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12:37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慧
這些天,因為1992年橫空出世的龍遊石窟,浙西千年古縣龍遊再次掀起了漣漪——10月24日至26日,近百位國內外院士、專家和學者,匯聚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國際巖石力學學會古遺址保護專業委員會、龍遊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古地下工程科學問題及長期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龍遊石窟古地下工程所蘊藏的工程科學、工程價值,以及所面臨的保護,分享成果、交流學術、探討對策。
攝影師聚焦美麗瞬間
還有一個石窟群
尚待揭秘
這是一個只聽當地村民說過,而從沒有遊人到過的地方。
位於龍遊鳳凰山麓的上畈村,有一個尚未開發的龍遊石窟群,猶如一處處幽靜的小水潭,碧潭如玉,由於年代久遠,暗紅光滑的巖壁上長滿了綠色植被,雖然已經是深秋季節,黃黃的小花在和煦的陽光下笑得格外燦爛,它有一個醒目的名字:「三隻眼」。
命名的原因是,地質工作者在此地,發現了3個似門狀的鬥拱巨巖,呈現3個方向的洞口,像3隻眼睛一般,層次錯落地蓄水成了無底潭,據初步勘察,地下有一萬多平方米的水域面積,深不可測,作為龍遊石窟代表性的原始洞窟,期待著世界的揭秘。
跟隨專家學者走進龍遊石窟,宛如時光倒流遠古,從已經開發的5個洞窟來看,洞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無論從洞內仰視,還是從高處俯瞰,都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震懾力——美觀而壯觀的魚尾形巖柱,工藝精美的齊整鑿痕,洞壁上馬、鳥、魚、蝦圖和八仙法器圖等精美的「浮雕」,都在向遊客展示著古人的某種神秘圖騰,待今人去揭曉。
巧的是,方圓不到3公裡的鳳凰山,星羅棋布幾十個這樣的洞窟。
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著實讓今人匪夷所思,之前的考古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推想和論證:採石場、墓穴群、練兵場、儲冰庫等等,眾說紛紜。種種謎團,成功吸引了遊客,使得遊客「入洞皆為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龍遊石窟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與以往所不同的是,連日來中外工程地質、巖石力學等自然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們,通過實地考察提出:龍遊石窟獨特的古工程科學技術在於,從科學價值角度看,在三隻眼古洞室群和牛場古洞室群中,不僅發現了鳳凰山1~5號洞所具有的古工程科學技術亮點如斜頂、魚尾形柱、斜牆和導水槽等結構,斜線組與水平線組合的圖案,而且還具有鳳凰山1~5號洞所不具有的若干古工程科學技術,例如:在三隻眼石窟群中發現了古人為鄰洞隔牆射門的雙連洞結構,3種縱向曲牆結構;在2號洞找到了一個超薄的巖柱。這是十分罕見的。
同時,在牛場古洞室群1號洞兩邊牆的斷層頂板間「留塞」的處理方式,這一獨特的處理方式充分反映古人的智慧。有的巖柱上發現的「同天一堂」4個大字是除翠光巖景區外,在龍遊石窟首次發現的文字。雖然刻於1號洞原有斜線組與水平線組合的圖案之後,但仍然很有價值。2號洞東邊牆發現了位於牆頂間的「三角形斜撐」,對於整個龍遊石窟來說,這一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所蘊藏的科學意義值得研究。
專家學者們在現場看到,雖然三隻眼各洞室在不同程度倒塌後,遺存下來的殘缺之美也是難得的科普旅遊資源。因古洞倒塌而成「橋」——三隻眼古洞室群所包括的10個洞室中3~6號洞遭到了較嚴重的破壞。3號洞和5號洞因破壞倒塌而形成了一座「雙墩橋」。其中一墩為3-1號巖柱,另一墩為3號洞與5號洞隔牆的北端,具有一種殘缺之美;另外,5號洞與6號洞之間的隔牆及上覆巖層,組成了第二座「橋」。洞成「橋」的殘缺之美很可能引人注目。
國際著名巖石力學專家、葡萄牙波爾圖大學教授Luis Sousa(右)與佛羅倫斯大學教授Massimo Coli(左二)夫人(左一)等在現場考察交流
水是石窟柔性的
保護源泉
