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2020-07-24 參考消息

身為歷史上航天強國的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自然會對地球的近鄰火星青睞有加。但遺憾的是,雖經多番努力,蘇聯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亮點不多,其一系列折戟沉沙的經歷倒是揭示出這一星際探測工程技術難度之高、風險之大,遠非近地空間探索或探月可比。尋找適合自身的多元化合作方式,是探測火星和其他遙遠天體的適當選項。

蘇聯火星探測的開端正值美蘇全球爭霸時期,在太空探索領域充滿冷戰的迴響,探月、考察火星、載人航天成了美蘇航天競賽的裡程碑賽段。除了冷戰意義以外,蘇聯科學界還認為火星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具有稀薄大氣等特點使其未來有望成為人類宜居星球,因此需深入了解火星。此外,在掌握航天和空間探測技術前,人類只能通過望遠鏡觀測火星,如此遠觀得到的知識需通過近探檢驗真偽。基於上述多重考量,蘇聯火星探測於20世紀60年代拉開帷幕。

然而探測火星不能說去就去,欲探火星,需先探月球,以積累經驗。在探月競賽中,蘇聯先聲奪人,在1959年1月率先發射「月球-1」探測器,飛掠月球,考察了月球磁場、月地間宇宙射線強度和太陽風。同年9月,蘇聯「月球-2」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表面硬著陸。這些探索為蘇聯製造火星探測器、操控其星際飛行打下了基礎。

1960年10月10日擔負率先考察火星任務的蘇聯「火星1960A」探測器,「坐」在一枚「閃電8K78」型4級中型運載火箭頂部,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整裝待發。這顆探測器呈圓柱形,高約2米,重約0.65噸,具有兩個太陽能電池板和1個直徑為2.33米的高增益天線。其任務是測量火星磁場,記錄火星附近宇宙射線強度,考察沿途的微隕石,用光譜反射儀搜索火星是否有生命跡象,並對火星攝影攝像。然而讓蘇聯滿懷希望的此次探險卻出師不利:「閃電8K78」火箭在升空飛行第300秒時,其自身控制系統發生故障,導致該火箭第三級發動機關閉。地面控制人員隨即發出自毀指令,使火箭和探測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

探測器著陸創造歷史

到1971年5月19日,蘇聯成功發射重約4.6噸的「火星-2」探測器並使其順利飛入通往火星的預定軌道。該探測器負責探查火星表面溫度及其陽光反射率、火星大氣密度,評估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水蒸氣和氧氫氬等原子含量,記錄空間帶電粒子,測量火星附近電子和質子流能量。此外「火星-2」還攜有一臺執行火星登陸任務的著陸器。

1971年11月27日,上述著陸器與「火星-2」探測器分離,並按該探測器內置計算機校正的方向,飛向火星表面。然而在臨分離前,「火星-2」的計算機由於軟體錯誤發生故障,導致方向校正失誤,著陸器飛入火星大氣層的角度超過了設計所允許的極限。由於這一飛入角度過於陡峭,造成著陸器來不及制動剎車,降落傘系統也失效,預計的軟著陸變成粉身碎骨的硬著陸。

蘇聯火星探測的「高光時刻」來自「火星-3」探測器。該探測器的重量、內部構造和所用技術與「火星-2」探測器如出一轍,其升空時間比「火星-2」晚9天,即在1971年5月28日。「火星-3」在同年12月2日進入繞火星軌道前一路平安。同日在其所攜著陸器登上火星的過程中,探測器計算機校正方向、探測器與著陸器分離、著陸器變軌飛行並按正確角度和位置飛入火星大氣層、著陸器的制動發動機兩次啟動、打開和適時拋棄降落傘等操作均很順利,從而使著陸器在火星南緯45度、西經158度的託勒密撞擊坑的平坦底部成功軟著陸。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探測裝置在火星表面軟著陸。

然而在蘇聯地面操控人員為創造歷史激動不已時,形勢急轉直下。「火星-3」投放的著陸器在軟著陸1.5分鐘後開始向地面傳輸著陸點周圍的全景影像信號,但該傳輸僅持續14.5秒便永遠停止了。最終「火星-3」僅環繞火星飛了20圈便結束了探測任務。

