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為啥這麼「火」|專家詳解多國探測計劃

2020-07-17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池涵

即日起,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陸續奔赴火星。

多國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選在這個時間窗口密集發射?各國的火星探測又各有什麼特色?

阿拉伯世界的「希望」

火星的公轉周期幾乎是地球的兩倍,它們之間的距離一直在變化。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陳杰告訴《中國科學報》,每隔大約780天也就是26個月,會出現地球與火星最接近的一刻。

而此前的兩三個月,就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這個時候從地球發射探測器去火星,形象地說就是『走最近的路』去火星。

「希望號」也稱為「酋長號」,是阿聯也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第一個行星探測器,重1.5噸,攜帶高解析度彩色數位相機、紅外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三臺儀器。

「希望號」此行預計將花費7~9個月到達火星,屆時將環繞火星飛行,開始為期2~4年的科學數據採集。

陳杰認為,「希望號」任務比較專一,瞄準火星大氣研究。現有數據只能提供火星一小段時間的溫度和氣候信息。而如果「希望號」取得成功的話,其探測數據將會首次為科學家提供火星每年、每季、每天的全球氣候變化圖景。

「這將進一步加深人類對火星氣象的了解,為尋找當今火星天氣與遠古火星大氣之間的聯繫、研究氧和氫從火星大氣中散逸出去的機制、揭示火星大氣的演變、了解火星是否曾經存在生命以及生命是如何消失的等問題提供重要支撐。」陳杰說。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系和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研究員董川飛告訴《中國科學報》,「希望號」號稱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火星氣象衛星。

了解火星上每日天氣和季節變化 (比如火星上常見的沙塵暴)對將來人類登陸乃至移居火星有重大意義。

阿聯2014年7月宣布「希望號」研製計劃,2020年7月發射,「希望號」2021年5月到達火星的時候正逢阿聯建國50周年。阿聯還表示將以「希望號」為起點,在2117年前在火星建立人類定居點。

一場「逐火」盛宴

「希望號」雖然承載著阿拉伯世界的雄心,但其背後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科學家們的辛勤耕耘。

據董川飛介紹,阿聯的科學與工程團隊對「希望號」的研製得到了美國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極大支持。

其中,相機與紫外光譜儀主要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負責研發製造,紅外光譜儀主要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負責研發製造。整個「希望號」主要由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負責組裝製造。

陳杰介紹,為了實現火星探測和載人航天夢想,阿聯採用商業操作、國際合作的模式,邀請了200多位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俄羅斯和歐洲還幫助培訓阿聯航天員,2019年9月,阿聯航天員曼蘇裡搭乘聯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

此次「希望號」的發射,阿聯還與日本合作,利用日本的H-2A火箭。

1998年,日本曾發射了一顆同樣名為「希望號」的火星探測器,但由於一系列技術故障,該探測器沒有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日本目前有一個金星軌道飛行器『曉』正在研究金星大氣, 所以應該已經不存在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技術問題。」董川飛說,「日本目前的研究重點放在火星的兩個衛星的樣本返回上,這比火星的軌道飛行器難度大很多。」

另據了解,日本的「火星衛星探查計劃」將於 2024 年發射, 計劃從「火衛一」取樣並於 2029 年返回地球。

而美國也希望借「火星2020」項目重返火星,送「毅力號」火星車登陸火星。

從美國火星探測的規劃來看,「毅力號」是在前期的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找到火星上有水的證據、探測火星內部等之後,開始探索火星的可移居性,尋找生命跡象。

陳杰表示,「毅力號」任務有兩方面的創新:一是「站點緩存」。「毅力號」可以收集火星巖石和土壤的巖芯樣品,放在火星表面的「緩存站點」。這將是首次從火星巖石和土壤中提取巖芯樣品,未來航天員可能會把這些樣品帶回地球進行研究。二是「毅力號」攜帶了旋翼無人機登陸火星。

這是人類首次在另一個星球嘗試旋翼飛行。「毅力號」落地後,名為「機智號」的無人機會被放置在火星表面,在接收中繼指令後自主起飛,作為「偵察員」,發揮輔助作用。

對於中國而言,2011年,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內部發射升空的「螢火一號」環火探測器,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但由於「福布斯—土壤」變軌失敗,「螢火一號」沒有進入火星軌道。

「如果說『螢火一號』只是一次嘗試,那麼『天問一號』則是我國深空探測的跨越,是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標誌。」陳杰介紹,「天問一號」將搭載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發射,從研製到發射都是全自主的。

去火星探究生命的起源

火星路遠行艱,究竟是什麼吸引著各國的科學家,使多國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發射探測器?

