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好奇心 把黑洞照亮

2020-12-08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4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實習生 林婧)這可能是2019年最有價值和最受期待的照片。4月10日晚一經公布,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明亮吸積現象和「宇宙火柱」噴流現象襯託下,黑洞的「剪影」——這是人類第一次目睹黑洞的真容。自愛因斯坦1916年提出黑洞理論以來,我們終於得到了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

  這一令人震撼的科學成果,來自全球科學家的精誠合作與不懈努力。從山巔到沙漠到南極,射電望遠鏡組成全球網絡,人類擁有了直徑相當於地球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這是何等雄偉的實驗能力。

  帶著熔巖般金色的「光環」,漆黑「桌布」上的「甜甜圈」,冷寂宇宙中的一團「燭光」,從星空深處望向地球的「眼眸」……前所未見的黑洞照片引發了無盡的遐想。一個世紀前,恢弘的想像力讓人類最優秀的大腦預見黑洞的存在。今天,人類不泯的好奇心,終於把黑洞照亮。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主任謝潑德·杜勒曼表示,為了更好地拍攝黑洞,他們計劃在地面望遠鏡基礎上加入太空望遠鏡,並已開始和中國方面討論展開合作。 新華社發

  獲取黑洞真容

  人類探索宇宙的極限再度拓展

  「一個裡程碑式的成果!」浙江工業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朱濤教授收看了10日晚間首張黑洞照片發布會的直播,極為讚嘆。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當一個物體的質量不斷塌縮,就能隱蔽在事件視界之內——在這一黑洞的「勢力範圍」內,引力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此前,雖有許多間接證據證明黑洞的存在,但科學家從未直接「看」到它。

  既然黑洞是「黑」的,這一次,我們是如何看到它的呢?朱濤說,黑洞並非孤立存在,當它把周圍的物體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就會形成一個吸積盤。在吸積盤內的物質被吸入到黑洞的過程中,引力勢能會減少,轉化成大量的、非常明亮的光和輻射,其能量的轉化效率比地球上已知的任何能量轉換效率都要高。同時,黑洞也會以噴流和風的形式向外噴射物質和能量。「這次事件視界望遠鏡對黑洞的觀測,其實主要就是觀測黑洞吸收周圍物質所發出的這些輻射。」

  廣義相對論預言,我們將會看到黑洞的中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由吸積或噴流的輻射造成的光環——它狀如新月,大小根據黑洞的自旋及與觀測者視線方向的不同而變化。這次得到的照片完美符合了理論。

  「我們再一次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和以往大多數的弱引力場情況下的檢驗不同的是,這次是在非常極端引力環境下的檢驗,拓展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極限。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天文學時代的開始。」朱濤說。

  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將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類: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到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根據理論推算,銀河系中應該存在著上千萬個恆星量級的黑洞。到目前為止,通過間接的觀測,科學家們在銀河系發現和確認了20多個恆星級質量黑洞,但可能有上千萬個恆星級黑洞候選體。

  「黑洞是一個檢驗基本物理學規律的天然實驗室,對黑洞的了解越多,我們對人類所提出的各種基本的物理學規律的了解就愈深。對黑洞的形成、演化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探索宇宙起源、演化等現代物理學中的重要基礎課題。」朱濤說。

陳志均(右一)在華盛頓新聞發布會現場。

  計劃嘆為觀止

  打造直徑等於地球的虛擬望遠鏡

  能夠拍下黑洞照片的「相機」,絕不一般。

  直接觀測黑洞需要極高解析度的望遠鏡:如果是光學望遠鏡,則要為它配備一塊直徑達幾公裡的玻璃鏡片;如果是紅外望遠鏡,它的口徑更要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公裡;若是毫米波望遠鏡,其口徑將相當於地球直徑。