尋求借船出海再赴火星

儘管在「火星-3」探測任務折戟沉沙後,蘇聯在1974年至1989年先後發射了4顆「火星」系列和2顆「火衛一」系列探測器,但它們均未能再現「火星-3」探測器的軟著陸成就。而美國「海盜-1」、「海盜-2」探測器投放的著陸器在1976年兩次登上火星,並向地球傳回了火星表面景物照片,研究了火星土壤。加之1969年美國實現載人登月,美國已贏得與蘇聯的太空競賽,因此火星探測熱潮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陷入低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僅在1996年、2011年主導實施過考察火星及其衛星——「火衛一」的探測活動,但均因俄運載火箭頂部的軌道加速器未能啟動,分別導致「火星-96」和「火衛一-土壤」探測器入軌失敗,旋即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

在主導探測失利、本國深空研究經費有限等因素影響下,俄嘗試借船出海或與他國對等合作再赴火星。2001年4月肩負考察火星水資源和礦物的美國「奧德賽」探測器啟程,並於當年10月開始環繞火星。

2002年3月俄航天研究所專家表示,根據上述高能中子探測器傳回的火星中子流動能差別和中子熱能等信息,俄專家認為火星北極及其北半球部分區域有冰凍水存在跡象,據推測火星北半球的冰凍水應位於火星北極至北緯50度之間,還有部分冰凍水位於火星北緯30度附近。與火星南半球的冰凍水相比,其北半球的冰凍水更厚,分布更廣。

除此以外,高能中子探測器的考察結果還使俄專家獲得3個重要信息:火星表面會釋放強度很高的中子流;火星表面所釋放的中子流強度多變,特別是在火星北部極冠地區中子流的變化尤為明顯;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話,其必須適應火星表面的高放射性環境,未來在規劃人類登陸火星時必須研究如何消除高放射性環境對人體的危害。

俄羅斯與歐洲航天局首次合作探測火星項目喜憂參半。2013年3月,俄航天署(現更名為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與歐洲航天局籤署「火星太空生物」計劃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分兩階段實施,其一是把雙方聯合研製的「微量氣體軌道器」(下稱「軌道器」)發送入繞火星軌道,以嗅探火星大氣層,更為詳細地分析火星大氣中的甲烷並嘗試確定其來源,驗證是否有火星微生物存在。2016年10月,「軌道器」開始順利繞飛火星並正常工作,但「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在登陸火星時,其燃料罐爆炸,軟著陸失敗。

由此可見,火星探測是迄今人類深空探測中極度高精尖的科技領域之一;深空探測經驗豐富的航天強國也需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地考察火星;借船出海、對等合作、在主導探測時開放合作,都是考察火星和其他遙遠天體的多元化選項。

