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蘇聯發現一地表裂縫,六十年來開啟瘋狂成長史

2020-10-20 科學鴿

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維科揚斯克,有一個蝌蚪形狀的巨坑名叫巴塔蓋卡坑,被當地人稱為「地獄之門」。

一般人們覺得地質變化往往是以千年為單位,然而這個深坑卻在一代人的注視下迅速生長,從一條裂谷長到今天長達一公裡的深坑。

這個大坑今天在繼續擴大,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迅速擴大對人類有威脅嗎?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蘇聯伐木工在勒拿河流域附近的一片遼闊永久凍土上發現突然間出現的深坑,人們記得從前那兒只是個地表小裂縫而已。

然而每年它的坑底不斷下沉,不斷向周邊擴大,讓當地人十分驚恐。

當站在巴塔蓋卡坑旁邊時,你會聽到奇怪的聲音。坑裡沒有一棵樹,有時像汽車一樣大的凍土塊破裂墜落至坑底。

因為坑的直徑很大,當站在邊緣時,你會感覺這是世界的邊緣。腳下便是近百米深的懸崖,坑壁非常陡峭,讓人感覺隨時可能塌陷。

當地人之所以將它稱為「地獄之門」,是覺得它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調查後令地質學界很沮喪,它沒有什麼神奇的,就是一個因為人類而出現的深坑,尺寸很大像火山口一樣。不過從這跳下去的話,確實是通向地獄。。。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勒拿河流域有專門採錫的採礦業。後來在五六十年代,這一地區開始大量伐木,從而導致水土流失。起初它只是一個小峽谷,但是六十年以來,情況不斷惡化。

俄羅斯科學院土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阿列克謝·盧帕切夫認為:在永久凍土上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很快帶來災難性後果,當地水文條件會發生變化,河流的徑流被改變,沒有大量樹木保護土層,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永久凍土開始進一步下沉。

永久凍土共有兩種,一種被上一次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冰川的冰所覆蓋,目前被埋於地下。另一種則是以巴塔蓋卡周圍的永久凍土為代表,這裡的冰都是在地表層形成的。

地面迅速下沉,漏鬥狀的大坑很快形成。

在冬季當地的溫度會降至-50ºC以下,但是在夏天,沒有樹木保護,太陽直射導致永久凍土升溫,從而導致永久凍土本身逐步融化。

後來冰層直接暴露在更加溫暖的環境之中,融化速度就會加快。在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環境溫度本就不斷升高。

巴塔蓋卡巨坑撕開了一片埋在地下的冰封凍土,其中最早形成於幾千年前。如今這個深坑長約一公裡、寬約800米、深約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凍土坑。融水衝刷出一條河道,造成它的形狀酷似一個大蝌蚪。

雖然這個迅速成長的大坑引起了各國媒體的關注,然而當地人卻不怎麼慌。

一名巡視周邊地區的檢查員接受採訪時稱大坑平均每年增長10至15米。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無需擔心;這個大坑不會對地球構成任何威脅,唯一真正的危險是掉進去會摔斷你的腿。

這個坑雖然凸顯出當地水土流失,以及氣候變暖對永久凍土的直接影響,然而對研究地球過去的科學家來說,卻是個好地方。

2017年2月發表在《第四紀研究》的論文稱,通過對暴露出來的地表進行研究,可以揭示過去20萬年的氣候變化。

坑底冰融化和坑壁滑坡是普遍現象,因此特大斷層露出的古老冰層和土壤層,可以讓科學家研究地球過去的生物學和氣候特徵。現在坑底已經離地表近100米,遺蹟已經最早可以追溯到65萬年前。

大坑的底部融化下沉時,通常會出現猛獁象的殘骸。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本身出土的猛獁象佔到了全世界的60-80%,而且還經常有旅鼠、野牛和其他古代動物的屍骸。

大坑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來考察;最容易發現古生物屍骸的時間在夏季,凍土加速融化。但夏季也是最危險的,很容易出現塌陷和滑坡。

當地人經常冒著生命危險非法進入深坑,挖掘猛獁象牙和其它古生物屍骸賣給造訪者,每年都會有安全事故發生。

需要警惕的是永久凍土中包含很多有機物,包括很多被封鎖了數千年的碳。據估計,全世界永久凍土裡的碳儲量與大氣中的碳含量相當。隨著更多凍土融化,這些碳將暴露在微生物環境中。微生物消耗後,會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全球氣候變暖速度可能進一步加快。