藍箭航天火箭研發中心總經理戴政認為,尋找火星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解答生命起源和生命是否在宇宙中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同時,研究火星大氣和地質等科學問題,對研究天體地質和演化有很多的借鑑意義,對地球的環境變遷變化也有借鑑意義。

陳杰則認為,火星探測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我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成功實施可進一步縮短與美國、俄羅斯等在深空探測技術方面的差距,積累更多深空探測領域的經驗,推動我國在行星探測、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使我國躋身全球深空探測領先者的行列。

陳杰介紹說,從探測器構成看,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設計成環繞器和著巡組合體兩部分,由於著巡組合體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火星車)兩部分構成,實際上包括了三部分;美國火星探測器就是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構成;阿聯的「希望號」則只是環繞探測器。

從探測目標上看,我國的「天問一號」要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即環繞火星探測、著陸火星並進行巡視探測;美國的探測器主要是「落、巡」兩個目標;阿聯則是「繞」一個目標,即實現火星環繞探測。

「將『繞、落、巡』三種任務結合在一起,在世界上屬於首創。工程難度確實很大,但經過艱苦努力解決了大量工程難題後,我們有信心、有把握完成這次探測任務。」陳杰說。

據了解,到下一個火星探測窗口即2022年,歐盟與俄羅斯合作的「地外火星」任務將發射,去搜尋過去或現在(可能的)火星生命的生物特徵。美國會發射火星樣本返回計劃,日本將發射火星衛星樣本返回計劃。

更有意思的是,各國都已經開始長遠計劃並布局最終將人類送上火星的任務。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馬斯克表示,將從2022年開始向火星運送貨物,為建立火星前哨站鋪路。

「這些任務都值得期待。人類探測火星的步伐一直在持續,還將繼續持續下去。」陳杰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7-17 第1版 要聞 原標題為《「逐火」盛宴啟幕》)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火星為啥這麼「火」|專家詳解多國探測計劃