相關焦點

  • 奔向火星|歐洲火星探測在挫折中前行
    今年3月,歐洲航天局(簡稱歐航局)宣布,受技術問題影響,原定於今年將執行的「火星太空生物」計劃的發射飛行任務,將推遲兩年至2022年。事實上,一直以來,歐洲火星探測都在挫折中緩慢前行。2003年6月2日,歐航局的「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騰空而起,隨行的是英國數所高校研製的「獵兔犬」2號著陸探測器。
  • 天問·探路火星|歐洲火星探測:可圈可點,但國際合作波折多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吉文磊【編者按】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入軌,開始奔赴火星。今年是火星探測的大年,阿聯、中國、美國三國將先後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作為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尤其是冷戰結束後,火星探測不再是美蘇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這一行列。
  • 陳根:2020的火星趕集,聚焦七八月的中美阿火星探測
    文/陳根最近關於火星的探測有幾個比較重大的北京時間:北京時間7月20日5時58分,載著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由日本出產的H-2A火箭在日本的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點火升空,約1小時後,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開,正式奔向火星的探測之旅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任務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奔向火星|日本太空探索意在「刷存在感」
    7月20日上午,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利用一枚H-2A火箭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希望」號將於2021年初抵達環火星軌道。而此次幫助阿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日本,也計劃2024年探測火星。實際上日本是最早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之一。
  • 說好一起去火星,歐洲卻放了俄羅斯鴿子,疫情影響歐洲火星探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說最近有什麼事是各國最關心也是最煩心的,那無疑就是全球疫情了,而由於該場疫情的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關鍵科技發展計劃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最近歐洲航天局(ESA)就宣布推遲其與俄羅斯航天局共同研發的火星探測計劃任務。
  • 火星為啥這麼「火」|專家詳解多國探測計劃
    陳杰介紹,為了實現火星探測和載人航天夢想,阿聯採用商業操作、國際合作的模式,邀請了200多位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俄羅斯和歐洲還幫助培訓阿聯航天員,2019年9月,阿聯航天員曼蘇裡搭乘聯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此次「希望號」的發射,阿聯還與日本合作,利用日本的H-2A火箭。
  • 人類探測火星如火如荼,成功終靠科技經濟實力。
    2020年7月23日,這是值得所有中國人自豪和慶祝的日子:中國長五遙4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開始奔向漫漫旅途目的地——火星。這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小步,卻是中國太空星際徵程的一大步!自人類1960年開始探測火星以來,截止到2020年7月23日,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印度、日本和阿聯進行過火星探測行動,只有美俄(前蘇聯)中三國嘗試登陸火星。
  •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與百度App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互動平臺
    7月6日下午 ,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共同發布追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合作計劃。雙方將依託百度App平臺,打造全網探火重要入口,並聯合開展火星車徵名、火星探測動態追蹤、火星知識科普多個相關項目,助力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
  • 組圖|「天問一號」海南出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位於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當日13時25分,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十九次火星探測任務幾乎無一成功!蘇聯俄羅斯航天史上悲壯一筆
    然而,火星探測卻是前蘇聯乃至後來的俄羅斯一直過不去的一道坎。1960年至今,蘇聯和俄羅斯共發射了大大小小各種樣式的火星探測器19個,卻無一取得圓滿成功,可謂是「五行克火」。火星1C號在1962年10月24日成功起飛,相比它的兩位前輩,它成為了第一個成功進入地球軌道的火星探測幸運兒,不久後,卻因為通信故障失聯了!一周後,蘇聯再次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這枚探測器又一次更進了一步,成功離開了地球軌道,踏上了前往火星的旅途。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奔向太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許,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現在,火箭搭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正奔向太空,奔向地火轉移軌道。
  • 人類探測火星的簡要歷史
    人類對火星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探測始於20世紀六十年代,很大的動力來自於六十年前的美蘇爭霸格局。 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技術不成熟的前提下依舊進行了大量空前規模的火星探測計劃!(早期有能力探測火星也就只有這兩個國家。) 首先,蘇聯於1960年10月10日向火星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專為火星而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然而卻連地球軌道都沒到達就失敗了!
  • 阿聯火星探測器要來了!火星探測變簡單了嗎?
    全世界40多次探測火星任務,成功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完成的。現在為什麼阿聯也有能力來探測火星了呢?請聽我往下分析。目前全世界有能力獨立探測火星的國家只有三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其中只有美國真正成功了,並且經驗豐富。很多網友可能會說:「別瞎說,人家印度已經成功探測火星了!」其實,這個真不是瞎說,因為我強調的是獨立探測!
  • 天問探路火星|探測任務中有哪些外國機構參與合作?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徐小涵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此次任務還有歐空局以及法國、阿根廷、奧地利等國家和組織的參與合作。據美國「太空」新聞網(space.com)22日報導,「天問一號」探測任務的國際合作夥伴包括歐空局(ESA)、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CONAE)和奧地利科研促進署(FFG)等多個航天機構,它們在軌道跟蹤、數據中繼等方面進行合作。報導指出,此次「天問一號」任務將藉助歐空局跟蹤站網絡(ESTRACK)。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以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主要途徑。前蘇聯、美國曾是開展火星探測的「主力國家」。進入本世紀我國的空間技術取得突破發展,我國的火星及行星探測計劃開始實施。時機成熟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2013年9月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官方披露,我國將2030年前將進行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著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趕在美國之前奔向火星
    在2011年時候,由於我國當時長徵五號還沒有研究成功,所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是搭載在俄羅斯火星土壤樣品返回「空間飛行器」(「福布斯-土壤」探測器)裡面,由「天頂號」運載火箭上天的。結果由於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失敗,因而遭遇失敗。
  • 火星探測任務都是如何命名的?
    人類首次火星探測始於1960年的蘇聯「火星計劃」,經過60年發展,人類實現了對火星探測「飛掠」、「環繞」、「降落」和「巡視」等眾多研究類型的突破。對於具體任務,擁有一個容易識別、易於傳播的名字成為重點考量因素之一,各航天大國也出現了不同的命名風格。
  • 2020 再掀火星探測熱潮
    為了節約太空飛行器寶貴的燃料,前往火星的探測器通常採用霍曼轉移軌道,而使用該軌道的時機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本次火星探測的發射窗口大約在2020年7月底到8月中旬期間,如果錯過,就只能等到2022年秋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將在2021年2月切入環火星軌道,並且在此後兩年時間內觀測火星大氣的溫度和溼度,研究火星的氣候。目前,只有俄羅斯、美國、歐盟以及印度成功進行過火星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