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火星|日本太空探索意在「刷存在感」

2020-07-25 參考消息

7月20日上午,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利用一枚H-2A火箭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希望」號將於2021年初抵達環火星軌道。而此次幫助阿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日本,也計劃2024年探測火星。

實際上日本是最早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之一。1998年7月4日,日本就曾發射過一個火星探測器「行星-B」,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第3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巧合的是,日本1998年12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也有一個同樣的暱稱——「希望」號。不過,「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雖然成功發射卻沒能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

2003年5月,日本發射了「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結局不同的是,「隼鳥」號儘管遭遇多次故障但成功造訪了小行星「絲川」,並在7年後的2010年6月帶著樣本重返地球。成為人類首個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

奔向火星|日本太空探索意在「刷存在感」

成功飛抵小行星「龍宮」的「隼鳥2號」探測器(資料圖片)

2014年12月,日本發射了一個「隼鳥」號的後繼探測器——「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2018年6月,經過約3年半的長途太空旅行,「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飛抵目標小行星「龍宮」。科學家認為「龍宮」比「絲川」更為原始,可能含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2019年底「隼鳥2號」已踏上歸程,按計劃「隼鳥2號」回收艙將於2020年底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著陸。科學家期待通過研究「隼鳥2號」帶回的小行星地下巖石等樣本,了解小行星的形成歷史和太陽系的演化等問題。

兩次對小行星的成功探測使得日本走在了小行星探測領域的前列。《日本經濟新聞》分析稱小行星探測未來在資源開發中也將受到關注。在全球對太空開發的關注升溫的背景下,這將有助於提升日本的存在感。

2015年6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計劃於2022年發射火星衛星探測器,並計劃使探測器在火星最大的衛星「火衛一」上著陸採集樣本並帶回地球。今年2月,JAXA公布了火星衛星探測計劃MMX的詳細內容。MMX計劃是一項日本主導的歐美參與的火星衛星探測項目,計劃於2024年9月發射,2029年返回地球。按計劃這個火星衛星探測器將重點觀測「火衛一」,並在「火衛一」上著陸採集樣本,用於研究火星衛星的形成等。

通過在兩次小行星探測器上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日本對探測火星信心滿滿。火星和小行星的探測顯得相對遙遠,而與地球最為密切的月球則是人類更加關注的星球。

日本也是月球探測的主要國家之一。日本的月球探測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當時日本發射了一個月球軌道探測器並於1992年抵達月球軌道,成為抵達月球軌道的第3個國家。

自從美國提出重返月球計劃之後,日本也緊跟美國,希望能夠藉機將日本太空人送上月球。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萩生田光一7月10日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舉行網上會談,籤署了一份「關於日美月球探測合作共同宣言」。日本一直期待通過加入美國的重返月球計劃藉機將日本太空人也送上月球,這是日本參與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重要目的之一。萩生田光一在聯合聲明籤署後說:「這對於日本人首次踏足月球,邁出了大大的第一步。」

在載人航天方面日本一直依賴美國和俄羅斯將本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因為憑藉日本的太空實力和財力投入無法實現載人登月,但是登月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夢想。JAXA理事長山川宏10日說,一旦日本太空人實現登月將給日本人、尤其是青少年帶來夢想和希望,在彰顯日本的國際存在感方面極為重要。

