酸
[解析] W、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W與X可生成一種紅棕色氣體,則W為氮元素,X為氧元素;Y的周期數是族序數的3倍,則Y為鈉元素;故Z為第3周期元素,Z的最外層電子數與W(N)的電子總數相同,因此Z為氯元素。氧元素可以與其餘元素N、Na、Cl形成多種二元化合物,故A項正確;鈉元素與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a2O2中含有離子鍵和共價鍵,故B項錯誤;N、O、Na形成的簡單離子的電子層結構相同,均為10電子微粒,而氯元素形成的簡單離子為18電子結構,故C項錯誤;N的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有HNO2和HNO3,其中HNO2為弱酸,故D項錯誤。
例2.X、Y、Z、M、R為五種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徑和最外層電子數之間的關係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R的氧化物都含有離子鍵
B.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Z<Y
C.M的氫化物常溫常壓下為氣體
D.Y形成的化合物種類最多
[解析] X、Y、Z、M、R為五種短周期元素,X、R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為第IA族元素;Y最外層有4個電子,位於第IVA族,Z原子最外層有5個電子,位於第VA族,M最外層有6個電子,位於第VIA族;R原子半徑最大,為Na元素,X原子半徑最小,為H元素;Y原子和Z原子半徑接近、M原子半徑大於Y而最外層電子數大於Y,所以Y是C、Z是N、M為S元素;A.Na的氧化物有氧化鈉和過氧化鈉兩種,但不論是氧化鈉還是過氧化鈉,結構中均含離子鍵,故A正確;B.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越強,非金屬性Z>Y,所以其最高價含氧酸酸性Z>Y,故B錯誤;C.M的氫化物為硫化氫,常溫下為氣體,故C正確;D.Y為碳元素,而C元素形成的有機物種類繁多,遠多於無機物的種類,故D正確;故選B。
▐ 聲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小編立即刪除!,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標籤:高考化學 備戰高考
▐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平臺:高考化學ID:gkh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