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2020-08-01 蝌蚪五線譜

關於火星更多的秘密,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呦!

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到現在的六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無論是中國、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火星探測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火星(圖源:pixabay)


不過,火星可不是那麼容易就揭露面紗的。迄今為止,我們還只能窺探到它的一小部分,而關於火星更多的秘密,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呦!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鄰居」吧!

火星,你了解多少

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我們了解到這位「鄰居」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

它的直徑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

火星的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它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因此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沙塵暴發生。

火星的兩極有著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火星北極極冠照片,圖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在時間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比如地球上的一天是23小時56分,火星是24小時37分,有幾乎相同的晝夜;地球的軌道面和赤道面的夾角是23度27分,火星是25度11分,它們有幾乎相同的季節變化。

但是由於火星的公轉周期長於地球,大約有687天,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火星上居住,一年可能就不是365天,而是687天了哦!

即使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也並不代表火星就一定適宜人類居住,具體能否居住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火星想像圖(圖源:pixabay)


人類為了探索火星,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無論是掠過火星的太空船、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在火星表面行駛的漫遊車,還是未來或將出現的載人火星飛船,都是火星探測器。

1960 年 10 月 10 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但這枚探測器連火星環繞軌道都沒有到達,就壯烈犧牲了。兩年後,蘇聯再一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給它命名為「火星Ⅰ號」。

「火星Ⅰ號」成功進入前往火星的軌道,但在飛離地球1億公裡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從此下落不明。

不過這次相對於兩年前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因此這次探測也被看作是火星探測的開端。

而後,蘇聯的「火星」系列連連失敗,與地球失去聯繫,直到「火星五號」才入軌,但是工作時間也很短。

1996年底,美國宇航局「火星全球探測器」、「火星探路者」的發射,標誌著國際上一個新的火星探測時代的開始。

其中「火星全球探測器」成為了火星的衛星,對火星大氣層和火星地貌進行了長期探測;而「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則用微型火星車對著陸點進行了1個月的實地考察並發回了許多幅火星地表景觀照片。

科學家根據發回的圖片信息判定,火星曾經是一個溫暖而潮溼的星球。

2002年,美國「奧德賽」火星探測器發現在接近火星表面的地方存在大量氫氣----這正是存在地下水冰的證據。

同年3月5日,俄羅斯科學家宣布,「奧德賽」上攜帶的中子探測器發現在火星南極下面藏有1000萬平方公裡的冰面;此外在火星奧林匹斯山的山坡上也發現了大量水冰。

2008年5月美國「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著陸。探測器考察兩月後,科學家確認「鳳凰」號在加熱火星土壤樣本時發現水蒸氣,為火星有水找到證據。

9月29日,美國宇航局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又有重大發現:火星上也下雪。遺憾的是,11月10日,美國航天局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與地球失去聯繫,它持續5個多月的火星探測就此終結。

2012年8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它著重於探索火星過去或現在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這是人類迄今在其他星球登陸的最精密移動科學實驗室。

2018年9月,美國航天局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好奇」號火星車發回的「自拍照」。照片記錄了火星上沙塵漫天、冷酷無比的景象。

除此之外,印度、日本也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不過並沒有什麼大的科技進展。

今年7月20日凌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搭載日本 H-2A 火箭 42 號機發射升空。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並不會登陸火星表面,它將沿著軌道巡航,用1個火星年的時間(約687天)觀測火星的地質地貌和氣象狀況。主要包括每日和季節性的氣象變化、包括沙塵暴在內的低層大氣天氣事件、以及不同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

由於地球與火星各自的公轉周期不同,兩顆星球距離最遠時可達4億公裡,最近時相隔5000萬公裡左右。地球和火星每兩年會處於一個適合展開太空任務的理想位置,也就是窗口期。

在窗口期內,火星到地球的直線距離最短,探測火星所需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因此是火星探測的最佳時期。

今年就是一個窗口期,而下一次窗口期是2022年。

除了阿聯,此次窗口期還有兩位「選手」,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圖片來源新華社/ Shutterstock


已經發射的我國「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實現繞軌飛行、軟著陸、巡視三個步驟,它將成為全世界首個在一次探測任務中完成三個目標的火星探測任務。

這對於從未探測過火星的中國來說,可謂是一次很大膽的嘗試。

而將於7月30日發射的美國「毅力」號,則是在美國發射了數十顆探測器後的最新動作,「毅力」號將創新地攜帶旋翼無人機登上火星。

作為火星探索競賽中的領先者,美國也對「毅力」號寄予厚望,希望能尋找到火星上古代生命的證據。

除了以上這些,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火星探測器被發射。它們或成功,或失敗,但無論是正在運行,還是已經犧牲,它們都是人類火星探測歷程上濃厚的一筆,也將給人類的宇宙探測史帶來寶貴的經驗。

最後,讓我們一起暢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移居到火星上,那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呢?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審核專家:魯暘筱懿,行星物理學博士。

