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2021-01-09 環球網

本報記者 劉 揚 樊 巍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編者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

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

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據介紹,火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具體來講,任務後續計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器箭分離後,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其間進行深空機動和中途修正。二是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並經過制動後,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首選進入窗口,其間在著陸區上空對著陸區開展探測。三是探測器擇機實施降軌機動,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環繞器升軌返回到停泊軌道,為著陸過程提供中繼通信。四是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依次完成配平翼展開、降落傘開傘、大底分離、背罩分離、動力減速、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著陸緩衝等動作,在火星烏託邦平原軟著陸。五是著陸巡視器安全著陸後,火星車與著陸平臺解鎖分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巡視探測。環繞器進入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兼顧科學探測。六是火星車完成探測任務後,環繞器進入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兼顧火星車擴展任務中繼通信。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在「天問一號」任務中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介紹,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二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

為了相關科學目標,火星環繞器攜帶7臺儀器,火星車攜帶6臺儀器,計劃通過一系列科學探測建立起對火星全面而基礎的認識。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採用這種「一舉三得」的探火方式,起點高,效益高,但挑戰大。如果成功,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和水平將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3個在火星著陸的國家,第2個在火星巡視的國家。此外,環繞器對火星進行普查,火星車可以在著陸區火星表面詳查,這樣就可以一次性獲得更多成果。

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次任務如果能「一氣呵成」完成三大火星探測任務,將創造一個人類探火的新紀錄,證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將是中國航天發展史的一個裡程碑。▲

看點二:「胖五」轉正後首次發射

此次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工程應用發射,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熟,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胖五」表現亮眼,在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的同時,將5噸重的「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我國火箭在不同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分別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約5.5噸(長徵三號乙火箭)和近地軌道(LEO)約13.5噸(長徵七號火箭),長徵五號火箭的出現極大提高了這些數字。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稱,「作為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大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左右,為建設空間站而研製的長徵五號B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

為了確保完成首次工程應用發射任務,「胖五」做了精心準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器加速到每秒11.2公裡以上的速度,將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此次「胖五」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國內首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中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

對於普通發射任務,1個發射窗口只需要設計1條火箭發射軌道。此次任務則不同。如果把發射比作打靶,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就是在打移動靶,因為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調整發射軌道,才能讓探測器入軌更精確,在奔火過程中節約燃料。為此,研製團隊共設計42條發射軌道,這在中國航天史上絕無僅有。

據專家介紹,長徵五號系列火箭接下來會更加忙碌,比如,長徵五號將繼續深空探測之旅,在年內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對月球樣本的採用返回;長徵五號B火箭將作為空間站建設的「專屬列車」,在未來2-3年時間內相繼完成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的發射。▲

看點三:中國為何要去探火星

據公開數據統計,迄今為止,人類探火成功率很低。縱觀人類航天史,目前也僅有美國和蘇聯兩國曾成功實現登陸火星,其中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還是迄今為止唯一成功實現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探測和著陸探測的探測器。

然而,儘管探測火星是一項高風險的嘗試,卻依舊讓傳統航天大國,乃至非傳統航天大國「趨之若鶩」, 自1996年以來,幾乎每隔26個月的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而在2020年夏,就有三個國家的探測器會前往火星,分別是阿聯「希望」號、美國「火星-2020」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既然探測火星「勝算」不到一半,為何如此多的國家還甘願不計代價「放手一搏」呢?基於人類目前對於火星的認知,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前站。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火星主要是由矽酸鹽巖石構成,有類似地球的巖石地表,火星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南方充滿隕石撞擊的高地和峽谷,北方則多是被熔巖填平的平原,由於自轉軸傾角和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火星的晝夜長短及四季變化與地球也幾乎一樣。

在以往探測中還發現,火星的表面似乎有液態水流過的痕跡,現有證據已表明有水冰存在於火星極地的冰蓋中。水的發現,引發人們對於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的思考和探索,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此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將對火星的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物質組成以及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展開研究。

此外,與地球類似的是,火星周圍也有大氣層。區別在於,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火星進行「改造」,從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中提取出氧氣,這樣不僅可以供人類呼吸,還能製成燃料。

而基於人類現有的航天能力,飛行時間8-10個月即可抵達火星,相比更遠的行星和衛星,探索火星的任務周期更為合適。

因為火星與地球有著較為類似的環境和探火不超越人類技術能力的可行性,使得未來機器人或人類駐守火星成為可能。在載人登月之後,火星也被公認為是人類登陸行星的首選目標。

歐陽自遠院士認為,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火星表面溫度、增加火星大氣濃度等,可以進一步建立火星表面生態環境。

