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從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裡,你就可以感受到「蟻」的厲害。這裡的「蟻」不是螞蟻,而是白蟻,它的危害由來已久,最早在《爾雅》中就有記載,《韓非子·喻老》中也提到「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淮南子·人間訓》也記載了類似的句子:「千裡之堤以螻媸之穴漏。」
白蟻在古代被稱之為「飛鎧」「慰「等,民間的俗稱為白螞蟻、大水蟻、棚蟲等。其群體為蟻后、蟻王、兵蟻、工蟻等,是一種多形態、群居性而又有嚴格分工的昆蟲,群體組織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繼續生存,脫離群體的個體在自然界裡是無法長期存活的。
它們以自然界各種含纖維素的物質為食,危害範圍很廣,幾乎涉及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如破壞房屋,破壞河堤和水庫堤壩,蛀蝕埋在地下的電纜和交通、電信設施,危害農林作物等,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被稱為「無牙老虎」,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五大世界性害蟲之一。
許多人都不知道,白蟻甚至能吃金屬!關於它的這個本領,還有個趣聞。
清代吳震方在《嶺南雜記》中這樣寫道:
「康熙甲子年鹽課提舉司汪芾斯為餘言,庫銀忽缺數千金,見壁下有蛀末一堆,爛如白銀,尋其穴掘之,得白蟻數斛,人爐鑄之,仍且得精金,但耗其十耳。」
意思就是說,當時存放在國庫中的白銀髮現少了數千兩,後來看到牆壁下有一堆看似白銀的粉末,由此找到白蟻的洞穴,把白蟻投入煉爐中,結果煉出了部分白銀,但也損耗了不少。原來,白蟻可以分泌出一種高濃度的蟻酸,它與白銀來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蟻酸銀,這是一種黑色粉末,會被白蟻吃下去。看來,它們「無牙老虎」的稱謂還真是名副其實啊!
全世界已知的白蟻約有3500多種,主要生活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等溫暖多溼地區。白蟻是巢居生活的昆蟲,蟻巢是白蟻生活的大本營。各類白蟻無論如何生活,都有或簡或繁的蟻巢。白蟻按生活習性可分為木棲性、土棲性和土木兩棲性白蟻。木棲性白蟻在木質建築物,如木屋、木製門窗、木地板、鐵道枕木、木製橋梁枯樹等被吃空的部分建巢,取食木質纖維,是木材製品的大害蟲;土棲性白蟻在地面上或地面下築巢,地上巢高出地面呈塔狀,稱為蟻冢。土棲性白蟻以樹木、樹葉和菌類等為食。
白蟻主要危害木材,多生活在硬質木門框和窗框中,也侵蝕辦公桌、椅、床架等。因此,它們還有「家私白蟻」的稱呼。當它們被發現時,家具早已嚴重損壞。
白蟻通常都離不開水源,但木白蟻有3對直腸腺體,能夠吸收糞便中的水分,所以們十分耐渴,可以離開水源在極其乾燥的木材內生存,僅靠幹木材內含的有限水分即可維持生命。木白蟻的巢體不大,結構也很簡單,實際上這類白蟻的巢穴只不過是在木材中鑽蛀一些孔道而已。
世界性的蛀木害蟲——截頭堆砂白蟻
我們本文的主角就是一種木白蟻,名叫截頭堆砂白蟻 ,是典型的木棲性白蟻。由於它常從蛀孔排出砂粒狀的排洩物,在蛀孔下方堆成小砂堆,故稱之為堆砂白蟻。
截頭堆砂白蟻是世界性的蛀木害蟲,它們主要蛀蝕幹木材、木製品及建築物的木結構,食性廣泛,來者不拒,能取食多種在分類上差異很大的不同樹種的木材,對木製品和建築物木結構的蛀蝕普遍而且嚴重,是傳播最廣的主要危險白蟻之。由於它不築露在木材外的蟻路,打的是「地道戰」,蛀蝕的通道是它們的巢穴,因此,發現和防治它們都比較困難。
截頭堆砂白蟻原產地在印度和馬來西亞,因為這種白蟻很容易隨著家具、木材甚至木雕等木質工藝品的運輸而傳播蔓延,所以後來陸續地傳入了斯裡蘭卡、越南、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關島等地。
我國檢疫部門雖然早已對這個臭名昭著的害蟲嚴防死守,但由於我國每年需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大量木材,終於被截頭堆砂白蟻撕破了防線,目前我國南部的多個省區均有分布,其中廣東省的湛江地區遭受該種白蟻的危害尤為嚴重。
