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黑洞首張照片問世。給黑洞拍照的「相機」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也正在「刷屏」。
EHT是由位於南極、智利(2臺)、墨西哥、美國夏威夷(2臺)、美國亞利桑那州、西班牙的8臺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科學家通過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將這8臺望遠鏡組網成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超級虛擬望遠鏡。
▲望遠鏡在全球分布示意圖,紅點代表望遠鏡所在地。(摘自自然網站)
「VLBI技術起源於天文學中的射電幹涉測量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光幹涉的原理,將全球各地的多臺望遠鏡『合併』成一個虛擬的大望遠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觀測黑洞時,組網的多臺望遠鏡同時觀測,再將各自的觀測數據傳輸到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大量運算處理和反覆核算,才能「繪」出正確的黑洞「照片」。
「幹涉測量的前提是時間同步,雖然現在每臺望遠鏡均配有精準的原子鐘,但觀測時由於距離遠,原子鐘之間還會存在微小的偏差,這時就需要通過數據本身實現時間頻率的擬合和統一。」陳學雷告訴記者,業內通常稱之為「找條紋」,即數據處理之前要先「對表」。
VLBI技術讓射電望遠鏡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即便天南海北也能同步行動。但為何我國備受關注的FAST「天眼」射電望遠鏡沒有參與到觀測黑洞的行列之中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工作頻段不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告訴記者。
事實上,射電波即無線電波,頻譜很寬,其波長範圍約為10μm-30000m。FAST工作頻段為70MHz-3GHz,接收的波長最短為分米級,而本次觀測的亞毫米波波長在1mm以下。由此可見,即便同為射電望遠鏡,FAST與EHT接收的波段也沒有交集。
「亞毫米波屬於射電波段中最短的部分,理論上望遠鏡口徑越大、接收波長越短,其解析度越高,因此,採用亞毫米波段觀測也是出於提升解析度的考量。」苟利軍說。
我國也有亞毫米波望遠鏡,為何也無緣此次黑洞觀測?「我國青海德令哈的13.7米望遠鏡和西藏的CCOSMA望遠鏡不具備VLBI聯網功能,即便可以聯網,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會導致同步觀測無法實現。聯網望遠鏡須在觀測時段均能夠接收到黑洞的信號,即『正對』黑洞,而我們的兩個望遠鏡正好位於靈敏度非常高的智利ALMA陣列的背面位置。」苟利軍說。
雖然此次觀測未用到我國的望遠鏡,但卻有我國科學家的身影。據4月10日於滬舉行的成果發布會,中國科學家在早期EHT國際合作的推動、EHT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申請、夏威夷JCMT望遠鏡的觀測、後期的數據處理和結果理論分析等方面均做出了貢獻。
「我深感到,在國際合作中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積累和前期的投入,此次經歷對於我們在未來國際大項目的合作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沈志強表示。
綜合自科技日報 (ID: kjrbwx)、帶你去看耿耿星河(ID:kjrbstar)
編輯 | 楊寧昱
審核 | 朱舜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