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2020-08-03 米君說史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

未經授權的複製粘貼和轉載,追究法律責任

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這是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時間。因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

> 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

> 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

火星表面物質組成

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

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

我國未來將進行深空探測,探測太陽系、火星、小行星等,探尋地外生命信息。我國計劃將在2020年實現火星的著陸巡視,在2030年實現火星的採樣返回。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天問一號就長這樣。

我國邁出了探索火星的偉大步伐,然而實際上我們依然是跟隨者。因為在航天領域,美國和前蘇聯依然是我們的前輩。

美蘇太空競賽,蘇聯開啟了火星探索,但美國獲勝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四顆。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人類自由文明開始,就對太空充滿了無窮的幻想,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終於準備走向太空。

冷戰是戰爭一觸即發的時代。但是競爭就能促使人類科技的進步。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世界領導權而展開了軍事和科技競賽。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緊接著就在四天以後,即1960年10月14日第二枚火星探測器升空。然而這兩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之後蘇聯的探測器再次失敗。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美國晚了4年,但是美國成功了。1964年,美國也先後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水手3號失敗。水手4號於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過火星,向地球發回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來自火星的21張照片。與此同時,美國人成功登陸了月球。(但現在很多人懷疑美國在造假)

1971年,美國再次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嘗試進入火星軌道,環繞火星飛行,以獲取火星的高清晰照片。水手9號發射升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與此同時蘇聯的火星探測又失敗了。探索火星成了美國的獨角戲。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2001年4月7日,美國發射&34;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目前&34;仍在火星軌道運行,測試火星的地質和氣候,試圖尋找火星上生命和水的跡象。2002年,&34;發現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層中可能有豐富的冰凍水。這消息震驚了世界。因為有水就有可能存在生命。2004年1月23日,歐洲航天局宣布,&34;探測器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世界各國的火星計劃,看著有點遙遠

200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宣布,爭取在2020年後以月球為基地把人送上火星。

2007年2月25日,歐洲航天局的&34;彗星探測器靠近火星飛行,順利完成利用火星引力調整飛行速度和軌道的任務。

2008年1月,俄羅斯空間研究所宣布,爭取在2025年前把一名俄羅斯太空人送上火星。

美國宇航局宣布計劃在2037年派太空人登上火星,而不是之前傳聞的2031年。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火星,未來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其總面積和地球陸地面積相當。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生命可能起源於火星,這顆紅色的星球或許是生命的誕生地。當時的火星具備啟動生命進程的條件,而地球還不具備。也就意味著,火星未來將會是人類的第二家園。

但是火星並不能夠馬上變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火星白天:-5℃, 夜晚:-87℃,還沒有氧氣,人類無法生存。

美國電影《火星救援》就展現了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他與其他五位太空人遭遇巨型風暴的故事。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但科學家制訂了「改造火星計劃」。人類將在未來登上火星,前一百年在火星上建設上百個核反應堆,這些核反應堆與化工廠連接,化工廠向大氣排放氟化碳,形成"理想大氣」。火星將形成與地球相似的大氣,之後火星在一場大暴雨後形成原始海洋,火星這個紅色星球將變成藍色星球。接著,人類在火星上播撒植物種子,五十年後,火星上有了原始植物,植物釋放氧氣,創造了生命的條件。原始生物誕生了,人類將地球上的生物帶到了這塊新大陸,生命在這裡繁衍,創造了自己的文明。在人類的改造下,火星將成為第二個地球,地球不再是孤獨的旅行者。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人類所做的工作只是將火星的氣候變暖,然後撒下孕育生命的種子。」

未來哪一個國家將首先實現人類登陸火星計劃呢?美國的航天科技實力實力世界最強,俄羅斯其次,再其次中國和歐洲航天局。但是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中國人捷足先登呢?期待人類登陸我們的第二家園:火星。