  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術,科學家真的打造出了一個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路如森研究員介紹,VLBI利用廣為分布、距離可達上萬或幾十萬公裡的射電望遠鏡,通過各臺站獨立記錄信號和後期對信號的綜合相關處理,獲得一個大小相當於各臺站之間最大間距的巨型虛擬望遠鏡。VLBI利用精準到每數億年才誤差一秒的原子鐘來保證望遠鏡收集並記錄的信號在時間上同步,並確保信號的穩定性。

  2017年4月,科學家將八臺射電望遠鏡組成了巨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這些望遠鏡分布在全球的高海拔地區,包括夏威夷和墨西哥的火山、美國亞利桑那州山脈、西班牙內華達山脈、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以及南極點。通過這些望遠鏡,我們接收到來自黑洞的輻射,如同拼圖一般將這些微弱信號累積起來,最終就能獲得一幅黑洞「剪影」。

  工具準備妥當,還要選擇最合適的黑洞當「模特」。這次科學家選擇了位於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近鄰射電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作為主要目標。黑洞事件視界的大小與其質量成正比,這也意味著質量越大,其事件視界越大。這兩個黑洞質量都超級大,它們的事件視界在地球上看起來也是最大的,可以說是目前最優的成像候選體。

  Sgr A*黑洞的質量大約相當於400萬個太陽,所對應的視界面尺寸約為2400萬公裡,相當於17個太陽的大小。然而,地球與Sgr A*相距2.5萬光年之遙。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沈志強研究員說:「這就意味著,它巨大的視界面在我們看來,大概只有針尖那麼小,就像我們站在地球上去觀看一個放在月球表面的橙子。」M87*中心黑洞的質量更為巨大,達到了60億個太陽質量。

  北京時間2017年4月4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啟動拍攝,將視線投向了宇宙。最後的觀測結束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11日。在觀測結束之後,各個站點收集的數據被匯集到兩個數據中心,超級計算機通過回放硬碟記錄的數據,在補償無線電波抵達不同望遠鏡的時間差後將所有數據集成並進行校準分析,從而產生一個黑洞高解析度影像。此後,經過長達兩年的「衝洗」,首張黑洞照片方得問世。

陳志均在家庭群發消息。

4月10日,全球多地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人類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中國貢獻智慧

  黑洞觀測未來還有更多精彩

  在這場漫漫探索中,我國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少科學家長期關注高解析度黑洞觀測和黑洞物理的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在2017年EHT全球聯合觀測期間,上海65米天馬望遠鏡和新疆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共同參與了密集的毫米波VLBI協同觀測,為最終的M87黑洞成像提供了總流量的限制。

  「現代科學的探索越來越依賴國際合作。現代物理學中很多前沿的實驗和觀測研究都是對人類技術能力的挑戰,也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投入。近年來物理學中的幾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都是國際合作與努力的結果。」朱濤說,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和創新力量不斷發展,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在吸收世界創新養分的同時,也不斷貢獻中國智慧。

  參與此次EHT觀測的科學家都表示,對M87*黑洞的順利成像絕不是EHT的終點站:一方面,對於M87*的觀測結果分析還能更加深入,從而獲得黑洞周圍的磁場性質,對理解黑洞周圍的物質吸積及噴流形成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也將出爐。EHT項目本身還將繼續「升級」,還會有更多的觀測臺站加入EHT,靈敏度和數據質量都將提升。