在截頭堆砂白蟻的每個大家庭中,都有著清晰明確的分工和品級分化。家族成員各司其職,密切合作,使整個群體可以有條不紊地生存和繁衍。
先認識一下家庭中的成蟲。
它們按照生理機能可分為生殖型和非生殖型兩大類。生殖型也稱為繁殖蟻,是大家庭中負責交配產卵、繁衍後代的個體,在整個巢內數量最少,但作用非常重要。
繁殖蟻又包括原始繁殖蟻和補充型繁殖蟻兩種。原始繁殖蟻是一個家庭群體的創建者,它們原本是巢內的有翅成蟲,在分飛時脫翅配對,然後繁殖後代,雄的叫蟻王,雌的叫蟻后。一個群體一旦失去生殖蟻,必定要有新的生殖蟻也就是補充型繁殖蟻來補充,否則這個群體不僅僅只是無法繁殖後代,整個群體的成員也將無法協調工作,最後必然導致毀滅的結局。
非生殖型通常有兵蟻和工蟻兩種,但截頭堆砂白蟻比其他類群的白蟻進化程度低,群體中沒有工蟻,而是由群體中佔大多數的若蟻行使工蟻的職能。非生殖型兵蟻雖然也有完整的生殖器官,但發育不全,沒有生殖能力。它們數量不多,是群體的保衛者。兵蟻的主要任務是防衛,不參與群體內的其他工作。如果群體遭到侵擾,會有許多兵蟻用褐色的頭殼堵住洞口阻止外敵的侵入。
除了成蟲外,巢內還有卵,幼蟻、若蟻。兵蟻在非生殖蟻中是個關鍵的角色,因為它們的出現是一個大家庭形成的重要標誌,說明群體已具備了長期生存的各項基本功能。
白蟻的智能生育策略
截頭堆砂白蟻的繁殖能力很強,除原始繁殖蟻分飛配對建立新群體的方式外,它們還有另外一種繁殖方式,即若蟻離群後,可以產生補充型繁殖蟻進行繁殖。
群體內的若蟻不但能起到工蟻的職能、分化為兵蟻和原始繁殖蟻,還可以分化為補充型繁殖蟻,簡直就是「萬能蟻」!
若蟻一旦離開群體後,就容易形成補充型繁殖蟻,建立新群體進行擴大危害。在僅有5頭若蟻的群體中,只要溫、溼度適宜,就可以產生一雌一雄的補充型出現,並能繁殖後代。聽起來是不是十分智能?
據研究發現,形成第1個補充型繁殖蟻需要8~20天,第2個補充型繁殖蟻形成需要15~ 30天。雌雄補充型繁殖蟻出現後至開始產卵需要11~ 31天,孵出幼蟻需要51~ 58天。
補充繁殖蟻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補充型繁殖蟻只能1雌1雄共存,當第3個補充型繁殖蟻出現後,不管是雌是雄,不超過1個月,必定被咬死,所以每個群體只能存在一對補充型繁殖蟻。而對於原始繁殖蟻來說,3頭可以一起共存8個月之久,並可以產生後代。補充型繁殖蟻還可以再續,如果人為或其他原因移走第一個補充型繁殖蟻,它們可以重新形成補充型繁殖蟻。
補充型繁殖蟻不僅有繁殖功能,還在群體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孤兒群體中沒有補充型繁殖蟻的存在,群體就不能長期生存和發展,這是截頭堆砂白蟻保證子孫後代繁榮興盛的另一個重要手段。離群後的孤兒群體,只要有5頭若蟻在一起就能產生補充型新群體;孤兒群體中,必須至少存在2頭補充型繁殖蟻,它們的子代才能正常發育,群體才旺盛。
如何對抗截頭堆砂白蟻
截頭堆砂白蟻主要有三種擴散傳播途徑:第一種是分飛傳播;第二種是蔓延傳播,即由小範圍為害逐漸蔓延擴散到大範圍為害;第三種是隨寄主物體遠距離地傳播,其中主要通過人類運輸的木材及木製品進行傳播。
截頭堆砂白蟻擴散容易,但發現和防治卻很難。它們常年隱藏在地道內,極少在洞外活動,為害非常隱蔽,為害早期不容易被發現,等外露特徵明顯時,木材早已被蛀蝕嚴重,損失已不可挽回。再加上它們非常分散、蛀蝕木材形狀不規則,蛀蝕通道便是巢居所在地等特點, 時難以發現。
首先,防範於未然,平時人們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危害症狀。截頭堆砂白蟻只要溫度、溼度適宜就可以生存。由於現代家居及辦公場所木製品增多,加上家居條件和辦公條件的改善,人為控制溫、溼度的程度大大增加,而人類適宜的溫、溼度正好是截頭堆砂白蟻適宜生存和繁殖的條件。在這種環境中,要注意檢查木製品及木結構是否有截頭堆砂白蟻存在,及早發現,及早滅治,儘量減少經濟損失。
例如可以根據它們將部分排洩物推出洞外的行為特點查找蛛絲馬跡,檢查木材及木製品周圍是否有類似木材顏色的細砂粒狀的,不易碎的顆粒物等。
最後,掌握好滅治時機和滅治方法。截頭堆砂白蟻新建群體從建立至發育成熟,群體內的子代數量不多,因此,防治的最好時期是在它們的早期,尤其是新建1 ~ 2年的群體。
最後
總之,白蟻作為一種微不可擦的昆蟲,平日裡人們對它幾乎沒有注意,但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後,產生的危害已經不可避免了!
話題:你的家具有被白蟻侵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