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文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中醫理論體系就已基本形成。數千年漫長的中華醫藥發展史上,名醫大家輩出,醫典層出不窮。東漢末年,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一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疾病流行期間,他在長沙「坐堂行醫」,傳為佳話。
時至今日,這段歷史仍被刻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附二醫院張仲景祠故址的石碑上,提醒後代傳承中醫精誠醫術,廣濟百姓。
作為中醫藥傳承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心腦疾病)」帶頭人、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葛金文正帶領團隊,秉承中醫以人為本、以簡馭繁、以護養生的特色,在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上不斷攀行。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中醫傳承更需要守正創新」,以此為信念,葛金文正在中華中醫藥的史書上寫下現代中醫藥人熠熠生輝的一筆。
科學為本,融淬中西醫精華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孕育和發展,才逐漸形成了完整的中醫藥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對生命、健康和疾病實踐總結出來的特有的智慧成果。
從明清開始,隨著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和其產生的影響,中西醫兩種醫學之間開始交流和借鑑,中西醫結合從此起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醫和西醫之間相互吸納和借鑑,取長補短,在對立和統一中走向結合之路。
但民間關於中西醫結合的質疑和爭論從未間斷。中醫強調整體把握和辨證論治,西醫強調微觀病理和對症治療,兩種體系的結合將最終走向何方,是中華醫學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已成為我國的一個特色醫學學科,也是醫療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談及這一問題時,葛金文認為,中西醫結合最終將會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體系。
1965年出生於湖南的葛金文,似乎註定要與中醫為伴。由於父親是一名西醫,他從小耳濡目染。大學時,他「誤打誤撞」考入了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成了一名中醫學生。在困惑中,他開始了對中醫理論和思辨方法的系統學習,葛金文逐漸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學起來更加如饑似渴。
本科畢業後讀研究生時,命運卻給了他更加獨特的安排,葛金文陰差陽錯轉到了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他的碩士生導師賀石林教授曾是湖南醫學院20世紀50年代的研究生,是我國血液生理學的資深專家,在導師的指引下,葛金文重新對西醫知識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學習,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自己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識。通過對不同的醫療體系特點的深刻思考,他逐漸掌握了多角度、多方位、多維度思考和解決基礎及臨床問題的能力。
199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葛金文留校工作,一邊從事中西醫結合教學,一邊從事科研以及臨床醫療。由於工作業績突出,1997年,年僅32歲的葛金文破格晉升為副教授;4年後,他晉升為教授;並於1999年獲得了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專業醫學博士學位。
科學的奧妙在於總能打破人的固有思維和想像的邊界,有理想的科學家總是擅長挑戰權威,剝繭抽絲,追尋真理。
基礎醫學與藥學科研的目的是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依據,儘量保持被試成分與體內實際情況一致是務必遵循的基本原則,但中藥成分比較複雜,幹擾因素也很多。2005年,葛金文與導師聯合在《中國藥理學通報》上發文,率先提出了對中藥血清藥理學的質疑。
血清藥理學的方法原理是:讓人或動物服用藥物之後,使藥物通過消化道吸收有效成分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將血液分離出來移到體外並凝固以後,吸取其中的血清進行體外實驗,進而來研究藥物的藥效藥理。
葛金文研究發現,含藥血清的研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當血液從體內移到體外並凝固的時候,卻會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部分血漿蛋白被消耗的同時與之結合的藥物成分也會隨之被消除;其次是當血液凝固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活化會產生成百上千種新的活性物質,這些過程也直接影響血標本中固有成分和人血中藥成分的改變。