相關焦點

  • 人類好奇心把黑洞照亮 這張歷史性照片背後有浙江鄉情
    在明亮吸積現象和「宇宙火柱」噴流現象襯託下,黑洞的「剪影」——這是人類第一次目睹黑洞的真容。自愛因斯坦1916年提出黑洞理論以來,我們終於得到了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這一令人震撼的科學成果,來自全球科學家的精誠合作與不懈努力。
  • 好奇心驅使人類從鑽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但人類為什麼有好奇心呢?
    人類對知識和理解的渴望是我們個體發展,甚至作為一個取得種族成功的驅動力。但是好奇心也可能是危險的,會導致失敗甚至是,那麼為什麼這種衝動常常迫使我們一生?換句話說,為什麼人類如此好奇?心理學家們也同意好奇心不是滿足一個緊迫的需要,比如飢餓或口渴;相反,好奇心是內在的動機。好奇心包含了諸多的行為,可能沒有任何一種「好奇心基因」能讓人類對世界產生好奇並探索他們的環境。也就是說,好奇心確實有遺傳成分。基因和環境以許多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塑造個體並引導他們的行為,包括他們的好奇心。
  • 銀河系黑洞的強烈閃光照亮了遠在我們星系之外的氣體星雲
    大約在35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爆發了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原始祖先,已經行走在非洲平原上,他們很有可能目睹了人馬座上這幽靈般的輝光。它可能已經存在了100萬年。他們向我們星系的更遠處看去,發現黑洞的亮光強到照亮了銀河系旁的兩個著名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它的伴星,小麥哲倫星雲(SMC)。
  • 銀河系黑洞的強烈閃光照亮了遠在我們星系之外的氣體星雲
    大約在35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爆發了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原始祖先,已經行走在非洲平原上,他們很有可能目睹了人馬座上這幽靈般的輝光。它可能已經存在了100萬年。這麼多年過去了,天文學家們正在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獨特能力來探索有關這次大爆炸的更多線索。
  • 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宇宙飛船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啟坤描述了科學與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的密切關係。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現代社會主義國家。「到2050年,我就快90歲了,我可能會繼續在實驗室工作。」薛啟坤說,「但在那個時候,中國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必須是在場的孩子們。你四十多歲了,正處於全盛時期。」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對探索的興趣,培養科學精神,並願意通過科學會議來談論、熱愛和學習科學。
  • 寧大榜樣 |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葉發鈿:好奇心拯救貓
    【MBA中國網訊】事跡正文好奇心拯救貓如果說我有什麼特別突出、典型的特徵,那一定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我認為是好奇心拯救了貓,一隻貓若能夠能動地尋求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永遠蜷縮在角落裡害怕危險,才算是沒有白活。人也是如此。好奇心促進深入學習在大一的下學期時,學院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專業課之一。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以及德國天文學家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蓋茲(Andrea Ghez),表彰他們關於黑洞的發現
  • 你是第一批「看見」黑洞的人類!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琳琳  黑洞,一個無人不知卻知之甚少的生僻熱詞,今天迎來歷史性一刻——北京時間10日,一個「超巨型」質量黑洞在上海等全球多地向人類首次示現真容,以一張高清「寫真」,用「眼見為實」的方式,定格了自己的真實存在,也引發了人們更多好奇。  黑洞預言流傳百年來,我們是第一批「看見」黑洞的人類!
  • 黑洞衝擊!什麼是黑洞?黑洞的奇點之外可能有外星文明嗎?
    黑洞仍然是我們在宇宙中所見過的最神秘的實體,這使得一些人推測,在黑洞的奇點之外可能存在外星文明。黑洞:美國宇航局終於開始了解黑洞。黑洞是真空的反義詞,相反,它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量的物質擠在幾乎無限小的空間。
  •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發布!
    今天之前,人類已經找到了黑洞存在的諸多證據,3年前我們還聽到了來自黑洞合併發出的「聲音」,但黑洞究竟長啥樣卻只能靠猜想。科學家們早已用理論推測了黑洞的樣子,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星際穿越》裡的「卡岡圖雅」。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請來了知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根據廣義相對論用計算機模擬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幅景象。
