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要不要多生幾個孩子,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早在10年前就有人提了出來,16年的時候國家放開了二胎政策,隨後又放開了三胎,但還是有人感覺年輕的韭菜跟不上茬,想讓政府鼓勵夫妻加大生產力度,努努力把三胎給搞出來。
針對這個問題,網上的各路大仙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財經博主最焦慮,他們擔心2025年之後,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最先爆掉的是樓市;而社會學的專家們更擔心中國會步日本的後塵,整個社會喪失活力;最實際的要數金政委,他甚至提出應該給三胎高考加分,而且要加50分。
作為一名80後,我是第一批優生優育的幸運產物;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也是第一批響應二胎政策的實踐者。
關於生二胎的經濟帳我就不給大家列明細了,但每當別人知道我有兩個兒子的時候,大多都報以同情又不失禮貌的微笑,然後就開啟了聊房價、談學區的尷尬模式。
大多數中國人仍是願意過度繁衍的,但問題顯然不是「生與不生」,而是「生下來怎麼養出質量」的問題,在個問題上不分國界。
城市化才是最好的避孕藥,這話一點不假。發達國家或者已經進入發達國家水平的城市,年輕人普遍不願意生孩子或多生孩子。
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城市化水平高達93%;美國的城市化達到了80%以上,而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過60%多,但已經出現了人口結構上的問題。
解決人口老齡化的辦法當然不是阻止城市化進程,而是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但問題是城市化帶來的就業和經濟壓力,又讓年輕人對生孩子非常恐懼。
關於要不要多生幾個孩子的問題很多專家都給出了建議,我就不多說了。但就在我們為人口發愁的時候,卻很少人有人知道,在上個世紀美國曾搞了一個「人口清除」計劃,直到今天,某些國家都深受其害。
電影《人類清除計劃》
上世紀70年代,基辛格起草了一份秘密文件,題目非常朋克,名為「世界人口增長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響」,這份文件的幕後主使是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就是初代洛克菲勒的孫子。
文件的大概內容是:全球人口增長會造成糧食短缺,並且消耗大量資源,這對美國享受全球廉價資源非常不利,所以美國應該努力減少世界人口。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向提供糧食援助,來換取貧困國家降低人口,而落後國家必須控制人口,多種糧食,安心做個農業國。
具體到操作細節,就是想辦法讓貧困國家的婦女少生或者絕育。
由於這份文件太勁爆,以至於美國政府裡只有總統、國防部長、農業部長、副國務卿、中央情報局局長和基辛格知道。這個秘密被瞞了十五年,直到天主教會出面,才在1989年曝光。
基辛格所說的貧困國家主要是印度、奈及利亞、墨西哥、印尼、巴西、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多且窮,但是資源豐富。
作為一個要臉的大國,美國當然也要對「人口清除計劃」包裝一下,於是美國政府通過資助NGO對目標國展開洗腦工作,他們先是宣稱,生孩子是夫妻的自由,兩口子想生多少生多少,但生下的孩子也必須接受教育,這是孩子的基本權利,然後再劃重點,說人口增長是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孩子多了對社會發展不利。
一通忽悠下來,有幾個國家就被忽悠瘸了。在那個年代,美國就是燈塔,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對美國基本都是仰視,大家覺得還是美國人見過世面,一語道破了貧困的本質,再加上帶路黨們的推波助瀾,一些發展中國家就開始認真研究美國提出的「節育計劃」了。
沒有人去懷疑,歐美的發達國家為何不在本國推廣節育政策,而是不遺餘力的鼓勵發展中國家「少生孩子多種樹」。
為了有效推動這個計劃,基辛格創造性的把糧食援助當成置換條件,讓那些需要美國糧食援助的國家自己做選擇:要麼絕育,要麼餓死。隨後的三十年裡,美國政府始終堅持基辛格的「人口清除計劃」,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上世紀80年代末,巴西作為第一個響應美國號召的國家,開始在國內大力推廣「絕育計劃」,而且一幹就是十四年。在這期間,巴西國內的絕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瘋長,甚至超過了公辦學校的數量,這裡面除了美國政府資助的各種聯盟、機構和NGO以外,還有大量的「莆田」式的無證小診所。
到了90年代初,巴西政府驚奇的發現,人民生活水平沒什麼提高,反而人口結構出現了大問題。在實施節育計劃前,巴西的總人口有1.54億,其中非洲裔佔到了一半。而實施節育計劃後,14-15歲之間的巴西婦女有近一半人已經永久絕育,其中90%是非洲裔,按照這種絕育速度,不用滅霸打響指,50年後巴西人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巴西之所以被美國重視,主要是資源太豐富,再加上巴西是南美唯一的人口大國,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長速度,2000年就會趕超美國,這會讓巴西在國際舞臺和美洲事務上具備大國影響力。
美國人的忽悠讓巴西人口增長停滯了近十年,直到2019年,巴西的人口才突破2億,如果不是當年美國忽悠了巴西,估計人口早就突破3億了。
其實這個計劃並不是基辛格的原創,早在197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就在聯合國大會上建議大幅降低世界人口數量,不過這事被天主教國家集體否決,因為在天主教的眼裡,墮胎都是犯罪,更何況絕育這種反人類的惡行?
