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 題:「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

  上海佘山腳下,一個時刻望向蒼穹的「大傢伙」靜靜矗立,這就是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目前擔任總工程師的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

  劉慶會曾在日本留學、工作12年,回國後,他開始與團隊一起承擔射電望遠鏡開發等工作。「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這是劉慶會的微信籤名,也是他一貫的堅持。他說:「我的命運和國家的富強息息相關,把自己承擔的工作做好,是責任,更是光榮。」

  「學了技術要回國貢獻才有價值」

  劉慶會1984年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從山東單縣一個普通村莊走出來的他,有股專心致志的「拼勁兒」,至今他都記得高中時候的很多課文。

  劉慶會這種「拼勁兒」一以貫之。畢業後,劉慶會被分配到濟南試驗機製造總公司工作,也是在此工作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的工作和日本島津製作所合作較多,日本先進的電子產品水平讓劉慶會去日本留學的願望逐漸產生,就是想「儘量多學點本事,為國家多做點事」。

  1997年,32歲的劉慶會去往日本鹿兒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工作。2003年至2009年,劉慶會作為主要成員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從事日本月球大型探測衛星SELENE的開發研究工作。

  身在異國,劉慶會時刻關注祖國動態。1998年南方洪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走上街頭募捐;中國體育健兒在日本比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現場助威……

  「在國外總有種浮萍的感覺,對祖國的眷戀非常濃烈。」劉慶會對自己的下一步也非常清楚,「我始終明確學到技術後是要回國做貢獻的,這樣才真正有價值。」

  「讓黨旗飄揚在嫦娥和火星探測器軌道上」

  2009年,劉慶會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後回國,到了上海天文臺。

  「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補交黨費和恢復黨組織生活。」劉慶會感到自己「踏實了」,能一門心思攻堅克難,為祖國深空探測事業做點事了。

  2012年10月28日,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建成。這個70米高、2640噸的「大傢伙」卻有著「細膩無比」的「目光」,它可以對數十億光年外的目標天體實施精確、靈敏的追蹤觀測。

  天馬望遠鏡從2009年開始建設,劉慶會全程參與其開發。2013年12月,「天馬」全程參加了嫦娥三號VLBI實時觀測任務,劉慶會和團隊利用VLBI和測速測距數據,地月轉移段定軌精度達到了500米,月球車相對定位精度1米,月球車移動監測靈敏度0.1米。

  「我們可以想像,家門口的一輛汽車移動10釐米,我們也未必能發現。而我們利用VLBI網能夠以10釐米的靈敏度監測38萬千米遠的月球車的移動,充分體現了中國精度。」劉慶會說。

  去年,天馬望遠鏡也作為主力測站,參加嫦娥四號著陸巡視器和中繼星測定軌以及中繼星天線的在軌標定任務,為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做出貢獻。

  劉慶會是上海天文臺射電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室黨支部書記。講起支部,劉慶會如數家珍。

  「我們支部黨員20名,平均年齡約30歲,都在積極承擔各種國家任務。」他說,黨員帶頭,全體努力,一切成績的取得都是團隊共同奮戰的成果。「我們支部的目標是,讓黨旗飄揚在嫦娥和火星探測器軌道上。」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我國深空探測事業」

  劉慶會喜歡交流、分享,講起深空探測,他充滿熱情,一邊說一邊用手勢比照,儘可能講得通俗易懂。劉慶會也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科技文章,每轉一篇還都會寫上幾句「點評」或解釋,就是希望讓更多人去讀、去了解。

  天馬望遠鏡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參觀人群。劉慶會認為這是極好的科普機會,在場地內專門設置了多塊展板講解深空探測知識,讓觀眾不僅是看到天馬望遠鏡的外貌,更理解它的「內在」。

  「我願意做科普。」儘管工作繁忙,但劉慶會仍堅持拿出時間去為更多人講課、作報告。就在今年3月,他在上海天文臺和上海市天文學會共同組織的 「天之文系列科普講壇」上以「流浪地球?先去火星看看」為主題作了講座,火星探測的最新科學成果、關鍵技術,我國火星探測的進展、火星探測器精密測定軌……劉慶會講得生動幽默,這也已經是他在此講壇上第五次開講了。

  每年,劉慶會還會走進上海的中小學校。「現在的小孩子很厲害,有時候問我的問題都很專業,未來他真的有可能就成為科學家,為國家充實力量。」

  說起中國將要進行的更多深空探測項目,劉慶會充滿神往。「我們自己也想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建設多臺大望遠鏡,甚至想把望遠鏡送到太空和月球,組成中國強大的VLBI觀測網。祖國的探測器飛向哪裡,我們的測定軌就測到哪裡。」劉慶會說,「能有機會參與到這些偉大夢想和實踐中,這是無比的光榮。」

