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月一遇的機會
火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5倍,公轉周期則是地球的約1.9倍。這導致了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4億多公裡與5500萬公裡之間大幅波動。為了節約太空飛行器寶貴的燃料,前往火星的探測器通常採用霍曼轉移軌道,而使用該軌道的時機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本次火星探測的發射窗口大約在2020年7月底到8月中旬期間,如果錯過,就只能等到2022年秋季。
美國組裝、日本發射的阿聯探測器
阿聯並非傳統的航天強國,剛剛在2018年發射了該國歷史上首枚人造衛星,但是其火星探測器卻在7月20日清晨率先升空。近年來,阿聯政府在航天領域投入重金,希望藉此來降低對石油產業的依賴,推動向高科技產業的經濟轉型。由於阿聯航天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由美國製造、並搭乘日本的H-2A火箭從日本發射升空。
承載阿聯的「希望」
重約1.5噸的阿聯「希望號」是整個中東地區的首枚火星探測器。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將在2021年2月切入環火星軌道,並且在此後兩年時間內觀測火星大氣的溫度和溼度,研究火星的氣候。目前,只有俄羅斯、美國、歐盟以及印度成功進行過火星探測任務。
「螢火」熄滅 中國再發「天問」
2011年,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隨俄羅斯「天頂2SB」火箭發射升空,之後卻因俄羅斯太空飛行器未能成功變軌而宣告終。時隔9年,中國火星計劃捲土重來,取名自屈原長詩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也比當年的「螢火一號」複雜得多:不僅將環繞火星飛行,還將在火星表面著陸一臺探測車,研究火星地表之下的土壤。
新型火箭受考驗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2021年2月切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並且在4月釋放探測車著陸火星表面。中國希望以此次火星任務為敲門磚,並力爭在2030年前後實現火星採樣並返回地球之目標。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火箭,是中國最新研製的大推力火箭。
美國放飛火星直升機
除了阿聯和中國,利用本次發射窗口探測火星的國家還有美國。精打細算的美國宇航總署(NASA)利用了2012年著陸的「好奇號」火星車的備用零件,組裝了「毅力號」火星車(Perseverance)。不過,NASA的此次火星任務並非簡單重複:「毅力號」將搭載不同的科研儀器,還將釋放一架「獨創號」火星直升機(Ingenuity)協助「毅力號」的科考工作。美國的探測器也將在2021年2月抵達火星。
歐盟俄羅斯再次錯失窗口
2016年,歐盟與俄羅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探測器成功抵達火星軌道,但是其攜帶的火星車卻在著陸過程中發生故障,墜毀在火星表面。歐俄雙方原計劃在2018年發射新一代ExoMars火星車,但是因科研儀器開發滯後而延遲到2020年的發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