顯然洛克菲勒三世並沒有放棄這個想法。
那問題來了,富三代為什麼放著喝酒把妹的生活不過,偏要幹些反人類的事呢?
如果大家對世界近代史了解一些的話,你就會發現,這種無下限卻又包裝的非常體面的精細微操,大多師承於英國。這個「人口清除計劃」的理論基礎也來自英國,而且給窮人絕育也是英國人的首創。
英國人口雖然只有6000多萬,但卻出了幾個大牛,比如牛頓、亞當斯密、達爾文和馬爾薩斯等。這個馬爾薩斯有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就是「馬爾薩斯人口論」。
這個理論主要就是說,地球上的貧困、資源匱乏和不道德,都來自人口過剩,人口超過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大自然就要出來收割人頭,你窮所以死了活該。
馬爾薩斯認為,窮人餓死活該,給窮人絕育是消滅貧困的最佳方法。英國政府覺得有道理,而且說幹就幹。1834年,英國通過了「新濟貧法」,在英國本土搞起了集中營,並且給窮人絕育。
具體操作方法就是取消對無業貧民的一切經濟和食物的救濟,貧民只有進入「貧濟園」才能獲得食物。這個所謂的「貧濟園」和後來納粹的集中營差不多,都是工作繁重、待遇差、吃的還不如豬、幾十個人擠在一間屋子裡,人們按照性別年齡分居,以達到生殖隔離的目的。
英國人的這套操作,簡直可以理解為「人口清除計劃」的內測版。
英國政府之所以支持馬爾薩斯,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實現工業化,不需要過多的人力進工廠了,而大量的失業人口又會變成盲流,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後來英國人又發揮了野獸般的想像力,把盲流送到北美和野人互砍,把馬爾薩斯理論運用到了極致。
後來社會達爾文主義升級了馬爾薩斯的觀點,認為減少人口是脫貧致富的唯一選擇,與其讓窮人受苦,不如讓他們節育。這些理論得到了歐美精英的廣泛認同,隨後還進化出了「優生學」。
1912年,第一屆優生大會召開,主持會議的是達爾文的兒子,參加會議的是一堆世界級資本大佬,比如那個洛克菲勒三世、銀行家小J.P.摩根,寶潔的甘布爾等等,大會一致通過了控制全球人口、降低窮人數量,保持人口質量的會議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期間,歐美的資本大佬們就開始資助各種控制人口的實驗,而且這些大佬非常激進,不僅在別國搞節育,還堅持給本國有缺陷的人進行絕育,其中最衝動的就是德國。
二戰期間,德國不僅批量處理生出來就有缺陷的嬰兒,還用法律的形式規定要對精神病人絕育,並且大規模的清除猶太人,因為在納粹的眼裡,猶太人是「劣等人」、「人類雜草」,本就不該被生出來。
二戰後,「優生學」跟著納粹一起臭了,所以歐美的精英們就不提這個詞了,換個了馬甲改叫「人口學」或者「環境學」,其本質還是一樣,就是要減少落後國家的人口數量。
洛克菲勒家族一直是這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家不光資助各種NGO對別國進行洗腦,而且還僱傭了史丹福大學長期提供理論支持。
而美國政府就是這個計劃的執行者,美國人拿著美元和大棒要求第三世界的國家控制人口,對節育工作做的好的國家發紅包,對人口控制不到位的國家就給制裁,甚至還讓人口學專家深入各國基層搞調研,為別國的節育政策操碎了心。
主流大國開始重視人口問題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新韭菜補充不上來,經濟活力喪失,社會老齡化嚴重等等問題一下子全冒了出來。
由於城市化進程太快,生活成本高,就業壓力大,年輕人在生孩子之前都要先算一下經濟帳。再加上現在年輕人的世界過於豐富,大家發現除了創造人類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吃雞、刷抖音,或者吃火鍋唱個歌啥的,總之只要不生孩子,自己就可以一直當個孩子。
在人口結構問題上咱們國家才剛入門,實際上大部分的先發國家已經掉坑裡了。
日本和韓國的生育率跌到了1以下,相當於兩個人結婚造不出一個人來,每代人裡就會減少一半。
美國現在的出生率全靠拉丁裔撐著,18歲以下的年輕人裡超過一半都是有色人種,白人不願意生,而黑人和老墨又特別能生...用不了多久拉丁裔就會成為美國的第一大民族,而美國白人倒是極有可能成為少數族裔。
北歐的一些國家早就出現了人口負增長。法國和德國由於人口不足,年輕人又不願意幹那些低端工作,所以就只能跑到土耳其和西非去引進穆斯林,一些中東難民和極端分子也趁機混入了歐洲。
在歐洲高福利的刺激下,穆斯林家庭關起門來搞生產,完全不用出門找工作,經濟來源全靠政府的生育補貼,巴黎的大街上有一半都是穆斯林的街溜子。現在的歐洲不光有人口結構問題,還有反恐以及被「綠化」的問題,
最近幾年,大部分的主流國家都開始擔心老齡化和突然的人口暴跌,甚至關係到了民族存亡的地步。但生與不生?或者生幾個?顯然不是政府發點錢,高考加幾分就能解決的,這需要一個全面的社會激勵體系來鼓勵年輕人勇於生產。
總之,人口結構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大家就不要指望這屆的年輕人了吧。
文章到此結束,如果覺得還不錯,也請順手點讚、加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