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測算:高壓氣氫/液氫/鎂基固態儲氫運營成本對比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在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加氫站所使用氫氣來源主要是傳統高壓氣氫,車主付出的加氫費用,至少1/3消耗在運輸環節。隨著市場規模擴張,終端需求量上升,行業一直在尋找更有效率的下一代氫氣儲運路徑,液氫和固態儲氫是希望之星。

同成熟的高壓氣氫技術相比,液氫和固態儲氫在經濟性、穩定性等方面尚缺乏相當的實踐數據。

在7月10日的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氫楓能源」)、氫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氫儲科技」)總部入駐上海嘉定氫能港儀式上,氫儲科技公布了其在對鎂基固態儲運氫經過一段時間實測後,計算出的三種儲運氫方式的運營經濟性和資本投入對比。

氫儲科技是由氫楓能源與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團隊共同建立的一家合資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專注於高密度鎂合金固態儲氫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企業。

運營經濟性方面,氫儲科技從原料氣開始,到最後的加氫站,將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設備折舊和能耗進行比對,並計算出三種儲運氫方式在100、300、500公裡三個運輸半徑的經濟性情況。

對高壓氣氫來說,運營成本主要包括氣源增壓設備、充裝設備、長管拖車、加氫站增壓設備這四塊的折舊、能耗或運營成本,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長管拖車折舊和運營成本,即氣氫「在路上」的成本是三種運氫儲運氫方式裡最高。

液氫的運營成本包括液化設備、充裝設備、液氫槽車、加氫站增壓設備等的投入折舊和能耗上。液化設備投入可以理解為液氫工廠建設,一座液氫工廠造價動輒數億元,攤銷到終端用戶加氫價格上就顯得相當昂貴。

鎂基固態儲氫運營成本包括三塊,充裝設備、固態儲氫車、放氣及增壓設備的投入折舊和能耗。與高壓氣氫和液氫不同點在於,原料氣沒有加壓或液化的過程,鎂基儲氫最大的成本支出在加氫站放氣增壓上。

氫儲科技的測算結果是,在實現規模化運輸的條件下,當運輸半徑為100公裡時,高壓氣氫的運營成本為7元/公斤,液氫為18元/公斤,鎂基固態儲氫為4元/公斤,液氫的運營成本最高。

當運輸半徑擴大到300公裡,高壓氣氫的運營成本陡然上升,至21元/公斤,對比液氫20元/公斤,鎂基固態儲氫12元/公斤。

在500公裡運輸距離時,高壓氣氫的運營成本已經增加到35元/公斤,液氫增加到22元/公斤,鎂基固態儲氫上升至20元/公斤。

*高壓氣氫、液氫、鎂基固態儲氫運營段經濟性對比

從氫儲科技的測算結果可以發現,高壓氣氫隨著運輸距離的增加,運營成本上升很快。

對於鎂基固態儲氫來說,運輸半徑越短,其運營成本越低。

但隨著運輸半徑的增加,液氫的優勢開始體現。起步運營成本高,成本隨距離變化較小的特點,在上表中充分體現出來,這凸顯了液氫在長距離大運量場景裡的優勢。

進一步對三條技術路線的資本投入進行分析。以20噸/天氫氣運量為例,高壓氣氫的裝備+運氫車輛總投入需要6560萬元,液氫則高達11.6億元,鎂基固態儲氫需要8800萬元。

*高壓氣氫、液氫、鎂基固態儲氫運營段投入對比

氫儲科技CTO、上海交通大學鄒建新教授指出,液氫現在還沒有產業化,固態氫也還在研發和示範的一個階段,從前期資本投入來看,鎂基固態儲氫的總投入略高於高壓氣氫,但遠遠低於液氫的投入。 基於國內在鎂合金材料生產方面的產業優勢和在氫能方面的發展前景,預計鎂基固態儲氫路線投入商業化運營後,可以較快回收成本。

(文章來源:OFweek)