  • 人類首度看見的黑洞有名字了「Powehi」:讚嘆無窮的造物源
    本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跨國研究計畫利用世界各地八座望遠鏡組成網絡,讓5300萬光年外的巨大黑洞首度現身世人眼前。由於黑洞體積約為地球的300萬倍,過去科學家僅稱它「怪獸」,但無以名狀的龐然巨物如今有了個夏威夷名字「Powehi」(波維希),意指「無窮創造的深美源頭」。正當全球民眾瘋傳首張黑洞照,天文學家卻正煩惱如何命名黑洞。
  • 人類歷史上首次拍到黑洞的真容,關於黑洞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對於不少科幻迷來說,黑洞這個名詞似乎並不陌生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黑洞一直激發著公眾的想像力。不過,我們從未見過黑洞,甚至連圖片幾乎都是假想、電腦合成的。天體物理學家:皮埃爾筆下的黑洞近幾年來,隨著科幻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的推廣,人們越來越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並且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
  • 太陽既然能照亮地球,為什麼無法點亮宇宙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心與日俱增,人們不斷發射各種探測器,還用電望遠鏡探測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用天文望遠鏡尋找類似地球的行星。儘管人類對空間的探索次數越多越多,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對它存在的生物的了解也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宇宙的秘密等待我們去揭開。
  • 什麼是「黑洞炸彈」?人類最大核彈在它面前也弱爆了
    這張效果圖展示了一顆恆星的物質被附近的黑洞吸收的情景▶人造黑洞?真的嗎?然而,人類的好奇心總是會戰勝恐懼。在它面前,如今人類最大的核彈相形見絀。人類史上引爆的最大核彈是蘇聯的AN602又稱「沙皇炸彈」,起爆當量5000萬噸TNT以上,蘑菇雲達七倍珠峰高度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按照目前人類的物理學水平還無法製造出具有破壞能力的黑洞,大家暫時不用擔心。
  • 黑洞內究竟是什麼樣子?人類被禁止窺視,諾獎得主的解釋讓人害怕
    人類由好奇心和探索欲驅使,一直把了解宇宙的真實面貌當作目標。 其次,黑洞也有可能是超高密度的物質,所以它的內部活動遠超人類的想像,在黑洞內部形成奇點的概率更大,這也是人們好奇為何看不到奇點存在的原因。
  • 為什麼黑洞如此明亮?黑洞本該是看不見的,卻照亮了整個銀河系
    現代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大到無所不吸,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脫黑洞的吞噬。在大家的認知中,宇宙中最黑暗的天體莫過於黑洞了,黑洞甚至還比恆星消亡後變成的黑矮星還要黑,黑洞不會反射光線,只會無窮無盡地吸收。理論上應該就是這樣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照片中,都會發現,黑洞很亮。
  • 黑洞沉睡意味著什麼?
    有一些質量特別大的黑洞處在星系中央,周圍的行星恆星不斷地被它吸進去,它們在兩星系之間噴出巨大的氣流,發出耀眼的光,照亮整個星系。 這種情況對於離我們遠的星系比較常見,它們似乎都是一些遠古星系。
  • 中國天眼再為人類好奇心插上一對翅膀
    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無數科研人員耗盡畢生精力試圖解答這個問題。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人類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可觀的成果。這些都是人類文明得以飛得更高、更遠的翅膀。如今,中國天眼再次為人類的好奇心插上了一對翅膀。如果有人問,人類的好奇心憑藉著如此多的翅膀,究竟要飛向何方?可以說,人類的好奇心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黑洞內部究竟藏著什麼?人類難以得知真相,神級外星文明浮出水面
    隨著「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人類又一次地將目光瞄向了宇宙深空。無疑,對於現如今的人類而言,地球已經成為了地球村,曾經人類對待地球探索的熱情已經慢慢轉移到了太空上,畢竟太空的浩瀚無垠相對於地球來說,更加值得人類去探索,也更能激發起人類的好奇心。
  • 從黑洞到黑洞能量,人類如何走進黑洞?
    從黑洞到黑洞能量,人類如何走進黑洞?霍金在197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黑洞雖然可以吸收各種物質,但還是會洩漏出少量的輻射。這也就意味著,能量是可以從黑洞中逃脫出來的。這些能量匯聚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層「熱大氣」。因此,作為宇宙間質量絕對大的天體,過去50年裡,科學家一直努力試圖獲得黑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