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望遠鏡獲上海科技特等獎 曾參與協助黑洞觀測

2020-11-29 湖南在線

Shanghai telescope honored for black hole assistance, other work


Tianma, a radio telescope in Shanghai that has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astronomy, won the top prize at the 2018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日前,多次對世界天文事業做出關鍵貢獻的上海射電望遠鏡「天馬」獲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The telescope participated in long-term observations to confirm data from the first image of a black hole in deep space.

今年4月,全球首張黑洞M87影像對外公布,天馬望遠鏡參與了其中部分協同觀測任務。

While Tianma wa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black hole observations that created the image, its ability to see other phenomena in the universe contributed to the precise calibration of the final data for the image, said scientists in Shanghai. (China Daily)

中國天文學家表示,雖然天馬望遠鏡沒有直接參與創建黑洞的觀測圖像,但是它對宇宙中其他現象的觀測為最終精確校準黑洞圖像的數據提供了參考。


相關焦點

  • 「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 題:「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  上海佘山腳下,一個時刻望向蒼穹的「大傢伙」靜靜矗立,這就是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目前擔任總工程師的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
  • 精勤司天、誠信修文——上海天文臺請遵循「守法誠信」
    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天文臺精神「精勤司天、誠信修文」。近五年來,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和首個月球背面著陸巡視器的VLBI 測定軌任務,獲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
  • 「口徑如地球直徑」的望遠鏡觀測到了黑洞
    科技日報訊 (侯樹文記者王春)「如果一個物體足夠重、足夠小,引力會超過任何其他力,物質會一直塌縮,形成黑洞!此時即使光子也無法逃脫它的引力束縛。」這是廣義相對論下對黑洞的解釋。一直以來,如何運用高解析度的望遠鏡觀測到黑洞是天文學家思考的科學問題。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 黑洞照片具體拍攝手法 事件視界望遠鏡是什麼
    岑蘇斯說,這一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的項目團隊由來自全球的數百名研究人員組成,集合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多個射電望遠鏡。「我們很早就和國際合作夥伴一起,致力於將相關科技能力推進到毫米波等級。」岑蘇斯說,給黑洞拍照主要應用的是「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通過陣列望遠鏡,既能敏感捕捉微弱信號,又能擁有高解析度,從而進行詳盡觀測。
  • 臺灣參與首個黑洞影像觀測!兩岸同步直播
    人類拍攝到的黑洞剪影黑洞無法成像,只能通過周圍的光襯託出來中研院昨晚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首次成果發表記者會」,與美國華盛頓、智利聖地牙哥、比利時布魯塞爾、日本東京、中國大陸上海等5座城市同步召開,向全球觀眾直播了集合全球頂尖望遠鏡之力而首次完成的黑洞影像
  • 觀測黑洞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多強大?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仍在刷屏。為了完成這張特寫,科學家們調動了全球從兩極到赤道共8個天文臺的力量進行圖片數據拍攝,之後,又有來自全球的62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了照片的合成。有人形容,觀測黑洞的難度,就像讓站在地球上的你尋找月球上的一枚硬幣一樣。
  • 【多視頻】滑鐵盧大學學者參與發布人類首張黑洞照片
    據CBC報導,Event Horizon Telescop Collaboration是一個由全球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提供黑洞存在的證據,並記錄他們的發現。事實上,黑洞並不會發光,所以這張黑洞照片是在地球表面各地八個望遠鏡的協助下彙編而成的,用了兩年時間。這個團隊成員包括滑鐵盧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助理教授Avery Broderick。
  • 又一座全球最大望遠鏡項目在中國啟動啦
    望遠鏡坐落於雲南省普洱市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內無線電環境最優良的地區,它將通過對脈衝星高精度計時觀測,開展低頻引力波探測、脈衝星—黑洞物理、強引力場相對論檢驗等前沿科學研究,並實現基於脈衝星的時間體系標準。該項目總投資3.5億,建設周期3年。
  • 天馬望遠鏡將持續三年「聆聽」火星
