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孕路上,基礎體溫測量是個簡單、易行、又低成本的法子。那麼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自己測量基礎體溫的心得與體會,供姐妹們參考參考。
首先,先來看看測量的基本步驟:
1.要習慣早睡
凌晨2點多就寢或者早上5點前起床是不適合測量基礎體溫的。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的睡眠。
2.早晨醒來馬上測量
在枕邊放上體溫計,以便能馬上測量。最準確的是水銀體溫計,也可以用電子體溫計。
3.記錄在表
測量後,不要忘記記錄在表。把體溫數值做成曲線圖的話,便可以一目了然。
4.不要起床測量
起床後身體動的話體溫就會隨之上升,所以不要起床,要躺在被子裡,把體溫計放在舌根下進行測量。
5.重點是持久
就和刷牙一樣,最好把基礎體溫測量當做一種習慣,及時忘記的話,也不要放棄繼續測量。
看起來似乎蠻簡單,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是有點小技巧的,且聽我慢慢說來。
1、遵從大原則,維持條件基本穩定
可能因為曾經是理科狗的關係,對這一點非常敏感。在各種實驗中,除了設定的變量之外,其他條件要維持恆定,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有可靠度與對照性。
對於體溫測量,也是這樣。變化的因素是日期(深層次因素是每天的激素水平變化),其他的一切我們就要維持基本恆定:比如測量工具、測定時間、測量手法等等。
如果你今天用這隻體溫計量,明天用另外一隻,即使同個型號,但個體間肯定也會存在一定誤差,進而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度。
有很多姐妹問,我晚上要起夜上WC,會不會影響體溫?
這一點也可以遵照上面的原則——如果你每天起夜時間、次數基本固定,那這個因素的影響基本也可以忽略。
2、把握大方向,不用太糾結具體數值
在測體溫這事上,要做到「抓大放小」。什麼意思呢?
咱測體溫並不是為了糾結每天具體的數值,而是為了一個周期內整體的曲線變化規律。
曲線中有幾個點,需要特別注意——排卵日的略微降溫(不一定明顯)、排卵後的升溫(關鍵A)、著床日降溫(確認懷孕後才有意義,也不一定明顯)、月經前的降溫(關鍵B)。其中最重要的就是A、B這兩個點。
以這個體溫的標準圖為例,關鍵A就是14日這個略微降溫。可能有人會問,12日不是也有降溫嗎?這個降溫是與排卵後大幅度升溫相對應(幅度為0.3-0.5度),13日的體溫並沒有大幅上升,因而12日並不是關鍵A所在。
關鍵B為29日的大幅降溫,可以看到圖上顯示一降溫月經就如期而至,非常準時。
我個人認為,測量基礎體溫,最重要的是「抓大」——找到A、B這兩個關鍵點,伴隨著體溫大幅度的改變,而其他時候只是小幅波動,可以適度「放小」。
在測量好兩三個周期後,摸清大致規律,找到自己A、B點大概的時間位置,其他日期甚至漏測一兩次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大的關係。
3、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只和自己作比較
測量體溫其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只有和自己比、在同一標準下比才有意義。
甲的低溫平均是36.0,乙是36.3,丙是36.1,這都是正常的,咱們看的不是這個絕對數值,而是激素水平作用下整體曲線的變化。糾結自己體溫怎麼和別人差那麼多,這是很沒有意義的事。
測量體溫其實是了解自己身體情況的一個過程。能達到上圖那樣標準曲線的人畢竟不多,你是升溫慢、高溫期短、還是沒有明顯升溫,這都是要針對自己幾個周期的體溫曲線分析才知道。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黃體功能就不太好,高溫期最多12天,而且體溫下降比較緩慢,先下降一個梯度,再在月經期中緩慢下跌。而且一降溫並不會立馬就來姨媽,而是可能等上半天到一天左右才會來。
這些都是要通過自己一天天的記錄、每個周期的摸索、體會才能了解的,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4、幾個常見問題
1)單靠體溫判斷排卵,其實有點弊端的。因為它有一定的滯後性,也許不會剛好一排完卵就升溫,最好是與其他手段(如排卵試紙、B超檢測)相結合。
但一降溫就是姨媽前兆這一點,倒是挺準確的,做個姨媽前的預判,還是很有意義。
2)上面說要建自己的參照系,但是如果基礎體溫太低,排除測量工具、手法誤差外,可能還是由於代謝不太好導致的。
對此,我的感受是,加強運動,跑步、瑜伽、單車都可以,氣血循環上來了,體溫曲線可能將整體上移一個幅度。
3)空調是否對體溫有影響?