相關焦點

  • 天馬望遠鏡將持續三年「聆聽」火星
    在上海松江天馬山下,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隨即啟動觀測,與烏魯木齊、密雲、昆明的射電望遠鏡一起,組成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VLBI),為「天問一號」精確測定軌,為它抵達、著陸火星,以及後續完成科學任務,隨時提供保障。更新40多套設備,測量精度大幅提升曾經多次為我國太空飛行器「奔月」護航,VLBI測軌分系統團隊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 為求「清靜」NASA要在月球背面安個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射電望遠鏡通過自身天線接收射電波,進而對天體實施觀測,如果把射電望遠鏡搬到月球上,它的觀測能力會比在地球時提升很多。」 這是因為,在地球上,射電望遠鏡的觀測存在不少幹擾因素。 首先,地表上空有電離層。太陽照射大氣時會發生電離作用,當信號的波長比較長的時候,電離層就會把信號擋住。
  • 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凝視」宇宙的故事還在繼續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65米天馬射電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阿雷西博的坍塌並不令人意外。不同望遠鏡需要相互配合阿雷西博倒下的那一天,很多人想起了被喻為「中國天眼」的FAST。FAST和阿雷西博都是射電望遠鏡,可以用於接收天體發射出的無線電波。
  • 「天眼之父「拳拳赤子報國之情感天動地
    2017年9月1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病情惡化,離開人世,享年72歲。消息傳來舉國悲哀,中國科學院、中國日報、人民網等國內主流媒體紛紛刊文緬懷南仁東,網友們也為之動容向他致敬,他那可歌可泣愛國情懷刷爆朋友圈,他那報效祖國奉獻一切的故事感動著億萬華夏兒女。 南仁東1945年出生在吉林,年紀輕輕考入清華大學,他愛這個世界上所有未知的東西,當一個做什麼都做得很好的時候,他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南仁東,他選擇了天文學,並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陶醉其中。
  • 「最牛」望遠鏡建設遇阻
    TMT主要在光學和紅外波段工作,它和另外兩臺下一代30米級望遠鏡都是國際合作的產物。TMT建設各方包括美國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日本國立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印度科技部和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等。我國有十餘家科研院所和大學參與研發。
  • 最牛光學望遠鏡建設遇阻,天文學家與夏威夷原住民搶「聖山」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TMT項目組成員沈志俠告訴科技日報記者。TMT主要在光學和紅外波段工作,它和另外兩臺下一代30米級望遠鏡都是國際合作的產物。TMT建設各方包括美國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日本國立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印度科技部和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等。我國有十餘家科研院所和大學參與研發。
  • 如何「做一臺好用的望遠鏡」?這場報告會帶你了解國家天文臺FAST...
    貴州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省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組長張美聖指出,全省科研工作者要深刻認識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意義,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堅定創新自信;要準確把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內涵,自覺恪守科學精神,維護科學道德;要緊緊圍繞全省科技事業發展方向,積極融入發展大局,在時代的坐標軸上找到自己的奮鬥方位,用科技創新引領更好助力貴州高質量發展。
  • ...社評論員: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
    vid=422471  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之二  新華社評論員  「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
  • 聚焦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感受報國情懷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林維、李晉、王曦、鄭治、魏宇晨、何凌飛):多少年來,無數中國科學家肩負的報國濟民的壯志,殫精竭慮,建樹非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的精神將成為寶貴的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一批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就包括2018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劉永坦,他用四十年的不懈的奮鬥,書寫著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2009年,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結束了18年的海外漂泊後,毅然放棄優越條件選擇回國,為了科學事業後繼有人,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為了國家重要領域尖端技術的發展,他不計名利、殫精竭慮。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 國產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進入收尾階段
    這架將來要孤獨地在山坳裡修行的望遠鏡,能為人類做些什麼?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劉慶會介紹,利用FAST,人類可以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甚至有更大機會捕捉外星生命的信號。
  • 涵養家國情懷 堅守天大品格——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在2017年第一次...
    120多年來,從肇基津門的敢為人先,到今天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如同一次與國家和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的長徵。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路,家國情懷正是幾代天大人長徵路上的信仰,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的堅守。
  • 手工打磨「天馬」望遠鏡核心部件,精度達到0.002毫米
    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路。「天馬」指路的精確度,離不開對「天馬」驅動系統裝配零件的打磨。精準指向的核心是個小小的鋼碼盤,就算用磨床加工後精度也只能達到0.02毫米。夏立用手打磨到了0.002毫米,這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40。
  • 天馬望遠鏡獲上海科技特等獎 曾參與協助黑洞觀測
    日前,多次對世界天文事業做出關鍵貢獻的上海射電望遠鏡「天馬」獲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The telescope participated in long-term observations to confirm data from the first image of a black hole in deep space.
  • 畢生心血築「天眼」——追記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
    今年10月10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布了南仁東主持建造的這個科研重器——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望遠鏡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6顆通過國際認證。然而,在這個成果公布之前的9月15日,身為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的南仁東與世長辭。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習近平「點讚」的黃大年人生「年輪」
    他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58年的人生,如同一棵蒼天大樹,櫛風沐雨都鐫刻在年輪中。黃大年用生命畫出了知識分子的擔當年輪、留學人員的愛國年輪和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年輪。
  • ...篤行報國之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
    8年間,他只爭朝夕、刻苦鑽研,帶領科研團隊勇於創新、頑強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不計得失、甘為人梯,為了國家事業奮鬥至生命最後一息。回顧黃大年同志58歲的生命歷程,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巍然屹立的精神豐碑。
  •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黃大年先進事跡說感悟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近日,中共中央追授其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用無悔選擇和一生實踐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4:52 A-A+ 近日,中國科協邀請李四光、鄧稼先、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後人走進中小學、大學校園,為當代青年學生講述先輩愛國奉獻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 "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逝世,享年72歲
    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昨晚因病情惡化逝世,享年72歲。本文圖片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仁東介紹南仁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1994年始,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選址、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主編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2016年9月25日,舉世矚目的「大射電」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