60年間,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相關焦點

  • 人類火星探測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關於火星更多的秘密,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呦!從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到現在的六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無論是中國、美國,抑或是其他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火星探測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天問時刻|60年來僅美國在火星開車,天問或創造人類新紀錄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張靜作為後入場的玩家,「天問一號」提出火星探測「繞、著、巡」一步到位,開全球先河。繞是指軌道器,著是指著陸器,巡是指火星車,這三步,實際上對應著人類火星探測歷程中的三個歷史性節點。「繞、落、巡」,意味著中國要一步追上60年。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在天問一號之後,後續還有其他探測,要對火星的土壤進行取樣返回,在實驗室裡進行分析,看看火星的宜居性到底如何,水到底去了哪裡,以多大的速率逃逸?3 為何在烏託邦平原著陸?魏勇:在選擇著陸點過程中確實經歷了很多次的遴選過程,工程方面的考慮是尤為重要的。從科學方面講,著陸區的地質特徵、磁場條件等都非常獨特,科學家團隊期望能有重要的科學發現。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索開啟,來看看近些年人類在火星發現了什麼?
    它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索的開端,同時它也是中國深空行星探測任務的起點。值得注意的是天問並非中國火星任務的專屬命名,其他的行星任務將也會以此為命名方向,只是編號不同。在此計劃前,2011年國家航天局與歐洲、俄羅斯合作發射的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遭遇失敗。螢火一號失敗後,中國火星探測改為選用自主研製的運載火箭完成,並改為一次性完成&34;任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要經歷哪些過程?
    地球與火星之間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面對這麼遠的距離將探測器送往火星,這究竟要具備什麼條件,要經歷哪些階段呢?這一期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第一步:選擇合適的發射時機。在往火星發射探測器時,我們通常會選擇路程最短、消耗燃料最少、所用時間最短的路線進行發射,以此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發射的成功率。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人類為什麼突然放棄了更近的金星?都跑去探測火星?
    現在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人類發往火星探測器每隔一段時間所返回的消息,以及未來人類探索火星的計劃,而且我國也將火星探測作為走向深空的第一站,計劃在2020年的7月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包括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到時這將中國航天史上最偉大的一個裡程碑事件。
  • 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火星究竟有什麼「寶藏」,使它成為各國太空探測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去過火星的太空旅者們都發現了什麼?火星還有哪些可能的驚喜亟待人類發掘?漫漫探火路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
  • 探測火星 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資料圖: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發射代表什麼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想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是有疑惑的。有些讀者朋友看過小說《三體》,三體人為了生存來搶奪地球,以謀求三體人的生存空間,類似的電影小說有很多,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人類對於來自宇宙深處的隱憂。這標誌著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已經正式邁出,第一次自主探火即實現「繞、落、巡」,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噸位火星飛船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
    首先,祝賀我國首個火星探測衛星由長徵五號火箭搭載並發射成功!從此我國深空探測將進入一個新的篇章。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第一步,主要是完成環繞火星探測、火星著陸以及巡視探測。第二步計劃完成探測器對火星的採樣,並返回地球,這個目標將定於2030年左右實現。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人類探索火星究竟會有多難?
  • 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任務大盤點
    這個夏天,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中國、美國、阿聯都將展開新的火星之旅。今天,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已經踏上奔火徵程。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火星探測取得的成果最為豐富,特別是水的發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熱情,成為近期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龐之浩說。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今年,火星探測將再次迎來熱潮,這是自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和2013年11月18日美國發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以來,時隔7年,再一次迎來了火星探測的熱潮。火星人類發射的首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活動。
  • 火星探測任務都是如何命名的?
    人類首次火星探測始於1960年的蘇聯「火星計劃」,經過60年發展,人類實現了對火星探測「飛掠」、「環繞」、「降落」和「巡視」等眾多研究類型的突破。對於具體任務,擁有一個容易識別、易於傳播的名字成為重點考量因素之一,各航天大國也出現了不同的命名風格。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在即,60年來人類探索火星從未停止
    400 多年前天文望遠鏡出現後,火星就成了科學家研究的對象。而人類對火星的探測之旅,開始於 1960 年,到今年正好 60 年。,人類吹響探索火星的號角1960 年 10 月,前蘇聯在 5 天之內先後發射了兩艘火星探測器,分別是火星 1A 號和火星 1B 號。
  • 「天問一號」劍指火星!明明金星更近,為何科學家都去探測火星?
    最近新聞裡也可以看到從阿聯到美國,各國的火星探測器都「摩拳擦掌」。因為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意味著可以用較小的花費將探測器送往火星,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也因此每隔26個月出現一次高潮。至於難度嘛,先來看一組數據,從60年代開始的46次火星發射中,連地球引力範圍沒出的有11次,全成功或部分成功只有23次,成功率約為53%。像美國也僅有一次任務中同時完成「繞」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