相關焦點

  • 固態儲氫材料要走出「象牙塔」
    蔣利軍介紹,目前一般採用高壓壓縮、液化或固化的方式,提高體積儲氫密度。在這三種方式中,固態儲氫具有最高的體積儲氫密度。「固態儲氫相對於高壓氣態和液態儲氫,具有體積儲氫密度高、工作壓力低、安全性能好等優勢。」蔣利軍說,如與燃料電池一體化集成,可充分利用燃料電池餘熱,吸熱放氫,降低系統換熱用能,使得整個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能源效率得以提高。
  • 固態合金儲氫要為燃料電池汽車鬆綁
    深圳市佳華利道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佳華利道」)首席科學家黃寶泉發表的《固態合金儲氫和低壓加氫技術的應用》主旨演講引發在場專家的關注。他指出,固態合金儲氫和低壓加氫技術是契合現階段我國國情的儲氫技術重大突破。  氫的儲存方法有高壓氣態、低溫液態和固態三種,目前國內主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都應用高壓氣態儲存技術,壓力為35MPa(日本、美國加州已嘗試推廣70MPa高壓儲氫技術)。
  • 氫液化技術研究進展及能耗分析
    從壓縮能耗、液化能耗、運輸能耗、總能耗四個方面進行高壓氫與液氫的能耗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對於液氫的運輸能耗隨裡程增加緩慢,高壓氣氫的運輸能耗隨裡程增加成直線上升; 運輸裡程在約 500 km 時,液氫的總能耗將低於高壓氣氫,液化能耗在總能耗中佔的比例減少。
  • 乾貨分享丨液氫為核心的氫燃料供應鏈
    由於氫氣密度小的特性,在尚未具備大規模管道輸氫的技術背景下,將氫液化以提高儲運密度是最直接有效的輸送方法。相較於高壓儲運,液氫儲運具有運輸成本低、氫純度高、計量方便等優勢,更適合大規模部署和輸運。本文介紹了以液氫儲運為核心的「氫氣製取—液氫生產—液氫儲運—氣化加注」氫燃料供應未來發展模式,通過對比當前的氣氫儲運技術,對液氫形式的氫能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優缺點以及未來發展的技術難點進行了分析。
  • 鴻達興業:公司在內蒙古投資建設的我國第一座民用液氫工廠投入運營
    公司回答表示,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提出,要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因地制宜開展工業副產氫及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應用,加快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範應用。
  • 氫燃料電池出擊:加氫、儲氫和高溫膜環節投資發力
    ,但長期來看氣體循環系統(儲氫/供氫)成本佔比具備剛性。 目前一個中等規模加氫站平均建站費用約1000~2000萬元,且由於氫燃料電池汽車數量較少,導致加氫站運營難度加大。 加氫站建設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是由於關鍵設備受制於進口,其中投資佔比最大的壓縮機,佔成本比例達到27%,其次是儲氫設備和加氫設備,佔成本的比例分別達到20%和16%。
  • 中科富海朱誠:液氫應用已到了臨界點
    根據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到203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要達到100萬輛,氫的需求將高達60萬噸/年,而當前高壓氣氫的儲運方式將難以滿足未來氫能源低成本、高便捷性的應用要求,液氫的應用正迎來轉機。 與高壓氣氫相比,液氫的主要特點是其儲存和運輸的便利以及規模化應用的經濟效益,因此業界呼籲液氫應儘早實現民用和產業化。
  • 液氫:能「上天」可「落地」—新聞—科學網
    積極研發液氫是大勢所趨 為「胖五」減負增力,液氫—液氧推進劑功不可沒。液氫能夠用於航天、軍事領域,依據液氫的特性和液氫儲運的優越性,在氫能發展備受關注的當下,液氫在民用領域,尤其是氫能產業的應用場景十分廣闊。 據記者了解,一直以來,制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氫的高密度儲運。
  • 中歐液氫企業強強聯手,液氫民用提速
    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11月19日,中歐液氫兩大企業——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法國液化空氣全資子公司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在廣州正式籤署合作意向書,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
