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大型宣講活動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昆明專場在雲南省科協會堂舉辦,雲南師大實驗中學、雲南昌樂實驗中學的師生代表和省科協系統幹部職工共計150餘人一起聆聽報告。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炮聲隆隆中,北大、清華、南開、浙大等高校,中央研究院等機構千裡跋涉,內遷、西遷長沙、昆明、貴州、廣西、重慶等地,為民族保存科學的火種。其中,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內遷昆明組建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烽火硝煙中,鄧稼先、朱光亞等科學家和青年才俊長途跋涉奔赴西南聯大,他們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矢志報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為銘記歷史、捍衛勝利,汲取力量、砥礪奮進,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妻侄許進、朱光亞之子朱明遠沿著抗戰期間父輩走過的道路,來到昆明,為青少年學生講述前輩科學家碧血丹心的愛國之情、捨我其誰的報國之志,和在時代洪流中傲然屹立的家國大義。
中國科技館劉芷延老師作《中國天眼的故事》的主題宣傳,讓觀眾們深刻了解「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者南仁東先生選址12年的艱辛歷程。隨後,朱明遠老師作《我的父親朱光亞》主題報導,以朱光亞先生的老照片為線索,講述了朱光亞先生的求學、氫彈實驗、對自己的教育等故事。用朱光亞先生嚴謹整潔的作業為例,激勵現場學生認真對待學業,學習先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人生信條,並與參會人員頻頻互動。下午,許進老師作題為《憶姑爹鄧稼先》的主題報告,並與現場觀眾互動。
通過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科學家可歌可泣的奮鬥史,讓「長大了當科學家」的夢想深植孩子心中。
本報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李娜 文
雲南省科技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