目前地質學界也說不清這個大坑何時停止擴大,但它終有一個限制。比如遇見巖石地表或者氣候變暖結束,但這個時間估計還要個上百年,最後這將是一個長達數公裡的深坑或者內陸湖。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史佔春1960年攀登珠峰差點墜落 1975年完成測繪
    史佔春1960年攀登珠峰差點墜落 1975年完成測繪 2009年國慶節前,中央電視臺五套《體育人間》欄目曾經採訪了史佔春和張玉蘭,在史佔春家中,無論是裝修還是家具,都非常普通,而作為曾經的登山健將,晚年的史佔春卻行動不便,進出都要靠老伴。由於史佔春說話不太方便,整個採訪過程中都是張玉蘭代為回答。珠峰,對他來說,是一段段難忘的記憶。
  • 196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60年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其中也經歷了十多探索,在1960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些讓國民經濟難以穩定運行的大事,同時也非常的艱苦。那1960年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1960年代蘇聯罕見老照片,那時候的蘇聯是什麼樣,很多人不知道
    1953年,蘇聯的鐵腕領袖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大有和美國一較高下的勢頭。1958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又率先把太空人加加林送入了太空,在美蘇競賽中取得了先機。
  • 《攀登者》為什麼將生死置之度外,1960和1975年一定要登上珠峰?
    ——蘇聯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登山協會主席團,籤名蘇聯12名知名登山運動員,1957年11月發出邀請。影片一開始我們直擊了1960年方五洲(吳京飾)、曲松林(張譯飾)、傑布(拉旺羅布)等多名登山人員在登珠穆拉瑪峰途中遇到雪崩,整個登山隊傷亡慘重,最後只有他們三個登上了珠峰。他們三個在海拔8000對米的高度上,搭人梯,曲松林光腳第一個爬上最後那20米的壯舉。
  • 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人探險珠峰的壯烈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填補中國登山史的空白,決定派遣登山隊攀登珠峰。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時至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徵服的神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打破,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中國登山隊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命運和極限挑戰。
  • 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發20世紀最大海嘯,破壞力驚人
    圖為1960年5月27日,在美國夏威夷,街道上一片狼藉,這裡剛經歷了由智利大地震引發的海嘯。1960年5月28日,日本北部的青森縣八戶市,漁船被海嘯推到了一個村莊的中央。1960年5月29日,日本北部的青森縣八戶市,一名日本婦女帶著她的孩子在港口看到一艘被巨浪衝上岸的漁船。海嘯是由智利的大地震引發的,停靠在這個大漁港的100多艘船像火柴一樣被海浪拋來拋去。
  • NASA發布土衛二北極照片 地表裂縫搶眼
    NASA發布土衛二北極照片 地表裂縫搶眼"← →"翻頁 當地時間10月14日,NASA的卡西尼(Cassini)探測器拍攝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的北極圖片,土衛二北極巨大的地表裂縫非常搶眼
  • 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站在世界之巔(圖)
    1953年5月29日,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的隊伍。正是丹增·諾蓋的這一創舉,成了尼方在談判中的重要砝碼。  在這樣的情境下,中國人可謂「逼上珠峰」。  按照中蘇雙方約定,兩國於1958年選拔隊員訓練隊伍,1959年正式攀登。剛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的王富洲通過層層考核順利入選。
  • 洞察號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火星真的是活躍的?
    引言:在人類探索火星這四十多年來,從未在火星上發現火山噴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這似乎說明了火星的內核已經冷卻了。然而前段時間洞察號再有新發現,火星地表存在巨大裂縫,難道火星還是活躍的?從以往對火星的研究情況來看,這顆星球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判為「死寂星球」,意思是指這顆星球內部已經不存在活動了,因此火星地表也不會出現地震、火山等現象。但是隸屬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車「洞察號」前段時間給人類帶來了好消息,它所攜帶的地震儀檢測到火星地表存在著地震現象。
  • 1960---中國科學院