由於我在南方,沒有暖氣,所以只能談談夏天開空調的感受。
問過醫生說是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個人覺得有開空調似乎體溫水平整體會低上0.1-0.2度左右。
不過如果剛好這個月都是盛夏,每天都一樣開空調的話,這個因素影響似乎也可以忽略。
4)起夜的影響
這一點是帖子中不少親留過言詢問的,因為我自己一般沒這個習慣,所以也實在說不出來到底影響多少。
個人感覺也許可從以下幾方面調整(不一定對,還請以醫囑為準)
減少起夜——晚飯後不妨適當減少飲水量;如果是因為腎功能稍弱容易尿頻,可能可以通過食療、中藥改善(我閨蜜就是這樣,後來吃了腰果、羊肉之類燥熱些的食物後,尿頻現象就少了);
測量體溫前儘量保證4小時睡眠——比如11點入睡,2點起夜後,早上7點起床前也有5小時的睡眠時間,這時候體溫也比較穩定了,也可以進行測定。
另外,如果是睡眠不佳,熟睡時間不長,我個人覺得那可能先別糾結基礎體溫的事兒,先從改善自己睡眠質量入手。
畢竟睡眠與身體狀況、精神狀態息息相關,也進一步影響著卵子質量、激素水平,所以不妨先從改善睡眠入手。
如果是心裡事情太多,學著靜心放鬆;如果是習慣熬夜,學著早睡早起;如果還是睡不著,不妨多做些運動與鍛鍊,身體上累了,也就將好睡很多。
5、其他小細節
【測量部位】
儘管步驟上一般都寫著將體溫計放於舌下測量,但是最開始我一直很不習慣,還是依照平時量腋下體溫,後面才改為舌下。
據研究,正常人口腔溫度(又稱口溫)為36.2℃~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2℃~0.5℃。本著科研的精神,我自己也用同一隻溫度計做過對比,確實是存在零點幾度的溫差。
相比舌下溫度,腋下測量較容易受外界影響,且剛睡醒時意識一般都還比較模糊,有時候腋下溫度計可能會夾不太緊,甚至萬一又睡著後還會導致溫度計「逃跑」,給測量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不利於準確記錄。
因此,還是儘可能地採用舌下測量的方式吧。
【溫度計的選擇】
就這個問題,我問過幾個醫生,都說用普通的水銀溫度計就可以。於是一開始我也是拿最最普通幾塊錢的那種溫度計來測量。但用了一陣子發現其實是不太方便的,原因如下:
1、在剛睡醒不太清醒階段,很容易失手打破溫度計,造成水銀洩露,引起一定的危險(打破過兩隻的人飄過~);
2、如果要放在舌下測量,萬一打碎或者弄破體溫計,那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3、水銀溫度計每次需要將水銀柱甩回原點再用,這便要求需在睡前完成,以便第二天可以直接測量。如果前一晚忘了處理,第二天甩完溫度計再測,就不是平靜狀態下體溫了,影響了準確性;
4、水銀溫度計小數點後第二位需要估讀,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計數。
後來,我便換了歐姆龍的女性專用的舌下電子體溫計,使用了一段時間,感覺還不錯。橡膠軟頭,放在舌下更舒適;電子顯示到小數點後2位,且能保持數值到下一次測量,更精確性;測量完畢後會蜂鳴提示,不用自己掐表算時間,更人性化。
【如何固定時間測量】
對於工作日來說,固定時間比較簡單。每天調好手機鬧鐘,和體溫計一起放於床頭,鬧鐘一響就伸手按掉並拿來體溫計直接測量,然後再略微眯一會,等體溫計提醒後再關掉起床(保險起見,我會再補設一個晚一些的鬧鐘,以免又睡過頭 ^_^)
對於周末而言,就比較容易發生變動。有時候熬夜,有時候賴床,一定程度也會影響體溫的波動。我除非熬夜到很晚,一般還是依舊按上班時間的鬧鐘,測完體溫、起來上個WC,再睡個回籠覺唄~
【關於體溫計清潔】
不管是水銀還是上圖的口腔體溫計,我都是採取如下的方法清潔:每晚臨睡前拿棉籤沾上酒精,擦拭一下(電子體溫計不可擦拭到顯示部分)。清潔完後,可以再用棉籤順手擦一擦平時桌角、牆角等藏汙納垢的小角落,物盡其用嘛~~
【關於體溫記錄】
因為我有每晚記錄手帳的習慣,於是在最下面一欄就順手寫上當天早上的體溫。經過大概一周後,再一起謄錄到醫院發的體溫表中,這樣一系列一起記錄,比較不容易出錯。
基礎體溫這事,其實就是一個隨手測量的小事。簡單、易行,卻還是要靠堅持才有意義。
如果你覺得很麻煩、很糾結、很排斥,就是不想做,或者堅持不下去,那麼不妨還是遵從內心,畢竟,心情好,才是最重要的啊!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小桃媽媽說)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