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三大蠻族之一的斯拉夫人傳說中,有一種詭秘的超自然生物——吸血鬼(Vampire)。它青面獠牙,晝伏夜出,以鮮血為食,千百年不腐不朽,令人聞風喪膽。
從民間傳說到文學作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吸血鬼的駭人形象愈發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噩夢所在。100年前,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部以吸血鬼為題材的恐怖電影——《諾斯費拉圖》(Nosferatu-A Symphony Of horror)。它的出現,首次塑造了吸血鬼這一超自然生物的經典形象,影響甚巨。
不同於布朗寧的《德古拉》,亦有別於科波拉的《驚情四百年》——諾斯費拉圖的形象,更接近於巴爾幹半島傳說中的吸血鬼原始面貌。它形如枯槁,面目猙獰,具有一種野蠻而古老的恐懼感。
《諾斯費拉圖》的人設形成了一種「恐怖谷效應」,它非人非鬼,身影頎長,讓每一個目睹他形象的人都深陷惶恐。在遙遠的1922年,甚至有人篤信飾演諾斯費拉圖伯爵的演員馬科斯·夏瑞克,本身就是一隻吸血鬼。
上世紀20年代,正是恐怖題材類電影初具雛形的關鍵時期。從德國表現主義恐怖片《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相關閱讀:100年前的恐怖片有多嚇人?讓它告訴你),到這部意義重大的《諾斯費拉圖》,這兩部電影的出現,已然成為人類電影史上的兩座豐碑、兩枚瑰寶。
該片除了成功塑造出影史第一位吸血鬼形象外,同時還開創了「哥特電影」(Gothic Films)的先河,影響後世一眾電影大師。
以現在目光來看,《諾斯費拉圖》的故事劇情早已屢見不鮮。但在百年之前,但凡看過此片的人,都不敢獨自一人走夜路,它儼然成了當時人們的夢魘。
影片將時間地點設定在19世紀30年代的德國,通過一位房產經紀人哈特的奇異經歷見聞,講述著他與吸血鬼諾斯費拉圖伯爵鬥智鬥勇的奇異故事。
從起初哈特對超自然生物的不以為然,到親身經歷詭譎異事後的心有餘悸,再到他與妻子聯手對抗諾斯費拉圖……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都在一種極為詭秘的氛圍中過渡完成,恰如其分,一波三折。
在默片時代,《諾斯費拉圖》已然突破滑稽劇和寫實戲的固有創作思路,以一種「漸入佳境」的絕妙驚悚氛圍營造,將光影轉化為恐懼,透過觀眾的眼睛,紮根在心田腦海。
這部電影最具意義的一點,當屬茂瑙導演在片中所嘗試的影像實驗。或許這些「五毛特效」會讓一些人嗤之以鼻,但在電影技術極度落後匱乏的20世紀20年代,片中「特效」足以讓人驚掉下巴。
影片中所出現的黑森林、城堡、棺槨、鼠群這些令人不安的影像元素,更是為後來的哥特電影奠定主基調,意義非凡。
為了增加影片恐怖觀感,茂瑙運用了一些獨具開創性的小技巧,讓影像畫面變得神乎其神,充滿魔術般的神秘感。
比如在這樣一組鏡頭裡,導演為了展現諾斯費拉圖伯爵的「超能力」,便運用了定格攝影技術(Frames the photography)來呈現棺板騰空閉合的過程,十分玄妙。
在諾斯費拉圖駕馭馬車的劇情中,為了體現風馳電掣的「速度感」,茂瑙故意讓鏡頭裡正常的車速與影片幀速錯位,造成視覺落差,進而「加快」了馬車行走速度。
而為了與這異於常人世界的車速相呼應,影片中更是加入了負片鏡頭(Negative Film)顛倒黑白,進一步凸顯吸血鬼與凡人世界的不同之處,以主觀視角帶領觀眾進入諾斯費拉圖的「黑暗禁地」。
就像一位影迷朋友評論所說:
它是默片時代的恐怖電影,也是後世吸血鬼片的靈感源泉。茂瑙的表現主義太適合這種恐怖類型片了,當時的觀眾如何受得了?
繼茂瑙和德萊葉之後,吸血鬼影視作品已不再是純粹的恐懼與驚嚇。它有了更多題材的補入,有唯美愛情,也有喜劇動畫。
但在百年之後,能再次讓我們感受到那份原始恐懼的,唯有《諾斯費拉圖》這部偉大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