    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  1960年3月,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領導的研究組(其中包括中國科學家丁大釗、王祝翔,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用丙烷氣泡室發現了一種新基本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  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是根據1956年3月在莫斯科籤訂的《關於成立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協定》,於同年9月正式成立的。
  •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因為在航天領域,美國和前蘇聯依然是我們的前輩。美蘇太空競賽,蘇聯開啟了火星探索,但美國獲勝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四顆。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中國研製原子彈,核材料從哪來?探測儀要用一火車雞蛋才能換
    沒有鈾資源,就不能開啟我國發展核工業的物質大門。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國決定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核工業之前,其它國家卻斷言:中國是鈾資源貧乏國家,沒有用以發展核事業的原材料。1954年秋,一塊鈾礦石經廣西被帶到北京,為高層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打破了其他國家的斷言。這塊鈾礦石被譽為「開業之石」,至今仍然陳列在北京地質研究院內。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五)
    1968年5月,在COSPAR(空間研究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當NPO Lavochkin的工程師正在準備一對2V探測器時,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在金星表麵條件的問題上吵翻了美國科學團隊根據水手5號讀數的推斷和對金星半徑的最新雷達測量,因此主張更極端的地表條件。
  • 《人民畫報》1960年1-24期封面欣賞
    1960年第4期:春節中的北京廠甸。湖北省武漢國棉一廠工人,1973年4月任湖北省武漢國棉一廠黨委副書記,1993年3月湖北省武漢市政協常委、婦女青年委員會主任,政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共第11屆中央候補委員。
  • 《瘋狂的外星人》讓我們看到了沈騰的「瘋狂」上位史
    享受了《囧媽》帶給我們的溫情與思索之後,我們又享受到了又一道精神大餐——2019年的春節檔賀歲片《瘋狂的外星人》。這部由寧浩執導,黃渤、沈騰主演的賀歲大片,之前只有付費才能觀看,這次由頭條免費播出,對無奈宅家的全國觀眾來說,真是一項巨大的福利。說起瘋狂系列,寧浩導演算是開山鼻祖。2006年,寧浩執導的《瘋狂的石頭》讓他名聲大噪,也讓黃渤和徐崢一舉成名。
  • 「天問一號」發射在即,60年來人類探索火星從未停止
    現代快報訊(記者 許軍 / 文 朱立言 / 攝)7 月 23 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 " 預計 12 點 40 左右發射,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而人類對火星的探測之旅,開始於 1960 年,到今年正好 60 年。
  • 蘇聯公布「永不開啟」的絕密檔案!揭秘史達林隱瞞世人50年的秘密!
    蘇聯在還沒有解體之前,有一份名為「永不開啟」的絕密檔案,這份檔案是由史達林親自封存的,關於這份檔案到底記載了什麼,沒有人知道,直到1992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將這封存50年的秘密公布了出來。
  • 地球到火星的漫長旅途中,有一個怪獸,專門吞噬蘇聯探測器
    回顧人類火星探測史,失敗是常態。火星探測界有一個神話故事,在人類從地球到火星的漫長旅途中,隱藏著一個深海怪獸,專門喜歡吞噬蘇聯的探測器。從1960年蘇聯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始,到2011年,蘇聯(俄羅斯)一共發射了20次探測器,幾乎全部失敗,唯二的兩次部分成功,都在探測器著陸之後損壞,工作時間最久的火星3號探測器,只存在了20秒。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索開啟,來看看近些年人類在火星發現了什麼?
    兩千多年前戰國的屈原,對著未知的天地曾發出這樣的疑問,&34;,屈原詩作《天問》中一句句對真理的疑問不斷的啟迪著後人,兩千多年後,我們帶著對火星的好奇, 中華民族開啟了全新的宇宙大航海時代。幾百萬年來,人類的對它的好奇心從未停止。半個世紀以來,探測火星的先驅者們也一直無所畏懼的投向它的懷抱。在這裡列舉幾個關鍵的節點:1. 1960年蘇聯火星1A號發射,成為人類深空火星探測的開端。然而這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2. 1964年美國水手4號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過火星,並首次傳回了火星的照片。
  • 盤點從1960年到現在的60年中,中國遭受的災難有哪些?
    1960年山西大同老白洞特大礦難: 在1960年5月9日下午白洞礦井下發生爆炸事故。13時45分,老白洞礦15號井口噴出強烈的火焰和濃煙,其威力不亞於12級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