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制高點「火星探測」,蘇聯航天的滑鐵盧,如今美國一家獨大

2020-08-22 今晚聽歷史

談到火星探測,不得不提前蘇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同時也是沒有取得一次成功的國家。火星探測,是蘇聯航天的滑鐵盧。

冷戰中,航天競爭曾經是美蘇兩國的主要競技場。身大力不虧的蘇聯人,憑藉過硬的飛彈技術和一票優秀的科學家隊伍,一度用傲人的航天成績把美國人壓的抬不起頭來。

蘇聯製造了無數個第一: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名太空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空間對接、第一次預警衛星組網等等等等。從1957年開始,蘇聯人一直在不停的在向太空發射各種玩意兒,衛星、探測器、飛船、太空梭,要什麼有什麼。

一個不完全的數據顯示,前蘇聯在1957-1984年,一共向太空打了2011個探測器,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在如此強悍的實力支撐下,火星探測作為太空探測的制高點,自然也進入了蘇聯人的視線。然而,好像蘇聯和火星八字不合,從一開始就出奇的不順。


1960年10月,拜科努爾發射場打出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不幸的是,它還沒有飛離地球軌道,就夭折了。4天以後,蘇聯又發射了這枚探測器的備份星,同樣也以失敗告終。

兩年後,捲土重來的蘇聯人向火星發射了&34;探測器。這次發射成功了,火星一號開始奔赴火星,但是在隨後的漫長旅途中,它與地面失去了聯繫,任務失敗。

後來的幾年,火星探測器發射接踵而至,但失敗也是如影相隨。最成功的一次可能是&34;了,它成功在火星軟著陸,並發回了20秒的電視信號,可惜只有著短短的20秒。


不巧的是,中國也跟著吃了毛子的瓜落。2011年11月9日,俄羅斯&34;號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的火星探測器&34;升空,不久後傳來消息,任務失敗,螢火1號未能完成它的使命。

回看一下前蘇聯交上來的火星探測成績單:從1960年一直到2011年,前蘇聯加上俄羅斯一共向火星發射了20個探測器,居然沒有一個稱得上&34;。

戰鬥民族和火星,真是八字不合。


那麼,蘇聯的對手美國人做的怎麼樣呢?四個字:後來居上。

美國探測火星比蘇聯晚,1964才開始起步,NASA的&34;系列和&34;系列探測器在60-70年代先後飛向火星,部分取得成功,也有數次失敗。在冷戰結束後,美國火星探測進入一個停滯期。

1996年,美國又率先開始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此後的探測火星過程中,NASA成功16次,失敗4次。

迄今為止,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八個探測器,全部都是由美國發射的。簡單列舉一下:


海盜1號和海盜2號分別在1976年7月20號和9月3號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海盜1號成了第1顆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這兩枚探測器為我們發回了數萬張火星照片。

1996年12月4日,美國又發射了火星探路者號。他拍攝了數千張火星地表的照片,對火星的巖石、土壤氣候都進行了探測。還釋放了火星車,這是人類第一臺在火星上工作的車輛。

2004年1月3日和1月25日,在火星著陸的&34;號和&34;號,先後在火星著陸。&34;號在火星工作超過14年,拍回了前所未有的高清晰度火星照片。


2008年5月25日,&34;號降落在火星表面,執行固定探測任務,探測冰層和監測氣候,他在火星上工作了5個多月。

2012年8月6日,明星探測器&34;號降落火星,這個裝備著炫酷核電池的探測器,引起全球關注,網絡進行了直播。

2018年11月27日,&34;號著陸火星。


對比美蘇兩國在火星探測的過往,我們能體會到探測火星任務的不易,即使強大如前蘇聯,也遭遇到罕見的失敗。美國人在火星發力也是在近20年內,技術有了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完成的。

前蘇聯在火星探測航的屢次失敗,應該引起後發航天大國的重視。風格粗獷和只顧趕進度不按科學規律辦事,是蘇聯航天幾次重大失敗暴露出來的問題,很難說火星探測失敗沒有這些原因的影子。