相關焦點

  • 日本「希望」登陸火星的衛星,真的只是刷存在感嗎?
    2020年7月,地球迎來了難得的火星發射窗口,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其實日本也並不算缺席,因為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就是在種子島太空中心由日本H-2A火箭搭載升空的。阿聯的「希望」由日本火箭送上了太空日本曾經破滅的「希望」有意思的是,阿聯並不是首個將「希望號」用作火星探測器命名的國家,第一個用這名字的恰恰是日本人。
  • 中國太空探索一大步:「天問一號」,目標火星
    自 1960 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以來,人類相繼向火星發射了 47 個探測器,相關探測任務基本由美俄獨佔。本來,中國完全有機會在 2011 年奔向火星,卻因「搭便車」失敗滯後了 9 年。其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 7 月 20 日,由日本 H2A 運載火箭從日本鹿兒島發射升空。除了緊隨其後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也計劃於本月底飛往火星。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奔向太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許,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現在,火箭搭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正奔向太空,奔向地火轉移軌道。
  • 300萬公裡太空傳來喜訊,天問一號發動機點火,奔向火星無人能擋
    ,目前該探測器已經飛行了一段時間,離地球已經有300萬公裡遠,而在近日,300萬公裡外的太空傳來喜訊,在進入軌道後,天問一號發動機又點火,完成軌道修正,繼續飛向火星,這次再點火,讓天問一號再次亮出了實力,因為天問一號可以從300萬公裡外發回信號,其發動機還能自主點火,體現了中國先進的航天技術,看來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已經無人能擋了。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身為歷史上航天強國的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自然會對地球的近鄰火星青睞有加。但遺憾的是,雖經多番努力,蘇聯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亮點不多,其一系列折戟沉沙的經歷倒是揭示出這一星際探測工程技術難度之高、風險之大,遠非近地空間探索或探月可比。尋找適合自身的多元化合作方式,是探測火星和其他遙遠天體的適當選項。
  • 「火星探索」專題:三、初探火星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引熱議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
    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引熱議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上述照片顯示的地形地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甚至有人開始討論「移民」火星的相關話題。天文學博士、科普作家高爽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也一直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高爽提到,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按照與太陽從近到遠的距離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你好,太空!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地球之外是否真的存在生命?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1960年10月10日,蘇聯首次發射「火星」-1A號無人探測器邁出了人類向火星探測的腳步,而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65年7月14日,由「水手」4號探測器從火星表面上空9800千米處掠過後首次向地球發回了21張照片。到今天為止,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30多顆無人探測器,傳回了大量的科研數據。
  • 阿聯首次火星探索,旨在激勵新一代太空科學家
    「希望號」火星軌道探測器是阿聯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研發的。圖源: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撰文:KAREEM SHAHEEN  7月20日清晨時分,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小島種子島上,高約53米的火箭呼嘯升空,載著一個太空飛行器踏上了飛往火星的漫漫旅途。  然而,這個太空飛行器本身卻並非日本的。
  • 阿聯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 西媒:太空競賽有了新競爭者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20日搭乘H-2A運載火箭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西媒對此評價稱,太空競賽有了新的競爭者。據西班牙《世界報》7月20日報導,在因發射場氣候不佳而多次推遲後,阿聯終於成功啟動了阿拉伯世界的首次星際探索。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對火星大氣展開全新探索。
  • 奔向火星|歐洲火星探測在挫折中前行
    今年3月,歐洲航天局(簡稱歐航局)宣布,受技術問題影響,原定於今年將執行的「火星太空生物」計劃的發射飛行任務,將推遲兩年至2022年。事實上,一直以來,歐洲火星探測都在挫折中緩慢前行。2003年6月2日,歐航局的「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騰空而起,隨行的是英國數所高校研製的「獵兔犬」2號著陸探測器。
  • 奔向火星:用什麼徵服「火星」!是科技水準更是業務下沉
    「希望」號上線,傳遞信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成功發射升空,作為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阿拉伯世界首個火星探測器,標誌著阿聯和阿拉伯世界在太空探索領域向前邁出一步。「希望」號長2.9米,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時寬8米,重1.5噸,攜帶三組研究火星大氣層和監測氣候變化的設備。
  • 中美日太空探索:各自精彩 引領全球
    中文導報 一周話題作者:楊文凱最近,人類的航天開發和太空探索迎來新一波熱潮,其中尤以中美日三國各自精彩,引領全球。「隼鳥2號」也於12月6日突破地球大氣層,成功回家,展現了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技術實力和存在感。
  • 阿聯2020年將用日本火箭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
    作者:楊詩瑞【環球網軍事3月1日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阿聯計劃在2020年用日本火箭發射1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資源豐富的太空已經成為各國爭相開發的對象,作為全球資源大國,阿聯更深知太空資源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選擇距離人類最近的、最有可能移民的星球入手,也許就存在開採太空資源的考慮。
  • 火星的衛星更吸引人!日本不走尋常路,別人探索火星,它探索衛星
    關注天文消息的朋友應該知道,今年是人類探索火星的窗口期,錯過今年後任何國家都需要再等兩年的時間才能夠發射火星探測器,因此今年夏天我們可以看到多個國家都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首先是以色列的「希望號」,然後是我國的「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的「毅力號」。日本在航天領域的實力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他們並不想直接探測火星,而是先從它的衛星開始。
  • 三國探測器同赴火星,開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30日,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升空。雖然任務、特點各不相同,但三國探測器正在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徵程中共同創造歷史。
  • 繼美國後,中國也開始了火星探索之路
    「天問一號」在位於海南島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次發射的「時間窗口」是充分利用地球與火星的相對位置,計劃讓探測器在明年2月與這顆紅色星球的軌道交匯。「天問一號」發射後將沿著曲線狀的霍曼轉移軌道移動。在太空動力學中,霍曼轉移軌道要求太空船在兩顆行星距離最近之前發射,在兩顆行星再次遠離之後到達。
  • 太空界的「後浪」:阿聯為何也要上火星
    有鑑於火星公轉軌道每隔26個月,便會與地球公轉軌道形成最小距離,恰逢其時的7月可謂是火星任務的最佳季節。若無意外,中、美、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將可在2021年2月於火星相逢。而在上述三國中,中美皆是傳統的太空科技產業大國,阿聯身處其間,雖顯新來乍到,卻頗有後起之態。其籌備火星探測行動多年,選在此時出手,既要為2021年12月的建國五十周年慶典添彩,也意在翻轉阿聯的產業與社會結構。
  • 奔向太空!我們是認真的
    未知驅動著人類對其不斷進行深入探索,許多航天人帶著尋找新的生存空間的使命,前赴後繼奔向神秘的太空,他們孤獨迷航,但從未停下腳步,從此燦爛星河中充盈著偉大的航天精神。20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不朽詩篇《天問》中發出了國人的叩天之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 特稿: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特稿: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新華社記者這個夏季,三個地球「使者」正同期前往火星。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