    在上海松江天馬山下,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隨即啟動觀測,與烏魯木齊、密雲、昆明的射電望遠鏡一起,組成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VLBI),為「天問一號」精確測定軌,為它抵達、著陸火星,以及後續完成科學任務,隨時提供保障。更新40多套設備,測量精度大幅提升曾經多次為我國太空飛行器「奔月」護航,VLBI測軌分系統團隊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 中國望遠鏡這次為什麼沒有拍黑洞?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觀測黑洞時,組網的多臺望遠鏡同時觀測,再將各自的觀測數據傳輸到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大量運算處理和反覆核算,才能「繪」出正確的黑洞「照片」。「幹涉測量的前提是時間同步,雖然現在每臺望遠鏡均配有精準的原子鐘,但觀測時由於距離遠,原子鐘之間還會存在微小的偏差,這時就需要通過數據本身實現時間頻率的擬合和統一。」
  • 黑洞原來長這樣!終於出照片了!
    在上海,「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發布了這一重大成果。啥是黑洞?18世紀,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歇爾便已經意識到:宇宙中有緻密的天體,可以達到滴「光」不漏的程度——密度大到連光都完全無法逃逸。1968年,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正式提出,將這樣的天體,稱作「黑洞」,它們自身不發光,吸入所有一切,什麼都逃不出來。
  • 百度今日Doodle:事件視界望遠鏡公布第一張「黑洞」影像
    作為天文愛好者和科技迷的小編緊張激動得直搓手,因為今天21點整,全球六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以及美國華盛頓)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宣布一項重大成果:與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有關,人類將第一次看到「黑洞」的樣子,這有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
  •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天文」微信公眾號 2020-10-12 18:53
  • 耀變體,宇宙中比黑洞還暴躁的怪獸,「槍口」對準了地球
    除了美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兼職觀測之外,還有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原名「伽馬射線廣域空間望遠鏡」Gamma-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做著相對專職的耀變體觀測任務。圖片說明:費米太空望遠鏡和耀變體假想圖同時,為了更好地觀測耀變體,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當地的望遠鏡,展開了更加宏大的觀測項目——VLBI。
  • 真實的黑洞長這樣,解密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拍攝過程
    此外,由於人馬座的Sgr A*被宇宙塵埃和氣體包圍,觀測難度大大增加。天文學家集中了位於南極洲、美洲和歐洲的6個地方的8臺望遠鏡,組成「事件視界望遠鏡」,共同發射能穿透黑洞周圍密集星雲的窄頻無線電波,來「對焦」這個著名的黑暗之地。
  • 事件視界--黑洞不是「洞」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黑洞預言無法證實。這一看不見、摸不著,卻長久以來存在於科學家們想像和推算中的神秘天體,究竟是否存在?「但目前,天文學家普遍相信黑洞確實存在於宇宙之中。」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路如森介紹。所謂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按照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路如森的說法,黑洞具有超強引力,即便是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
  • 他用火箭上的望遠鏡觀測黑洞
    他既精通觀測又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研究領域從緻密天體到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以及作為宇宙最大結構的星系團,在X射線天文學所有領域幾乎都有貢獻。2020年5月他被授予科維理天體物理學獎(Kavli Prize in Astrophysics)並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 人類好奇心 把黑洞照亮
    在吸積盤內的物質被吸入到黑洞的過程中,引力勢能會減少,轉化成大量的、非常明亮的光和輻射,其能量的轉化效率比地球上已知的任何能量轉換效率都要高。同時,黑洞也會以噴流和風的形式向外噴射物質和能量。「這次事件視界望遠鏡對黑洞的觀測,其實主要就是觀測黑洞吸收周圍物質所發出的這些輻射。」
  • ...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多強大?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望遠鏡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仍在刷屏。為了完成這張特寫,科學家們調動了全球從兩極到赤道共8個天文臺的力量進行圖片數據拍攝,之後,又有來自全球的62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了照片的合成。有人形容,觀測黑洞的難度,就像讓站在地球上的你尋找月球上的一枚硬幣一樣。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