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正在貴州省平塘縣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原標題:中國「天眼」即將睜眼
正在貴州省平塘縣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完成94%以上的面板安裝,整個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這架將來要孤獨地在山坳裡修行的望遠鏡,能為人類做些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劉慶會介紹,利用FAST,人類可以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甚至有更大機會捕捉外星生命的信號。
FAST能幫我們做什麼?
接收脈衝星信號,探索宇宙起源
對科學家來說,宇宙中的脈衝星是很迷人的。它們的體積非常小,小的脈衝星直徑一般只有幾十公裡,跟宇宙中動則直徑上萬公裡的天體相比,身材簡直弱不禁風。但是這麼小個頭的脈衝星,能量卻非常大。
目前全世界觀測到的脈衝星,都在銀河系以內。將來,FAST有希望觀測到銀河系以外的脈衝星。
說起來,脈衝星的信號頻率,和手機的頻率差不多。如果人類能夠接收到銀河系外脈衝星的信號,就仿佛接了一個10萬光年外的電話。
電話那頭會「聊」些什麼?——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有多奇妙的事情發生。
總之越是遙遠的信息,越是接近於宇宙起源的信息。
捕捉中性氫,了解星體歷史
如果我們可以俯瞰宇宙,會發現宇宙空間也像人類生活的區域一樣,有疏密之分:有的地方聚集了比較多的星體,有的區域則較少。
與人間不同的是,這和發達程度與否無關,這種分布和中性氫這種物質的分布相關。
大約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剛剛起源的宇宙裡,充滿了稀薄的氣體中性氫。這些氣體經過演化,慢慢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恆星、行星。
感覺中性氫就像榮國府的老太太一樣,她在哪裡,哪裡就是頂熱鬧的,姑娘、小夥兒都圍著轉。當然,這位太君真是萬壽無疆。
所以搞明白了宇宙中「老太君」的習性,宇宙有幾大家族,星體祖宗十八代歷史就能搞清楚了。
組成觀測網,看黑洞吞噬小天體
FAST建成後,能和中國現有的其他5個射電望遠鏡 (北京,口徑50米;上海有兩架,口徑分別為65米、25米;烏魯木齊,口徑25米;昆明,口徑40米)組成一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不用逼迫自己理解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總之這是一個能夠觀測天體構造的高清系統。
比如,宇宙中是看不見的黑洞,因為黑洞會吸走任何物質。但一個天體被黑洞吞噬時的瞬間,它並不是了無痕跡的——因為天體會掙扎著發生噴流現象,「砰!」
感謝這最後的「掙扎」,這讓人類有機會可以搞清楚黑洞周圍的宇宙信息,由此推斷出宇宙的故事。
當然,這首先得建立在看得見這一幕的基礎上。目前,世界上的各種設備,大約看到過十個八個這樣的情景。而FAST不僅可以看到,還能夠看到一大堆噴流。劉慶會說,只有觀測到大量的噴流樣本,才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除了宇宙的物質,地球上的人們也很關心,這樣的大傢伙,是不是更便於尋找外星生命?「理論上講,FAST能夠接收到更大範圍的天外信息,要是運氣好,剛好有外星人發信號,也許就能捕捉到。」劉慶會說,對想要尋找外星生命的人們來講,FAST能夠比目前的設備進一步的是,一旦接收到外星生物發射的信息,FAST能夠準確地指出,它們是從哪個方向來的。
為什麼建在貴州?
那裡有最適合建望遠鏡的大坑
這樣一個世界之最的設備,為什麼要建在一個山坳坳裡?
因為貴州到處都是坑啊!
劉慶會去年7月就去看過FAST,飛機在貴陽上空時,一眼望下去,從幾米直逕到幾公裡直徑,天坑無數。
真的,這些都是老天「刨」的坑。
這些自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坑,多是半球形,由經歷風吹雨打留存下來的巖石組成,大而堅硬,非常穩定。
1995年底,射電「大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提出了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射電望遠鏡是半個球面體造型的傢伙,還有什麼比讓它「一屁股」穩穩坐進去的位置更落位的地方?「不然我們還得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為望遠鏡建造底座。」劉慶會說,像上海天文臺的口徑65米的望遠鏡,是由支架支撐的,建造成本相對比造基座低。但是目前並沒有材料能夠建造一個基座,支撐口徑500米的大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的四千多塊面板還會調整角度,如果支撐得不好,很可能影響它的角度。」
經過反覆篩選,中國科學家最終在平塘縣克度鎮找到了「大窩凼」——最適合碩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窩」。
所以建設就省下了一大筆挖坑的經費。「而且這個地區人煙稀少,信號受到的幹擾很少。」劉慶會說,光是手機信號,就會大大幹擾天外信號的接收,因為它們的信號頻率相似,手機信號強度很可能高於天外信號幾百萬倍。
去年劉慶會去貴陽的時候,FAST已經到了鋪面板的階段。這樣的大型天文設備,也和建築物一樣,講究做工的精巧。比如,FAST大面板上最重要的裝置——匯聚信息的喇叭形「饋源」,是中國設計師的一大創新。FAST的饋源,由6根繩索拉住,本身重量只有幾十噸,非常輕巧。
據《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