你了解火星嗎?留言告訴我。

相關焦點

  • 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任務大盤點
    這個夏天,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中國、美國、阿聯都將展開新的火星之旅。今天,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已經踏上奔火徵程。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梳理了人類的探火史,尤其是1996年以來,幾乎每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按技術水平和任務內容來劃分,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960-1970年為第一階段,彼時國際深空探測尚處研究初期,相關國家主要以火星飛越探測、傳送火星圖片與探測大氣參數為主,但探測任務成功率並不高,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務。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火星探測之旅,美國一超獨霸,蘇聯功虧一簣,中國蓄勢待發
    2020年7月被稱為火星探測月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本月下旬全球共有三枚火星探測器將要發射前往火星,包括了美國的「毅力」號,阿聯的「希望」號和中國的「天問一號」,其中美國的「毅力」號原本計劃在本月15號第一個發射,但由於運載火箭的問題導致一路推遲到本月底發射,阿聯的「希望」號則是由日本H-ⅡA型運載火箭承擔發射任務,暫定7月20日發射。
  • 冷戰制高點「火星探測」,蘇聯航天的滑鐵盧,如今美國一家獨大
    談到火星探測,不得不提前蘇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同時也是沒有取得一次成功的國家。火星探測,是蘇聯航天的滑鐵盧。冷戰中,航天競爭曾經是美蘇兩國的主要競技場。身大力不虧的蘇聯人,憑藉過硬的飛彈技術和一票優秀的科學家隊伍,一度用傲人的航天成績把美國人壓的抬不起頭來。
  • 火星探測,前蘇聯18次發射失敗16次,美國如何呢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的歷史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最初以前蘇聯、美國為主展開。特別是美蘇冷戰時期,前蘇聯開展了大量的火星探測器發射,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美國較為成功的火星探測史據可統計列入發射的次數,自1964年至今美國累計至少開展20次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被確定為「完全成功」的高達14次,僅3次完全失敗,3次部分成功。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今年,火星探測將再次迎來熱潮,這是自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和2013年11月18日美國發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以來,時隔7年,再一次迎來了火星探測的熱潮。從2013年末至今,便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了,但2020年卻不同,就在今年,我國將在7、8月份發射自主研製並本國內發射的「問天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也將在這一年重啟火星探測任務。
  • 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火星究竟有什麼「寶藏」,使它成為各國太空探測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去過火星的太空旅者們都發現了什麼?火星還有哪些可能的驚喜亟待人類發掘?漫漫探火路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
  • 人類探測火星的簡要歷史
    人類對火星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探測始於20世紀六十年代,很大的動力來自於六十年前的美蘇爭霸格局。 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技術不成熟的前提下依舊進行了大量空前規模的火星探測計劃!(早期有能力探測火星也就只有這兩個國家。) 首先,蘇聯於1960年10月10日向火星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專為火星而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然而卻連地球軌道都沒到達就失敗了!
  • 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關於火星更多的秘密,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呦!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到現在的六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無論是中國、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火星探測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蘇聯火星探測的開端正值美蘇全球爭霸時期,在太空探索領域充滿冷戰的迴響,探月、考察火星、載人航天成了美蘇航天競賽的裡程碑賽段。除了冷戰意義以外,蘇聯科學界還認為火星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具有稀薄大氣等特點使其未來有望成為人類宜居星球,因此需深入了解火星。此外,在掌握航天和空間探測技術前,人類只能通過望遠鏡觀測火星,如此遠觀得到的知識需通過近探檢驗真偽。
  • 火星探測知多少:為什麼中國看不起印度的火星探測器
    文丨南人北調火星,一個距離我們5500多萬公裡的紅色星球,那裡充滿未知和神秘,在人類沒有探測火星之前,許多科幻小說家覺得那裡應該有生物存在。蘇聯,探測火星的先驅,從1960年蘇聯率先啟動了火星探測計劃,遺憾的是從1960年到2011年,蘇聯(加俄羅斯)發射過20個火星探測器,全部失敗!其中2011年發射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在變軌緩解出現故障,宣告失敗,上面還搭載著我國的「螢火一號」小火星探測器,也葬身太空。
  • 神舟十一號本月發射 2020年底或啟動火星探測
    原標題:中國有望在2020年底啟動火星探測  我國的航天計劃還把目標瞄準了更遠的火星,對於日前剛剛披露的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雷凡培表示,整個探測任務將於十三五末正式啟動,技術跨度和難度將比目前我國的月球探測任務更大。
  • 1分鐘回顧人類火星探測史
    天問一號蘇聯率先吹響火星探測的號角冷戰時期,隨著蘇聯和美國的科技爭霸領域無限延伸,深空探索成為了兩國共同的目標指向,這就拉開了人類對火星探測的序幕。在火星探測領域,蘇聯首先吹響了號角。1960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不幸的是,它還未進入地球軌道就宣告任務失敗了。
  •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關於火星更多的秘密,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呦!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到現在的六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無論是中國、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火星探測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歷數全球各個國家探測火星歷史,火星,中國來了
    此外,1962年11月4日,蘇聯還發射過一顆探測器,此次火箭發動機沒有及時點火,導致未能進入飛向火星的軌道,兩個月後墜入大氣層燒毀。儘管火星探測遭遇接連的失敗,蘇聯人似乎並沒有氣餒,此時美國正為登月而展開「阿波羅計劃」,並且美國同時也進行著火星探測計劃,為了不至於落在美國後頭,蘇聯必須繼續探測火星。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以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主要途徑。前蘇聯、美國曾是開展火星探測的「主力國家」。進入本世紀我國的空間技術取得突破發展,我國的火星及行星探測計劃開始實施。火星探測歷史,冷戰時期一、前蘇聯火星探測歷史1960年前蘇聯發射兩枚「火星探測器」均未到達地球軌道而失敗。
  • 火星,你好!我國公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及標識,將首登火星
    在2020年4月24日,我們國家也公開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及標識。火星,你好,請準備好接待來自我們祖國的探測器。據新聞報導,國家航天局宣布我們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還公布了首次探索火星的標識為「攬星九天」。
  • 資料: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圖)
    火星探測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天體的演化過程,尋找生命存在的證據,進而揭示生命的起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人類已經對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它的直徑約為6800km,質量約為地球的1/10,火星表面溫度隨季節和晝夜變化較大,在-80°C到+20°C之間,火星表面被沙漠和巖石覆蓋,兩極存在大量的冰,火星存在微弱的磁場和稀薄的大氣,每年有幾個月連續的沙塵暴等等。
  • 26個月一遇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開啟!細說火星探測的兩次高潮
    中國火星車示意圖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且距離第二近的行星,所以成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類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類用空間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的航天史。我們特約中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就人類探測火星歷史的有關問題為讀者一一解答。
  • 歷經半個多世紀,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火星究竟有什麼「寶藏」,使它成為各國太空探測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去過火星的太空旅者們都發現了什麼?火星還有哪些可能的驚喜亟待人類發掘?漫漫探火路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