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感受報國情懷

2021-01-10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林維、李晉、王曦、鄭治、魏宇晨、何凌飛):多少年來,無數中國科學家肩負的報國濟民的壯志,殫精竭慮,建樹非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的精神將成為寶貴的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

劉永坦照片 攝影:李晉

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備受讚譽,嫦娥探月、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原創成果湧現。一批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就包括2018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劉永坦,他用四十年的不懈的奮鬥,書寫著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年過八旬的劉永坦出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永坦」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的祝願,而戰火中,國家命運則慢慢成了劉永坦一生的牽掛:「我是1936年生於南京,我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前離開的,顛沛流離,那種苦深深地印在腦袋裡。而父親母親很小教我背詩:『家祭無忘告乃翁』,印腦袋裡很深,對這個國家的興亡感受深刻。」

多年之後,投身科學的劉永坦踏上了中國新體制雷達的開創之路。經過800多個日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劉永坦主持的「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但順利完成預研使命的劉永坦並沒有就此止步,他認為國家需要建立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1989年,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建成。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及其團隊的新體制雷達技術終於使目標出現在屏幕上,取得歷史性突破。

在劉永坦看來,自力更生的精神將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就這個精神: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成果。人家不會把關鍵東西給你的,不管是誰要卡我們脖子,未來我們都能靠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往前走、往前拱。我覺得我們國家這種(被壟斷封鎖的)日子要一去不復返。」

黃大年照片(吉林大學提供)

無獨有偶, 對於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科學家黃大年來說,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發展,為祖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支撐他的,也正是報效祖國的初心。與黃大年有著30多年交情的吉林大學原副校長韓曉峰說:「他說,『我出去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是要回來的』。他跟學生講『你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來』其實是有思想上的淵源的。這就是家國情懷,對東北、對吉林大學,這種感情,是最重要的。」

黃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攻克國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尤其是研製「航空重力梯度儀」。這種設備就像一隻「透視眼」,可用於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也可用於潛艇攻防和穿透偵查。黃大年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女士介紹說:「一方面是關係國計民生、另一方面是關係國防安全,所以這項技術是我國迫切急需的技術。目前為止掌握它的國家非常少,而且這項技術對華一直是封鎖的。『十二五』之前這個在我國可以說是空白,黃老師回國後組織國家十多家單位、幾百個科研人員參與到這個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我們國家可以說是用五年時間,在儀器裝備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上,與國際的差距縮短了20年。其實在理論算法上,我們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了。」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是黃大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時在紀念冊上寫下的留言,正是這份矢志不渝的赤誠報國之志,始終激勵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只爭朝夕」。遺憾的是,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積勞成疾,因病去世。雖然人已離世,但黃大年未竟的事業仍在繼續。昔日與黃大年並肩奮戰的同事,正推動他主導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從理論走向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談高等教育發展 攝影:何凌飛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年,一系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任務的實施都到了決勝節點。在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看來,未來,中國要培養更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讓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敢為人先、潛心科研的科學家精神繼續傳承下去。「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突破。基本上來講,我國原創性這方面的研究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尖端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也只能靠我們自己去創造。我們需要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對我而言,這就應該是未來中國教育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相關焦點

  •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4:52 A-A+ 近日,中國科協邀請李四光、鄧稼先、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後人走進中小學、大學校園,為當代青年學生講述先輩愛國奉獻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聯合江蘇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江蘇省科技館共同舉辦的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南京舉行。
  • 視點|講家風故事,聚戰「疫」力量之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mp303:30來自合陽縣婦女聯合會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黃大年是航空地球領域的傑出學者,是享譽世界的戰略科學家,也是中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他是一位感性的海歸赤子,甚至聽到《我愛你中國》的旋律就會熱淚盈眶。新時代裡,他放棄了海外優越的生活,回到祖國,只因父親告訴他「別忘了,你是有祖國的人」,只因他想看到自己熱愛的祖國能夠更好。他對祖國深沉的愛也感染著家人,他們都記著一句話:「不管在哪裡,總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這種樸實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應該尊崇與學習的。
  • 聆聽先輩故事深植報國之志
    8月21日,「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大型宣講活動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昆明專場在雲南省科協會堂舉辦,雲南師大實驗中學、雲南昌樂實驗中學的師生代表和省科協系統幹部職工共計150餘人一起聆聽報告。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黃道群老師從父親的童年說起,從另一個視角帶領同學們在偉大科學家的成長足跡中挖掘、體悟這種獻身航天、忠誠報國的赤子情懷。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黃緯祿院士一句「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先想國家怎麼辦」令人動容。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寧夏行 走進銀川...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
  • 《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新書首發,講述32位科學家動人故事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從李四光「急國所急、赤誠報國」,到錢學森「我的歸宿在中國」,再到黃大年「用生命譜寫報國人生」……5月29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由科技部辦公廳和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承辦的《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新書發布暨專家交流會在京召開。
  • 光明時評:牢記科技報國初心 涵養科技創新活力
    時光流轉,像許其鳳院士的科學家,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閃耀依舊,他們的拳拳初心清晰如昨。歷史是見證者,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後,是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相握;閃耀在蒼穹的北鬥衛星全球組網,是幾代北鬥人近30年的實踐探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是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蹲守田間地頭開展雜交水稻實驗……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國的科技創新已在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學家對科技報國初心和使命的自覺踐行。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一個人應該怎樣愛國、怎樣報國,如何把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 中國科協舉辦「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27日發布消息說,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歷時3周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已於8月中旬啟動。
  •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黃大年先進事跡說感悟
    我深深體會到了一位科學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高尚情懷,也深刻地領悟到了一個青年學子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用青春奮鬥,努力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脊梁!  用青春去奮鬥,必須涵養家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2009年,黃大年作為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只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國的人」,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回到了母校。
  • 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從2010年到2017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蔣錫夔院士、北京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傅依備院士等多位科學家及其家屬向「採集工程」捐贈了一批珍貴資料,截至2017年底,「採集工程」館藏基地已收藏了10萬餘件實物原件、25萬餘件數位化資料和近80萬分鐘的音視頻資料。
  •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
    在7年時間裡,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用生命譜寫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人生傳奇。從2009年12月回國,投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到2017年1月病逝,壯志未酬英年早逝,黃大年用有限的時間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根據黃大年的真實事跡創作拍攝的電影《黃大年》,用電影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段,講述了時代楷模黃大年不忘初心,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科技事業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以黃大年同志為代表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形象。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中學時代,東陽中學校友嚴濟慈老先生科技報國的故事就開啟了我對於科學的探索之門。而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有幸遇到了剛剛從歐洲回國組建實驗室的潘建偉老師。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
  • ...社評論員: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
    vid=422471  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之二  新華社評論員  「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在中學時代,東陽中學校友嚴濟慈老先生科技報國的故事就開啟了我對於科學的探索之門。而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有幸遇到了剛剛從歐洲回國組建實驗室的潘建偉老師。正是受前輩科學家愛國精神感染,他才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立科教報國之志陸朝陽28歲拿到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教授,曾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
  •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承辦,江蘇科技館、江蘇廣電總臺荔枝讀書會和優漫卡通衛視協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 大型宣講活動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南京專場成功舉辦,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
  • 「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 題:「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  上海佘山腳下,一個時刻望向蒼穹的「大傢伙」靜靜矗立,這就是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目前擔任總工程師的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
  • 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展現科技報國情懷話劇《今夜星辰》公演
    話劇《今夜星辰》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11月24日晚,由安徽省話劇院創排的話劇《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劇院首次公演,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