相關焦點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零距離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儘管此前的火星窗口期,基本都有人類的探測器飛向火星,但3個國家不約而同地選在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個窗口同期「奔火」,仍引發諸多關注。今年火星為啥這麼「火」,各國的火星探測又分別有什麼特色?
  • 權威專家解讀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我國的火星探測分哪幾步走?火星探測器指的是什麼?具體將在什麼時候發送火星探測器?權威專家將為您一一解讀。
  • 權威專家解讀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我國的火星探測分哪幾步走?火星探測器指的是什麼?具體將在什麼時候發送火星探測器?權威專家將為您一一解讀。
  • 青少年參與「火星探秘之旅」科普專家談火星探測「七難」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右)在活動上作了《火星探測的前世今生》科普講座。「科普中國·科學答人」供圖「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面向青少年設計了一場「火星探秘之旅」。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右)在活動上作了《火星探測的前世今生》科普講座。
  • 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探索和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的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
  • 天問·探路火星|歐洲火星探測:可圈可點,但國際合作波折多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吉文磊【編者按】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入軌,開始奔赴火星。今年是火星探測的大年,阿聯、中國、美國三國將先後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作為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尤其是冷戰結束後,火星探測不再是美蘇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這一行列。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34;是中國正在計劃進行中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是隸屬於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一部分。曾經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早在2011年,我國便研製過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當時是與歐洲航天局以及俄羅斯等國一起進行的國際合作探測計劃。
  • 火星,你為什麼這麼火?
    我們要去火星上探測什麼?火星上究竟什麼樣?人類移民火星的夢想有可能實現嗎?今天我們請到了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跟您聊聊火星為什麼這麼「火」城 市文化範「天問一號」發照片回來啦!相比月球探測火星探測任務的難度更大由於火星相對地球距離較為遙遠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和電源等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僅成功了24次不論是長達七個月的地火飛行還是進入火星軌道的「剎車變軌」
  • 奔向火星|歐洲火星探測在挫折中前行
    今年3月,歐洲航天局(簡稱歐航局)宣布,受技術問題影響,原定於今年將執行的「火星太空生物」計劃的發射飛行任務,將推遲兩年至2022年。事實上,一直以來,歐洲火星探測都在挫折中緩慢前行。2003年6月2日,歐航局的「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騰空而起,隨行的是英國數所高校研製的「獵兔犬」2號著陸探測器。
  • 沒有火的火星今年為什麼這麼火?來聽聽她怎麼說
    這次去火星想幹嘛?登陸火星難嗎?半數以上火星探測任務以失敗告終?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可火星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火星採礦應該怎麼實現?移民火星靠譜嗎?送人上火星難度有多大?生活在火星上有什麼困難?移居火星這個人類暢想我們還是很期待的,畢竟奔月的夢想我們都已經實現了,所以有夢想是好事,但是什麼時候能列出移居火星班次及售票表呢?哈哈哈……我們只想聽聽專家的說法!
  • 火星探測又掀新高潮
    最近,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先後升空。多國紛紛抓住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一「發射窗口」,全球火星探測又掀新高潮。太空飛行器的發射窗口是指適合運載火箭發射的一個時間範圍。
  • 成功率僅43%,火星探測到底為啥這麼難
    來源:澎湃新聞正在實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萬眾矚目。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今年是火星探測的「大年」,在這個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7月-8月),共有阿聯、中國、美國三國發起了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探測有多難?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身為歷史上航天強國的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自然會對地球的近鄰火星青睞有加。但遺憾的是,雖經多番努力,蘇聯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亮點不多,其一系列折戟沉沙的經歷倒是揭示出這一星際探測工程技術難度之高、風險之大,遠非近地空間探索或探月可比。尋找適合自身的多元化合作方式,是探測火星和其他遙遠天體的適當選項。
  • 中國火星計劃度過最難關,俄專家:此計劃非常具有野心
    7月23日中午12時15分,我國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終於順利的升空並飛向火星了,至此我國的外星探險計劃就此展開,其實對於中國此次發射的成功不止是中國人自己為之感到高興,就連老外有的時候也為中國人順利的舉行外星探險計劃而高興,畢竟萬事開頭難,可以說咱們現在已經度過了最難的一關。
  •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
    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許達哲在發布會上稱,「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他說這項機會「是中國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在深空進行探測還需要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和實現。」
  • 首次火星探測對中國航天意味著什麼?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大探測任務,這是世界航天史上從未有過的。據了解,美國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也僅僅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了環繞、著陸兩種探測目標。為此,天問一號集成了一個「三套餐」組合。包括火星軌道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火星車),將分別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巡視探測」三項探測任務。
  • 火星探測究竟有多難?難在哪?讓我們聽聽航天專家的講解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就開啟了火星探測的徵程,1960年人類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已經發射了44次火星任務,其中18次成功,5次部分成功,成功率大約在50%。火星探測究竟有多難呢?難點究竟在哪裡?記者採訪了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系列)總師劉站國。
  • 《瘋狂動物城》為啥這麼火
    《瘋狂動物城》為啥這麼火 2016-03-20 14:58:40其實,這部片子直譯過來應該叫《動物烏託邦》或《動物理想國》,這樣是不是高大上了很多?  撇開這個充滿哲學意味的片名,這部電影遠不止「瘋狂」、「動物(擬人)」那麼簡單。動物擬人並不稀奇,海量國產動畫如藍貓淘氣三千問、虹貓藍兔7俠傳、喜羊羊與灰太狼,還有日本的《哈嘍凱蒂》系列動畫片、美國的功夫熊貓系列等,走的都是沒有人類的套路。那為啥瘋狂動物城能這麼受歡迎呢?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NASA太空專家詳解要點
    火星探測項目是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中國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也是進行深空探測的第二顆星球。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任務科學家李傑信博士 (Dr.
  • 美國火星車也上路了 多國「探火」將同臺競技
    多國探測器「同臺競技」火星成深空探索「角力場」?國際火星探測始於20世紀60年代,2020年以前,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歐洲和印度已先後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但完全成功率不到50%。儘管火星探索困難重重,但人類的腳步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