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今天北京的天氣正式開啟了燒烤模式。
與其在室外無限焦灼,不如跟隨藝綻君來看一部很有降溫效果的大片。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這部片子叫《行星》,目前正在騰訊視頻播出,出品方來自BBC。
BBC出品的紀錄片,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品質保證。這次的紀錄片雖然是以宇宙為主題,整體上相對小眾,但播出後反響卻是極好的,在豆瓣拿下了9.6分的口碑高分。
這兩年來,電影領域宇宙片的進步很大,不管是《地心引力》的硬核科幻,還是《星際穿越》的複雜理論,包括中國的《流浪地球》也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觀。
相對保守並且需要有科學基礎的紀錄片,再做宇宙題材,能帶來哪些新意?是《行星》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藝綻君開始播放《行星》,這些疑問就迎刃而解。
某種程度上說,《行星》的播出生逢其時,它並不是因為要拍這個題材而創作,恰恰是因為——
《行星》的誕生處於紀錄片行業的新節點。一方面是技術的不斷更新所帶來的拍攝便利與品質提升;另一方面,人類在宇宙探索上獲得較大突破,幾乎每一個行星都有新的探索任務,新的事實、科學數據和線索不斷湧現,這些「拼圖」成為行星歷史痕跡的一部分,同時也為未來提供了預測依據。
因此,我們在《行星》中能夠看到最新的科研成果,也藉由最新的技術轉化手段,能夠以更為直觀的方式看到接近電影水準的宇宙影像。
據說,攝製團隊為了製作這部紀錄片,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行星》中許多場景和畫面的原始資料,大多都是根據以往對太陽系各行星展開探測任務時傳回的大量高清圖像和行星地形數據來進行精確的畫面模型製作,以求紀錄片能夠帶來最真實的觀感。
為了向人們展現地球與諸行星千絲萬縷的聯繫,表現宇宙壯麗而又絢爛的造物,攝製組在全球選擇拍攝了一系列詭異奇特的具備外星地貌特徵的地點,尋找到了最酷似每個獨特星球的環境。
這些場景給人一種穿越的感覺,儘管身處地球,但我們看到冰島成為冥王星的化身,活火山代表著火山密布、暗流湧動的木衛一,約旦的月亮谷則變成了火星。
在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的帶領下,我們遨遊在地球的不同景觀中,卻聆聽著有關宇宙的故事。
此處還要插播一下,對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的介紹。
這位學者可謂是一位「網紅」,因為他除了物理學家的身份之外,還曾是一支搖滾樂隊的鍵盤手,被大家稱為「搖滾明星物理學家」。
多年來,布萊恩教授與BBC合作推出了《太陽系的奇蹟》、《宇宙的奇蹟》、《生命的奇蹟》等一系列科普類紀錄片,而這部《行星》正是布萊恩教授的最新科普力作。
這種帶入式的講述非常引人入勝,而這次講述宇宙故事的表達方式也很特別。
海報上對《行星》的簡介是——
「它所講述的是一場有關太陽系家族的愛恨情仇。」
而就在《行星》播出後,還真的有觀眾說,在這部紀錄片裡看出了《都挺好》《甄嬛傳》的影子。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故事的結構是圍繞著太陽系九子的「天選」故事而來,每一顆星球都有自己的故事與愛恨情仇。
以第一集為例,它解釋了所有宇宙故事中最基本的問題,「宇宙這麼大,為什麼目前太陽系只有地球有生命?」
根據現代科學的發現,46億年前太陽系的誕生之初,它的周圍只有無盡的塵埃和氣體,經過上千萬年的時間,這些塵埃才開始慢慢聚集成最早的巖石。
經過上千萬年的時間,這些塵埃才開始慢慢聚集成最早的巖石。然後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和推移,創造出行星的胚胎。
紀錄片中是這麼描述這個過程的:
在這片空間區域內,數十顆行星胚胎,你推我搡,爭奪最佳位置。
這種描述是不是特別像人類的適者生存?
而為什麼是地球擁有生命,片中是用排除法來一一解釋的。
第一個水星,它被稱為最慘行星。
因為離太陽太近,水星表面的生存環境最為嚴酷惡劣。正午時,它的地表溫度可以高達430℃。但到了夜晚時,溫度又驟降至零下170℃。科學家們通過探測器的數據,繪製出水星的引力場,並藉此得到水星的橫截面,發現水星的內核就佔據了從其核心到地表大約85%的範圍。這意味著水星幾乎完全就是一顆裸露著核心的行星。
科學家們推測,其實水星最初誕生於離太陽更遠的地方,但是由於引力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導致它的位置發生了偏移。而之後再與其他行星胚胎爭奪位置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場碰撞。這就導致水星的地殼和地幔,被剝離散落進太空,而水星也從原本火星軌道附近的位置,被撞向更靠近太陽的位置。
類似這樣生動的描述,就是《行星》主要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到,相比於單純介紹複雜難懂的科學知識,《行星》採用的是擬人化、又充滿日常生活邏輯的表述。
在兼具科普性的同時,充滿了戲劇衝突,而全新的視覺化手段,也讓那些存在於科學原理中的對撞、消亡、運動和變化,都成了具體可見的實物景象。
而隨著對於宇宙的了解更多,我們也更能明白頭頂這片星空的意義。
因為這顆我們居住的星球,雖然現在可以容納生命的存在,但這種宜居性並非永恆。
「人們很容易把宜居性當成各行星的永恆特徵,或者是說決定性特徵。地球是一顆生機勃勃的行星,因為它位於適居帶中,距離太陽不十分遙遠,也不十分接近。但真實情況卻要複雜得多,太陽系充滿了活力,行星的軌道可以改變,恆星的亮度也可以改變,昔日的宜居天堂也能變成今天的末日煉獄。」——《行星》
布萊恩·考克斯在幕後訪談中也曾如此動情的說到,
「地球,這是我的最愛。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當然也是太陽系中唯一孕育了文明社會的行星。文明是茫茫宇宙中最具價值,或許也是最罕見的自然結構。正是我們人類的存在讓地球變得獨一無二。」
但這種獨一無二並非永恆。
布萊恩在片中說道,整個太陽系的故事,就是系內幾大類地行星動蕩不安的變化史。
而太陽的老化也是永恆的命題,當太陽核心的氫燃料耗盡的時候,它的外部邊界將會膨脹。
第一個被吞沒的是水星,金星也會從此終結。
地球或許能夠逃過被吞沒的命運,但被冰封卻是無法逃避的歸宿。
《行星》給出了一個可行的答案。
在土星的周圍,有一顆與行星相當大小的衛星土衛六,又稱為泰坦星。它被濃密的大氣層包裹著,而且經過探測,還發現具有複雜的化學構成,是能夠構成生命的有機化學成分。
科學家推測,如果到了55億年之後,太陽開始膨脹。也許土衛六隨著溫度升高,冰山開始融化,群山開始化身海洋。那時候,它將變成第二個地球,孕育出新的文明。
這或許是人類命運的所歸之處,現在看來也許還為時過早。但正如《行星》中的思考,「生命之花開遍世界的角落」,如果今天的我們仍然堅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那麼未來的人類也許就無處可依,成為了被放逐的地球流浪人。那樣的結局,應該不是我們所希冀的吧。
來源:藝綻 李夏至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