在龍遊石窟,不僅第一次看見三隻眼,還遇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那是1998年的秋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志法在北京的家裡看了央視一套播放的龍遊石窟專題片後,被龍遊石窟的神韻所吸引,他連夜乘坐20多個小時的火車來到龍遊石窟考察,被其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所傾倒,從此與龍遊石窟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龍遊石窟創始性研究「第一人」。國內外只要有關於龍遊石窟學術討論會、龍遊石窟專題片的攝製採訪、專家學者的來訪考察與研究,都能見到他力薦龍遊石窟的身影。
退休後的楊志法,婉拒了多家單位的高薪聘請,應聘龍遊石窟研究所顧問,毅然離開北京,和夫人雙雙定居龍遊,為龍遊石窟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把脈坐診、細心呵護,無怨無悔為研究龍遊石窟這部「無字天書」承擔了多項保護研究課題,發表《龍遊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號洞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條件研究》等多篇論文,出版《龍遊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科學技術問題研究》專著。
在這次國際研討會上,楊志法匯報了該團隊對浙江省12點古工程的研究亮點,首次披露了龍遊石窟地層為厚度達1793m白堊系上統衢縣組的紅層,也公開宣布了龍遊石窟的勘探成果。揭秘其古人為了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克服龍遊石窟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石質差、洞室面積大、淺埋、鄰洞的洞間間距小等4大難題,採用了哪些行之有效而富有樸素的科學思想和智慧的結構。
楊志法的回答是:曾採用類似於現代坑槽探的「工程地質勘探方法」;建立了由導水槽、排水溝、集水井所構成的3層排水系統;「設計者」採用了「斜頂加魚尾柱」、「斜牆加牛腿」、「斜牆加塔基」等結構。計算表明,它有利於在堅硬程度中等偏下的圍巖中修建淺埋的大跨度地下洞室,有利於巖柱及其所支撐斜頂穩定,有利於減小頂板下沉。採用了斜託或稱為柱帽的斜頂設計,有助於頂板應力條件改善,使洞室頂板更趨於穩定。
由是,楊志法研究團隊還得出如下結論:龍遊石窟群由5座古洞室群所組成,共含45個古洞室,分別是鳳凰山古洞室群(含26個古洞室)、翠光巖古洞室群(含4個古洞室)、上畈村古洞室群(含10個古洞室)、牛場古洞室群(含2個古洞室)、瀔波巖古洞室群(含3個古洞室),並對各個洞室群的年代給出了具體的考證。
市民在石窟內健身
此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在他的《古代遺址今世啟迪》報告中,揭開了蘊藏於龍遊石窟魚尾形巖柱中的科學理念,回答了龍遊石窟巖柱的橫截面都呈熨鬥底形、和巖柱與石窟所支頂的斜頂之間存在著一個弧形柱帽等科學問題外,得出的結論是:龍遊石窟巖柱頂端的斜託(即弧形柱帽)不僅具有美感,而且有助於被支頂的斜頂的應力條件改善,因而也有助於洞室的長期穩定,為龍遊石窟解開了其中一個謎團。
在現場,香港大學教授嶽中琦提出並解答了若干個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其中有:為什麼至今完全完整的洞室上千年來能夠一直穩定和完整呢?因為水。水的比重是巖石的50%,剛度為零。因此,充滿洞室的穩態水在開挖空間中的完全佔有,極大地降低了圍巖的應力水平和變形,減低了圍巖的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的範圍和程度,成為一種完全柔性的保護材料。
「龍遊石窟是我的第二戀人。」原國際巖石力學古遺址保護專業委員會主席、日本專家谷本親伯,這位來自日本大阪大學工學研究科教授,於2001年4月第一次來龍遊考察之後,多次帶領研究團隊在龍遊石窟現場進行實驗研究。他說,這一大規模的地下古石窟群價值無與倫比,我們希望能儘快將它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雖然實現這一目標很不容易,但我們應該全力以赴。
14461798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