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處在一個無法隨心所欲聽到搖滾、爵士這些流行歌曲的年代,你會怎麼辦?你願意冒著被監禁、甚至生命的危險去走私音樂嗎?
▲ 「禁曲:蘇聯X光片上的聲音,1940-60」,圖片來源:Pinterest
從1月11日到5月12日,在俄羅斯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禁曲:蘇聯X光片上的聲音,1940-60」,讓人們得以窺探這樣一段隱藏在歷史中的秘密文化行動。
上世紀50年代,正值冷戰初期,蘇聯為了抵制美國文化的入侵,將西方流行的音樂、潮流服飾、繪畫、電影和出版物都視為禁忌,加以嚴格限制。當時的電臺裡只播放傳統民謠,爵士和搖滾這些流行音樂元素完全被列為非法。
▲ 一張骨碟,圖片來源:Wire
但有這麼一批人,他們被統稱為Stilyagi,偏偏想方設法地要獲取這些被視為文化毒品的流行音樂,用一些特殊的辦法走私盜版音樂。他們在史達林的統治和當局對西方音樂的壓制之下,找到了獲取傳播爵士和搖滾樂的渠道,就是「骨碟」。這些利用廢舊X光片翻錄的黑膠唱片,作為一個特殊文化符號盛行於整個蘇聯地下,在它短暫的歷史中記錄下一代年輕人的抗爭。
▲ 史蒂芬·科茨(Stephen Coates),圖片來源:NPR
史蒂芬·科茨是一位英國音樂家兼編輯,某次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旅行時,他在舊貨市場上偶然發現了一種圓盤狀的奇怪物品。「我把它帶回倫敦,並為之著迷,這些刻錄在X光片上的音樂將我帶上了一段奇妙旅程。」
▲ 科茨在紀錄片《X 光唱片》中演示了當年是如何進行這種黑色交易的,圖片來源:Youtube
從那時起,科茨開始了對「骨碟」的研究,試圖揭露這些非法獲取的X光片背後的秘密歷史。圍繞這些被販賣的唱片,其背後是冷戰初期俄羅斯走私者的種種離奇故事,他們隱藏在莫斯科地鐵陰暗的角落,以「骨頭」或「肋骨」作為暗號,非法交易流行音樂,在蘇聯共產主義鐵腕統治下,為熱愛音樂的民眾傳遞禁錮生活中的希望。「骨碟」展示出一種普通大眾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獨創性、想像力和堅韌性,延續並傳承著文化的價值,追求獨立和自由的精神。
▲ 唱片機,1950,圖片來源:timeout
科茨此後出版了專著《X光唱片:蘇聯骨碟音樂軼事》。他在書中寫道:「與其他地下文化一樣,有關『骨碟』的歷史細節難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股風潮曾遍布整個蘇聯,從上世紀50年代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開始,逐漸傳播到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
▲ X光唱片非常脆弱,一旦被磨損,就會被扔掉,圖片來源:Youtube
當時的蘇聯沒有卡帶,黑膠又很貴,人們便利用特殊的裝置將唱片刻錄在X光片上,再用剪刀將光片裁剪成直徑23-25釐米的圓形。而據說中間的孔則是用點燃的香菸戳出來的。X光片非常脆弱,被抓到生產販賣這種唱片的蘇聯人,會被處以罰款和監禁。縱使如此,他們依然在暗中繼續著這一事業。
▲ 走私商人尼克·馬科維奇(Nick Markovitch),1958年,圖片來源:Wire
「我們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這種技術,」科茨說,「也許是同時誕生於不同地方的。因為他們當時很容易就能從醫院獲得使用過的X光片。政府曾下令所有的醫院都必須在一年後放棄使用X光片,因為它們易燃,是火災隱患。所以那些走私販,會在工作結束後的夜晚出現在醫院後面的巷道,從負責處理這些光片的工作人員手中,花上幾個盧布或者一瓶伏特加,將它們作為空白唱片買入。」
▲ 兩張人體不同部位的X光片製作的骨碟,圖片來源:timeout
這些唱片有78轉的凹槽,純手工切割,只能單面播放,質量很低。每張唱片大概僅可以錄製三到五分鐘的音樂,這通常是一首歌的長度。
科茨表示:「你能最常看到的X光唱片上的圖像是胸腔和胸骨。」這是因為在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蘇聯每個人都需要做X光檢查他們是否患有肺結核。所以,通過這些骨碟唱片,也能推測當時人們的健康狀況。即使音質不佳,保質期短,大部分唱片在經過幾臺留聲機播放後也無法使用,這種唱片仍然廣受歡迎,因為它們錄製的都是當時被禁止西方爵士音樂和後來的搖滾樂,包括被譽為搖滾之父的比爾·哈利最為世人熟知的《晝夜搖滾》。
▲ 比爾·哈利的《晝夜搖滾》當時在蘇聯十分風靡,圖片來源:衛報
蘇聯的年輕人希望能夠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隨著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這些唱片,從而催生了一個黑色市場。
Ruslan Bogoslowski 和 Boris Taigin 是當時最著名的兩個X 光唱片盜錄人,他們自稱「 The Golden Dog Gang 」組合,因為工藝精良廣受歡迎,引起了當局的注意。1950年,因發行禁曲,他們被蘇聯政府捕獲並被判在西伯利亞做五年苦工。1953年,史達林暴斃,成千上萬名囚犯獲得釋放,其中不乏像 The Golden Dog Gang 一樣的唱片走私商人。他們都是當年蘇聯地下文化的先行者,但此時X光唱片因為質量太差逐漸為磁帶所取代,他們在出獄不久後便失去了這門生意。
▲ 一名觀眾在2017年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同名展覽上對著一張骨碟拍照,圖片來源:cableone
科茨認為,很多人都非常享受我們現在這個能夠即刻自由聆聽音樂的時代。「X光唱片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誕生的重要音樂媒介,一些人甚至做好了為此入獄的準備。我們現在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可以無限地接觸音樂,這很神奇,我很喜歡,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歷史上,音樂一直都在政治抵抗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20世紀之交,它尤其盛行,吉米·亨德裡克斯的歌曲《機槍》,表達了對越爭的抗議。1963年,一枚炸彈落在伯明罕一間教堂裡,四個黑人孩子成了犧牲品。尼娜·西蒙為此寫下的《密西西比的詛咒》對逐漸迫切的政治和社會對話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西方世界中爵士、搖滾成為年輕人表達自由主義精神的象徵,貓王、甲殼蟲樂隊都成為年輕人熱烈追捧的對象時,蘇聯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卻被剝奪了自由,被迫「跟隨意識形態的命令,遠離中產階級價值觀和對西方主義低三下四的態度」,那些膽敢自創自錄西方「文化毒品」音樂的人,則會遭到迫害。
從某種意義上說,「禁曲:蘇聯X光片上的聲音,1940-60」反映的是這段唱片歷史和它背後那段抵抗運動中的一個篇章。展覽通過展出原始的X光唱片,並且結合當時蘇聯政府播放的音樂節目的片段,以及報紙、採訪等檔案資料,讓觀眾走進這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禁忌音樂世界,並通過一段記錄片,深入探討音樂作為全球自由鬥爭形式的歷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