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旅行]我很幸運能參觀到浙江和龍遊縣西邊的龍遊石窟。這是中國古代水平最高的地下人工建築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龍遊石窟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具體體現。
龍遊石窟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玲瓏剔透。又稱「第九個奇蹟世界」。
龍遊石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甚至更久,他的建造仍然不得而知,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造建築。
進入石窟,宛若回到遠古。他的「開採年代」、「開採人」、「用途」都是千古的未解之謎。
龍遊石窟分布在方圓0.38平方公裡的土堆上,每一個洞的面積在1000-3000平方米之間。每個洞穴從矩形開口垂直延伸到大約30米的高度。
頂部呈漏鬥狀,洞內有3-4個巨大的「魚尾形」石柱。更令人驚奇的是牆壁、屋頂和石柱均勻地留下了鑿痕,似乎有裝飾的意圖。
石柱的頂部、牆壁和表面都用細斜紋鑿成,像老虎斑點;從洞口到洞底有一個寬的石階,石階呈波流形;每個洞穴底部都有一到兩個挖掘的石水池和人工斜坡。
在地下石窟裡,抬頭仰望這些大魚尾形石柱,看著鑿痕整齊、方向一致、質地均勻的洞壁、洞頂,望著大地紅色的巨大空間……一切似乎都是簡單、遙遠和永恆的,年和月似乎在這裡凝固了。不管誰來這裡,他們都會問自己:創造是怎麼出來的?
有人斷言龍遊石窟是繼萬裡長城、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的第九大奇觀。通過初步調查,筆者認為龍遊石窟無論從起源、規模、工藝還是價值上都優於萬裡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1、從已開發的7個石窟來看,石窟工程氣勢恢宏,模式基本統一。形狀、圖案和風格。統籌全局,合理布局。最小的一號洞約300平方米,二號洞約900平方米,三號洞約1200平方米,四號洞約2000平方米,五號洞僅700平方米。
2、龍遊石窟氣勢恢宏,設計精巧科學,建築標準先進,他們真的很迷人。每一個石窟都是一個宏偉的大廳,呈倒桶形,出口小,底部大,一邊陡峭,另一邊傾斜約45度,四壁筆直,稜角分明。石窟的鑿痕與洞壁排列整齊有序,鑿線整齊一致,平行線是平行的,弧線是弧線,寬度是一英尺左右,好像是一個人做的或一般的加工,沿著石窟的牆壁,有上下曲折的臺階,鋸齒之間的距離可達3米,到孔的臺階必須是4米。
3、
經過對石窟的仔細鑑定和對各種材料的綜合分析,有人認為之前對現有的材料下定論還為時過早,準確的答案還需要對石窟進行徹底的發掘和全面的調查。有幾件事是肯定的。
1、龍遊石窟不是天然的溶洞。浙中地區是一個丘陵地區,據考證,在距今約3-2.5億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曾是一片遼闊的海洋。隨著滄海桑田的變化,浙中地區地殼經歷了強烈的造山運動,地殼隆起、隆起,形成褶皺和斷層。這個地區以溶洞為特徵。如金華的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蘭溪地下溶洞等。顯而易見,龍遊石窟與上述石窟有著根本的區別。
2、龍遊石窟不是現代科技的產物。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活動提供了越來越先進的地下採礦機械。使地下施工更加安全有效。例如,地下煤礦的開採,地下交通的挖掘等。然而從安全、經濟和美觀的角度來看,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線開挖,成形後,在美化之前絕對加強。這不是關於修改挖掘的原型。另外,如果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那麼他應該是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的一個項目。如此龐大的工程。他形成於18世紀以後,必然會在史料中留下詳細記載。顯然,龍遊石窟的形成與現代人的思想和時代格格不入。
3、龍遊石窟不是古人創造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巨大的項目生產力和低生產率。不可能是個人和普通人的創造。除非君主成為領導者,否則他可以組織如此大規模的挖掘力量。例如,建造萬裡長城是為了抵抗外來入侵。沒有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挖掘地下洞穴。因此龍遊石窟不會是落後、不富裕的古人休閒休閒的產物。
龍遊石窟給人們留下了古樸輝煌的同時,也多了一些深不可測的奧秘,他可以與埃及金字塔對應,也可以與UFO進行比較,解開我們身邊的世界之謎,值得廣大有識之士考證和探索。總之,僅僅依靠常規知識是很難解決這些難題的。因此有了諸家之理論,可以歸納為採石理論、陵墓理論、倉庫理論和藏族士兵理論,這四種理論是最常見和最典型的。
總而言之,龍遊大型地下石窟群使得每一個去調查的人都必須敬畏成為文明的創造。他的輝煌和美麗使陶醉和著迷:他的神秘和深刻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他的簡單和遙遠使人們讚美巨石文化永恆。
景區外有洞和魚。
還有時間參觀附近的竹林寺廟。
龍遊縣屬於浙江省衢州市,這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我以前的一個同事是龍遊人,他告訴我,當地有很多特色菜,比如龍遊糕、龍遊蠶絲糕(紅豆)、支塘白蓮、溪口竹筍、茶葉、竹筍、茶油、青糕、獼猴桃、龍遊豆豉等,我覺得很對,我還買了一些土特產回來。
這一天,除了看龍遊石窟,還可以吃農家樂和美美來享受浙西風味小吃,既累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