不過,將火星改造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綠色星球的遠景是美好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十分不易,工程之浩大、成本之巨、技術難度之高、科學實施步驟之複雜是可想而知的,可能需要人類通過幾個世紀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

看點四:下個登陸火星的是誰

為了拓展第二家園,開發地外生存空間,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蘇聯、歐洲以及日本等都競相開始探索火星的歷程。而在火星表面登陸則是探索火星中難上加難的任務,目前只有極少數國家的著陸器與火星車曾登陸火星表面。

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之後,按照計劃,美國「火星-2020」探測器也將攜帶「毅力」號火星車開啟火星之旅。到底哪個火星車與著陸器將成為著陸在火星表面的下一個太空飛行器呢?根據中國官方日前發布的信息,中國首個火星車高度為1.85米,重約240公斤,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相當於92個地球日。專家表示,美國「火星-2020」火星探測器中除了「毅力」號火星車,還攜帶了世界第一架小型無人駕駛直升機「機智」號,它將前往火星車無法到達的區域勘察。

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一下人類太空飛行器登陸火星的案例。1971年5月,蘇聯發射「火星3號」探測器,其釋放的著陸器由於遭遇火星沙塵暴,在開始照相掃描22秒後與地球失去聯繫。

1975年8月,美國「海盜1號」升空,其於次年7月釋放的著陸器順利落至火星表面,向地面傳回彩色照片。

1996年12月,美國「火星探路者」號發射。次年7月,其所攜帶著陸器順利落至火星,釋放出「索傑納」號火星車,實現漫遊考察並發現遠古水痕。

2003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於6月和7月發射升空。2010年「勇氣號」在服役6年後與地球失去聯繫,「機遇」號則於2019年2月14日正式停止工作,為15年探索火星表面之旅畫上完美句號。

2011年11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發射升空。2012年8月,「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這是人類迄今在其他星球登陸的最精密移動科學實驗室。

2018年5月5日,美國「洞察」號著陸器成功發射,攜帶可深入星表下5米的鑽頭對火星進行深度鑽巖,並進行樣品成分就位分析,實現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的奧秘。

俄羅斯國家新聞社23日報導稱,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專家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讚賞中國在火星探索方面的成功時稱,此次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科學研究。熱列茲尼亞科夫稱,發射火星探測器對中國來說是裡程碑事件,證明中國在航天領域不斷發展,不斷佔據應有的地位。▲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9大看點
    飛向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9大看點】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這個遍布著沙丘礫石的紅色星球,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天問一號,這個來自中國的火星使者,將帶來哪些發現,我們拭目以待。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2日電 題: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喆、王琳琳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
  • 五大看點!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題:五大看點!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新華社記者胡喆、張建松、周旋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記者為您梳理了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
  • 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五大看點
    ■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類認識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 全球迎來「探火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難點在哪裡?將執行哪些任務?「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當天中午,坐標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最後一聲倒計時完畢,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 我國將於7月至8月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國探測車將首次登陸火星
    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明年2月將到達火星的引力勢場以內,然後再經過火星的捕獲到達火星。火星車將停留90個火星日。這個消息令廣大航天迷十分振奮,這不僅是官方首次披露火星探測任務的具體時間,而且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就來一個大動作,我國自主研製的火星探測車將會登陸。
  • 奔向火星關鍵一步!天問一號深空機動「四大看點」詳解
    探測器深空機動軌道示意圖探測器調姿示意圖(國家航天局供圖 圖片:李貴良)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至此,探測器的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軌道機動,對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來說,此次變軌意義重大。未來,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期間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看點一:什麼是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區別在哪?
  • 首次火星探測對中國航天意味著什麼?
    目標:火星!》,中國經濟網,2020年7月17日2.《近期「扎堆」火星探測為哪般?》,中國新聞社,2020年7月19日3.《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步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為啥這麼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發射視頻來了!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箭在弦上、SpaceX星鏈無線路由器認證......
    國內新聞:1、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箭在弦上: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這四大看點請收好
    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巡視探測。環繞器進入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兼顧科學探測。六是火星車完成探測任務後,環繞器進入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兼顧火星車擴展任務中繼通信。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的具體時間,早在幾年前就已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研團隊研究鎖定,並實現在預定窗口如期順利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區域實施軟著陸。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