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先後升空。多國紛紛抓住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一「發射窗口」,全球火星探測又掀新高潮。
太空飛行器的發射窗口是指適合運載火箭發射的一個時間範圍。以火星探測器為例,地球和火星都圍繞太陽運行,地球在裡圈運行快,火星在外圈運行慢,它們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最近約5500萬公裡,最遠約4億公裡。為節省燃料和成本,發射火星探測器都選擇在地球與火星距離較近的時候,這樣的機會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距離第二近的行星。火星早期大氣環境與地球十分相似,並且有液態水痕跡,這為可能存在生命提供了有力證據。了解火星及其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有助於人類進一步認識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並預測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未來變化趨勢。火星與地球的相似性令不少科學家認為,可將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家園。
此次各國的探火任務各不相同。「天問一號」聚焦研究火星形貌和地質構造特徵、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等。「希望」號是世界上第一顆火星氣象衛星,用於全面探測火星大氣,研究低空天氣變化、沙塵暴現象等。「毅力」號火星車專注於尋找生命痕跡,並為未來火星採樣返回和載人登火做準備,例如將試驗把火星稀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等。
火星距地球遙遠、環境複雜,這對火星探測器的發射、通信、控制、供能、入軌、著陸和工作等各環節技術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最難的要數在火星表面著陸。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後,要先後經歷氣動減速段、傘降減速段、動力減速段和著陸緩衝段,每一階段都必須嚴格按程序自主執行,難度很大。
火星探測的複雜性勢必需要許多新技術、新材料的支撐,這大大促進了航天科技的發明與創新。美國「毅力」號火星車這次攜帶了一架小型無人駕駛直升機「機智」號。由於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地球大氣的1%,所以「機智」號有兩組螺旋槳,每組採用兩個特製碳纖維葉片,以每分鐘2400轉的速度反向旋轉。這一技術也可應用於地球高原缺氧地區。
隨著火星探測參與國家日益增多、發射成功率提升,世界主要航天國將目光投向了更遠:在2030年左右實施火星採樣返回探測,以及在更遠的未來載人登火。火星離地球遠、引力比月球大,決定了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軟著陸、起飛並攜帶樣品返回都更加困難。人類登火之路困難重重,需要開展廣泛持久的國際合作。
(作者為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編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龐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