  • 液氫:能「上天」可「落地」
    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氫能標委會)高級顧問、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研究員陳霖新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液氫儲運具有明顯優勢,對於200公裡以上的氫運輸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他認為,液氫要想規模化發展,一定要解決液氫製取的產能問題和裝備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 液化空氣與鴻達興業聯合布局液氫
    液化空氣在全球已經投資運營了2000多個制氫裝置,包括已投入運營的120座加氫站。所有這一切,都為整個社會的清潔發展,能源轉型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持。」對於雙方的合作,液化空氣工程與製造中國區副總裁HAN Zongkui表示:「目前這個合作重點集中於項目技術裝備的研發,將來隨著我們合作機會的增加,我們的合作範圍肯定會隨著業務的需求而擴大。」
  • 研究周報 | 從氫的獲取和儲運看,燃料電池離我們還有多遠?
    煤制氫加碳捕捉將成為主流制氫路線對比幾種主要制氫技術的成本,煤氣化制氫的成本最低,為1.67美元每千克,其次是天然氣制氫2.00美元每千克,甲醇裂解3.99美元每千克,成本最高的是水電解,達到5.20美元每千克。相對於石油售價,煤氣化和天然氣重整已有利潤空間,而電解水制氫成本仍高高在上。
  • 液氫生產、存運等三項國家標準研討會在京召開
    日前,由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組織起草的《氫能汽車用燃料液氫》《液氫生產系統技術規範》《液氫貯存和運輸安全技術要求》三項國家標準研討會在京召開。高壓氣態儲氫和液態儲氫是目前常見的兩種儲氫形式,液態儲氫的儲氫密度高(70kg/m3),約為30MPa氣態氫密度(20.84kg/m3)的3.4倍,約為70MPa氣態氫密度(39.69kg/m3)的1.8倍,在相同有效裝載容積下液氫罐的重量比各類型的高壓儲氫裝備輕得多。因此液氫容器比高壓儲氫裝置更適合遠距離運輸,液氫的運輸成本為高壓氣態氫的1/5~1/8。
  • 中歐兩大氫能集團攜手 鴻達興業與法國液化空氣聯合布局液氫
    中歐液氫巨頭強強聯手液氫民用是國際級難題,也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通過中外開放合作共同推動液氫民用進程,有助於能源領域的科技要素合理化流動,助推我國提升氫能源研發能力,形成務實、有效、可控的新能源雙循環,不斷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
  • 國辦: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 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
    原標題:國辦:探索建設氫燃料運輸管道,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
  • 攜手法液空布局液氫 鴻達興業爭燃料電池汽車C位
    鴻達興業作為氯鹼行業的龍頭企業,且在氫氣製備、氫氣儲運、加氫站、裝備研究等有技術儲備布局;而氯鹼制氫具有成本低、純度高的特點,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最佳氫源之一。與法液空的合作無異「錦上添花」。公司在內蒙古設立鴻達氫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設運營我國首個民用液氫工廠。鴻達興業作為氯鹼行業的龍頭企業,一直致力於工業副產氫氣的生產及應用研究,擁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儲氫方式的技術,利用氯鹼制氫的技術和經驗優勢,大力開發氫氣的綜合應用和市場,推動制氫、儲氫、運氫及氫能應用產業化的發展,著力打造氫能服務商模式,致力於成為氫能源的主要供應商。
  • AB5型稀土儲氫合金的研究進展
    氫作為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常溫常壓下,氫氣的密度僅為水的萬分之一;在-253℃時,氫氣變為液氫,其密度也僅為水的五分之一,因而很難實現氫氣的高密度儲存。安全高效的儲存和運輸氫氣成為氫能利用的核心問題,開發合適的儲氫技術成為關鍵。目前,人們開發了高壓氣態儲氫、液化氫罐儲氫、固體態材料儲氫等三種典型儲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