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考試試卷已發布於微博:橙子輔導
可聯繫獲取
以下僅為複習資料
(三)試題選擇學術論文的情境材料,突顯對地理事象的考查
高考真題的選材多來自於《地理科學進展》,《大氣科學》等網站的研究生、博士論文,例如36題來自《橫坡壟與順坡壟的水土流失對比研究》,選擇題9—11來自《長白山北坡嶽樺林線變動的水熱條件分析》,44題來自《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對高山蒿草草甸土壤主要養分含量的影響》,出題的方向轉變為「特定情景下的小切口」,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生活地理知識和閱歷,完整的邏輯推理能力。
(四)對關鍵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突出高考的選才功能
2020年高考地理試題體現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通過提供豐富的探究活動案例,引導學生開闊地理視野、豐富地理視角,使高考地理試題成為助力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活化地理內容學習。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類生產活動、社會現象,都蘊含著地理的原理。將身邊的地理引入試題,是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對地理學應用價值的認知。全國I卷第4~6題,通過對當地冬夏季盛行風的判斷、不同建築布局對風的阻擋和疏導效應的認知,展示如何通過居住區內建築布局達到對氣候環境的趨利避害。 全國I卷第36題,選擇西歐順坡壟設計為情境,試題將農業生產中的勞動智慧與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相結合,在學生心中播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種子。考察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結果。反映農業生產特徵是一定地域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協調的結果,引導學生建立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的觀念。
強化地理過程理解。從認識區域特徵到反演區域特徵的形成過程,構成傳統地理與現代地理的分界。地理過程強調地理事物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如全國Ⅰ卷第37題,以玄武巖地貌為載體,提供區域地貌結構,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地貌成因等相關知識,據此反演地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地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目前的區域地貌特徵只是地貌過程瞬間表現的理念;
深化地理聯繫認識。全國I卷第36題,試題選擇西歐順坡壟設計為情境,著重考察特殊的農業生產形勢與當地自然地理特徵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因地制宜的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全國I卷第44題,以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和高山草甸之間的關係為載體,圍繞地理環境的特點與性質、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生態平衡機理。深化對地理聯繫的認知。
2020年高考地理全國卷試題充分反映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體現價值引領和素養導向,較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功能。通過搭建豐富多樣的學習探究情境和生活實踐情境,精心創設新穎問題,著重考查學生的地理信息整理與加工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弘揚生態文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崇尚勞動精神等優秀品質,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促進中學地理教育教學改革。
二、高三複習備考建議:
鑑往知來,依據2020年的高考試題特點和啟示,為2021年的高三複習備考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素養立意,立足主幹知識,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素養一定是建立在人地關係之上,高考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新高三一輪複習要做到重書本、抓主幹;重原理、抓過程。所謂的主幹知識是指能反映地理學科主要面貌或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具有相對集中和系統性強的特點,而這些主幹知識的複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密聯繫教材、鞏固主幹知識的同時,使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規律(地球運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地殼物質運動規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工業區位理論、城市區位理論、交通區位理論)。對於這些主幹知識,學生們要準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係和縱向聯繫,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對於這些主幹知識,學生們要準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係和縱向聯繫,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了多方面能力的調用,地理經常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地理學習所要調動的不僅有文科的創造性思維和理解閱讀能力,還要有理科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像力,因此,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高考地理命題較為重視對於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考查,往往一道題中會聯繫多個知識點進行綜合考量,所以在高三地理的複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框架的構建:
1、分散知識點的構建,對學科中零星、散亂的知識時,認真分析和梳理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繫,按某一邏輯關係組合成知識結構。2、綜合性知識的構建,將各種不同要素知識從發展、辯證的角度,通過比較、歸納、演繹等綜合思維方式有機組合而形成的複雜系統。3、原理性知識的構建,複習課中原理性知識屬於定性分析揭示事物本質的理性知識,這類知識的構建首先對事象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定性的認識;其次依據其產生、出現、發展、變化組建知識體系。4、規律性的知識構建,在全面分析教材時遇到規律性和聯繫性的知識時,找準知識的規律和聯繫的線索,依據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組建知識體系。通過知識結構體系構建,讓學生形成內化於心的知識點之間的思維導圖,發現並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舉一反三,進行發散性思考,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二)重視學情考情分析,實施精準教學,打造智慧課堂
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以「學習為中心,思想為先導,身心為基礎」的過程。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從每一個考點上和每一道錯題上切入,充分了解學生學情考情,找出學生學習和考試中暴露出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差異。綜合學生平時地理答卷情況,不難發現學生的洞察信息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身臨其境能力,闡述信息的能力顯得不足。針對學情和考情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任課教師需要提前收集整理一周複習內容中的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盲點,在教研活動中集體研討,查漏補缺,討論出適切性較強的課堂解決策略,有的放矢、有條不紊的展開一輪智慧複習。比如:如何協調學生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
1、 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特別注意在新課程背景下「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答題時的規範性、準確性,做到既簡練又全面。引導學生仔細讀題,學會把握題幹中的關鍵詞與提示語,迅速有效地從文中篩選相關信息,不能在答題上總給人「隔靴搔癢」、「力不從心」之感。
2、引導學生學會建立試題與教材的聯繫。在讀書時,思考所讀內容可能如何出題(即從書中讀出試題來,將教材試題化);在做題時要知道該題是考查教材中什麼地方的什麼知識(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將試題教材化),通過多次的知識遷移的邏輯訓練,提高學生靈活調用知識能力。
3、 研究錯題,力求突破「思維陷阱。回顧複習備考訓練中得分較低的題目,這是學生知識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不僅反思錯誤原因,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更要嘗試題意轉化,變式處理,訓練信息提取和認定。
督促學生完善自己的「錯題本」,不僅把錯誤的地方分類記載下來,經常對薄弱環節進行訓練。還要讓學生堅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每天進步一點點。
高考試題考查學生對地理空間格局的觀察、概括、歸納以及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特徵的分析與綜合,要求學生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位置關係、空間形態、空間排列方式和空間制約關係、依存關係等的觀察、有條理的推理、概括與歸納。
所以在複習備考時要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本質,建議按照考綱中所列的考點把必修一、二、三的知識整合成若干地理專題,把一輪夯實基礎和二輪專題複習有機整合,合二為一,既綜合了地理知識,又提高了複習的時效性。專題複習要採用智慧學習,思維複習的方式,強調用教材去學而非簡單的學習教材,即歸納教材的地理本質,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區域地理複習時建議以區域地理為載體,採用「5w」原則,即: Where位置在哪兒分布,有何差異?What自然和人文環境有什麼特徵,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什麼問題?Why為什麼有這樣的特徵和問題,When地理事像演化過程和趨勢是什麼?How怎樣演化如何優化?把必修一、二、三所歸納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本質,聯繫區域實際,一一落實,打造高效地理複習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