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洛陽最值得一遊的景點。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於洛陽時期,在經過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總共達400餘年之久。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想像當年的古人們是如何憑藉著一顆虔誠的心,在石壁上面用簡陋的工具雕刻出的那多達96000尊的佛像。只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體會那些古人們的虔誠和智慧。欣賞他們在藝術上的創作。龍門石窟的藝術表現在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它是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地區先進而深厚的漢文化相融合、碰撞開鑿而成。
和雲岡還有莫高窟等比起來,龍門最大的特色應該算是唐代皇家石窟-奉先寺了吧。尤其武則天時期所造的盧舍那大佛造像,原型似乎來自於武則天大帝。佛像的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閒自在。站在佛像下,不自覺沉靜溫和下來。他們在千年間靜立,或微笑或沉思,王朝興衰更替,他們仿佛中華文化的一個精魂,就在這裡靜靜守候,等待我們來探尋歷史的故事。
而在石窟的西山北端的潛溪寺是西山最大的石窟,裡面供奉著阿彌陀佛。這個窟高和寬各九米,深七米左右,大概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初,裡面除了主佛阿彌陀佛之外,旁邊還佛祖大弟子迦葉和二弟子阿難。兩個弟子旁邊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側的大勢至菩薩,因為儀態文靜,體態雍容,於是在故宮有著一比一的複製品收藏。
不過讓人感覺到痛心的是很多佛像都遭到了斬首,斷手,斷腳等等破壞。還有大量的碑文,佛像的頭以及別的什麼部件被盜賣到國外,除此之外還有動亂時期對佛像們造成的破壞,這些都讓人覺得惋惜。不過從哪些殘存下來的佛像之中,還是可以領略出當年這裡尙是完整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盛景。讓人不得不讚嘆古代人民的智慧,也不得不恨那些偷賣國家文物的不法分子,如果這裡的佛像全部都是完整的話,那將是一副多麼壯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