我是今晚聽歷史,關注我,精彩不斷。

相關焦點

  • 人類火星探測史:蘇聯最早啟動火星探測,但成了美國獨角戲
    因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我國邁出了探索火星的偉大步伐,然而實際上我們依然是跟隨者。因為在航天領域,美國和前蘇聯依然是我們的前輩。
  • 火星探測,前蘇聯18次發射失敗16次,美國如何呢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的歷史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最初以前蘇聯、美國為主展開。特別是美蘇冷戰時期,前蘇聯開展了大量的火星探測器發射,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美國較為成功的火星探測史據可統計列入發射的次數,自1964年至今美國累計至少開展20次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被確定為「完全成功」的高達14次,僅3次完全失敗,3次部分成功。
  • 火星探測之旅,美國一超獨霸,蘇聯功虧一簣,中國蓄勢待發
    2020年7月被稱為火星探測月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本月下旬全球共有三枚火星探測器將要發射前往火星,包括了美國的「毅力」號,阿聯的「希望」號和中國的「天問一號」,其中美國的「毅力」號原本計劃在本月15號第一個發射,但由於運載火箭的問題導致一路推遲到本月底發射,阿聯的「希望」號則是由日本H-ⅡA型運載火箭承擔發射任務,暫定7月20日發射。
  • 我國將於7月至8月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國探測車將首次登陸火星
    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明年2月將到達火星的引力勢場以內,然後再經過火星的捕獲到達火星。火星車將停留90個火星日。這個消息令廣大航天迷十分振奮,這不僅是官方首次披露火星探測任務的具體時間,而且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就來一個大動作,我國自主研製的火星探測車將會登陸。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身為歷史上航天強國的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自然會對地球的近鄰火星青睞有加。但遺憾的是,雖經多番努力,蘇聯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亮點不多,其一系列折戟沉沙的經歷倒是揭示出這一星際探測工程技術難度之高、風險之大,遠非近地空間探索或探月可比。尋找適合自身的多元化合作方式,是探測火星和其他遙遠天體的適當選項。
  • 火星探測知多少:為什麼中國看不起印度的火星探測器
    蘇聯,探測火星的先驅,從1960年蘇聯率先啟動了火星探測計劃,遺憾的是從1960年到2011年,蘇聯(加俄羅斯)發射過20個火星探測器,全部失敗!其中2011年發射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在變軌緩解出現故障,宣告失敗,上面還搭載著我國的「螢火一號」小火星探測器,也葬身太空。
  • 十九次火星探測任務幾乎無一成功!蘇聯俄羅斯航天史上悲壯一筆
    蘇聯,人類航天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人類短短幾十年的航天發展歷史中,留下許多的「第一」: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蘇聯人尤裡 加加林,各種成就及其輝煌。然而,火星探測卻是前蘇聯乃至後來的俄羅斯一直過不去的一道坎。1960年至今,蘇聯和俄羅斯共發射了大大小小各種樣式的火星探測器19個,卻無一取得圓滿成功,可謂是「五行克火」。
  • 美蘇登月競賽之我見: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
    核心提示: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為標誌,美蘇開啟了太空科技與登月競賽。到1970年代末,以美國成功登月結束競賽,雙方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於連合作登陸火星的計劃都不再提及,急需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從美蘇登月競賽可以看出,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任務大盤點
    這個夏天,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中國、美國、阿聯都將展開新的火星之旅。今天,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已經踏上奔火徵程。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梳理了人類的探火史,尤其是1996年以來,幾乎每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按技術水平和任務內容來劃分,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960-1970年為第一階段,彼時國際深空探測尚處研究初期,相關國家主要以火星飛越探測、傳送火星圖片與探測大氣參數為主,但探測任務成功率並不高,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務。
  • 探索火星成功率只有42%,中國為何還要去?絕不能錯過大航天時代
    文/山峰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航天事業是個大工程,我國探月也才進行了一半,為何又要急匆匆地去火星呢?目前人類探索火星成功率只有42%,也僅有美蘇冷戰時實現過登陸火星,我國此舉是不是有些冒險?想當年中國在大航海時代落後於時代,現在到了太空時代,我們絕不能錯過了。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作者·山南翁火星探測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以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主要途徑。前蘇聯、美國曾是開展火星探測的「主力國家」。進入本世紀我國的空間技術取得突破發展,我國的火星及行星探測計劃開始實施。火星探測歷史,冷戰時期一、前蘇聯火星探測歷史1960年前蘇聯發射兩枚「火星探測器」均未到達地球軌道而失敗。
  • 對話天舟一號總設計師白明生:中國空間站未來將會一家獨大
    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火星探測 一舉實現 繞落巡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 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
    但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中,探測器從月球起飛後就可以直接返回地球了。經過40多年的發展,難道如今中國航天技術還不如當年的蘇聯嗎?當然不是這樣。但讓世人感嘆的是,如今在探索太空領域擁有宏偉規劃並堅定執行的,只有中國。傳統航天強國俄羅斯國力衰退,在航天領域罕有大作為;歐洲和日本在部分領域保持領先,但整體水平尚有不足;原先執全球航天發展牛耳的美國,卻長期陷入「政治掛帥」的怪圈,導致航天規劃一變再變。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今年,火星探測將再次迎來熱潮,這是自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和2013年11月18日美國發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以來,時隔7年,再一次迎來了火星探測的熱潮。從2013年末至今,便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了,但2020年卻不同,就在今年,我國將在7、8月份發射自主研製並本國內發射的「問天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也將在這一年重啟火星探測任務。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火星探測成功率僅有43%?看蘇聯那些年的悲壯便一目了然
    1962年10月24日,蘇聯火星探測兩連敗後的下一個火星探測窗口到來,第三顆火星探測器斯普特尼克22號升空,可結果卻在進入地球軌道時破碎了。1965年7月18日,不在火星探測的時間窗口之內,但蘇聯還是發射了探測器3號升空,這顆探測器本來是用來探測火星的,可最終卻拿來探測月球,成為了唯一一顆不務正業的火星探測器。
  • 火星探測簡史3(前蘇聯成功率僅5.6%,美國、中國、印度呢)
    自1960年至今,人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46次。其中美國21次、前蘇聯18次、俄羅斯2次、俄羅斯與歐洲合作1次、歐洲1次、日本1次、印度1次、中國1次。在人類所有的46次發射中,成功17次,失敗25次,其餘4次發射任務一半成功一半失敗(都是軌道器成功入軌,著陸器著陸失敗,按照2次成功計算成功率),總成功率為41.3%左右。
  • 首次火星探測對中國航天意味著什麼?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大探測任務,這是世界航天史上從未有過的。據了解,美國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也僅僅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了環繞、著陸兩種探測目標。為此,天問一號集成了一個「三套餐」組合。包括火星軌道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火星車),將分別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巡視探測」三項探測任務。
  • 探索火星,中國航天再次震撼全球,美國:他們進步太快了
    對於地球上的我們來說,每隔兩年都會有一個去往火星的關鍵窗口期。今年夏天便是如此,因為地球與火星的空間位置將排列成一條直線,這樣太空探測器就可以利用最少的燃料到達那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準備向這顆古老的紅色星球表面發射他們航天史上的第九艘太空探測器。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次火星探索的窗口期內不再只有美國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