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林維、李晉、王曦、鄭治、魏宇晨、何凌飛):多少年來,無數中國科學家肩負的報國濟民的壯志,殫精竭慮,建樹非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的精神將成為寶貴的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
劉永坦照片 攝影:李晉
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備受讚譽,嫦娥探月、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原創成果湧現。一批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就包括2018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劉永坦,他用四十年的不懈的奮鬥,書寫著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年過八旬的劉永坦出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永坦」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的祝願,而戰火中,國家命運則慢慢成了劉永坦一生的牽掛:「我是1936年生於南京,我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前離開的,顛沛流離,那種苦深深地印在腦袋裡。而父親母親很小教我背詩:『家祭無忘告乃翁』,印腦袋裡很深,對這個國家的興亡感受深刻。」
多年之後,投身科學的劉永坦踏上了中國新體制雷達的開創之路。經過800多個日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劉永坦主持的「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但順利完成預研使命的劉永坦並沒有就此止步,他認為國家需要建立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1989年,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建成。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及其團隊的新體制雷達技術終於使目標出現在屏幕上,取得歷史性突破。
在劉永坦看來,自力更生的精神將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就這個精神: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成果。人家不會把關鍵東西給你的,不管是誰要卡我們脖子,未來我們都能靠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往前走、往前拱。我覺得我們國家這種(被壟斷封鎖的)日子要一去不復返。」
黃大年照片(吉林大學提供)
無獨有偶, 對於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科學家黃大年來說,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發展,為祖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支撐他的,也正是報效祖國的初心。與黃大年有著30多年交情的吉林大學原副校長韓曉峰說:「他說,『我出去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是要回來的』。他跟學生講『你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來』其實是有思想上的淵源的。這就是家國情懷,對東北、對吉林大學,這種感情,是最重要的。」
黃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攻克國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尤其是研製「航空重力梯度儀」。這種設備就像一隻「透視眼」,可用於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也可用於潛艇攻防和穿透偵查。黃大年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女士介紹說:「一方面是關係國計民生、另一方面是關係國防安全,所以這項技術是我國迫切急需的技術。目前為止掌握它的國家非常少,而且這項技術對華一直是封鎖的。『十二五』之前這個在我國可以說是空白,黃老師回國後組織國家十多家單位、幾百個科研人員參與到這個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我們國家可以說是用五年時間,在儀器裝備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上,與國際的差距縮短了20年。其實在理論算法上,我們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了。」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是黃大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時在紀念冊上寫下的留言,正是這份矢志不渝的赤誠報國之志,始終激勵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只爭朝夕」。遺憾的是,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積勞成疾,因病去世。雖然人已離世,但黃大年未竟的事業仍在繼續。昔日與黃大年並肩奮戰的同事,正推動他主導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從理論走向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談高等教育發展 攝影:何凌飛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年,一系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任務的實施都到了決勝節點。在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看來,未來,中國要培養更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讓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敢為人先、潛心科研的科學家精神繼續傳承下去。「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突破。基本上來講,我國原創性這方面的研究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尖端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也只能靠我們自己去創造。我們需要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對我而言,這就應該是未來中國教育努力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