實驗結果證明,與含藥血清相比,由於避免了凝血及其相關過程引起血中成分的改變,含藥血漿較含藥血清更加接近體內循環血流中液體部分的實際情況。含藥血漿的組成較含藥血清更能真實反映機體生理、病理生理狀況和吸收進入循環血中的藥物成分的變化。
他進而得出結論,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凡是可能受到凝血和其相關過程以及製備血清過程影響的藥理實驗,在選擇血標本時應當選用含藥血漿。凡是使用含藥血清與含藥血漿均可的實驗,應當優先選用含藥血漿。此外,與含藥血清相比,含藥血漿製備簡單、快速省時,且血漿獲取量通常較血清多15%~20%。這對嬰幼兒多項臨床檢驗同時進行十分有利,同樣對於實驗室小動物科研也大有裨益。
發軔於斯,收穫於斯。中藥藥理學方法的創新讓葛金文真正開始在中西醫結合道路上走得堅定、自信,並在此之後篤實奮進,收穫頗豐: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科研項目近40項,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並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其中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各1項。
葛金文帶領團隊完成的項目榮獲2017年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藥濟萬民,揭腦梗中醫奧秘氣血理論是中醫的核心理論。葛金文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流不暢,腦脈瘀滯,故氣虛為腦梗死的始動環節;脾氣虧虛,水溼停滯,化而為痰,痰凝則血瘀,痰瘀互結,脈絡瘀阻而致氣血不暢、阻蔽清竅,故痰凝為腦梗死的中心環節;痰、瘀諸邪日久化熱、化火,痰瘀火熱,蘊積不除,毒邪乃生,則進一步加重腦髓損傷。
上述文字不僅明確了氣虛血瘀、痰凝血瘀和瘀毒互結是腦梗死的關鍵病因病機,也闡明了腦梗死血瘀證的病理生理實質,但其研究過程卻漫長而複雜。依託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的活血化瘀實驗室,葛金文這些年來一直在開展「活血化瘀」的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當年導師帶著他,如今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和學生,三代人繼往開來、薪火相傳。
根據權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從1990年到2017年,腦梗死已成為中國人疾病譜上的第一號死亡殺手,高於腫瘤、冠心病等,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中醫藥治療腦梗死有幾千年歷史,從單純觀察臨床療效逐步深入到機制研究,且已證實中醫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作用途徑的特點,符合腦梗死病理生理複雜的發展過程。腦梗死病屬中醫「中風」範疇,以本虛標實為主,「風、痰、火、瘀」諸邪交織不解,瘀血阻絡是腦梗死的基本病機,活血化瘀是其根本治療法則。
開展腦梗死血瘀證的理論研究,一直是湖南中醫藥大學心腦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前身為活血化瘀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活血化瘀理論科學內涵的系統探索,對臨床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從1986年,實驗室承擔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補陽還五湯抗血栓的機理研究」,到20世紀末,從血栓形成的角度開始了腦梗死血瘀證的實質研究;其後,經過長達近20年的探索,他和團隊在腦梗死血瘀證病理實質及中醫藥防治方面取得了數項重要的科技成果。
在腦梗死血瘀證的病因病機研究中,葛金文團隊總結出了「氣虛血瘀、痰凝血瘀、毒瘀互結」為中心的病機要點,這為臨床辨證施治、遣方用藥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
在長期的臨床和科研基礎上,葛金文團隊根據中醫理論,發明了防治腦梗死的中藥處方——腦泰方。這一成果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還獲得了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葛金文團隊系統地從循環血管內皮細胞(VEC)穩態、VEC凋亡、VEC功能分子標記物等研究了腦梗死時VEC損傷與功能改變與氣虛血瘀證的關係,發現腦泰方對VEC死亡的保護作用及對VEC介導的凝血、纖溶、血管舒縮、血小板功能等的調節作用及缺血預處理樣作用。
血栓形成是腦梗死血瘀證的病理前提,而應用活血中藥能有效溶解血栓,恢復血液供應,從而發揮腦保護作用,基於益氣活血法的腦泰方被證實能夠顯著抑制血栓形成和促進血栓溶解,並且在改善血管重構和神經功能等方面效果良好。
經過更深入的研究,葛金文團隊發現,腦泰方在治療高血壓引起靶器官的損傷上,同樣有著突出的療效。這意味著,腦泰方不僅可以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藥物,也可以作為高血壓腦損害預防和治療的伴侶藥物。這一課題得到了2018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專項支持,正在進行240對共計480例高血壓腦損害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
十餘年來,葛金文團隊一直致力於腦梗死血瘀證研究成果的臨床推廣應用,省內外多家醫院近萬例腦梗死患者受益,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並產生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19年11月,「腦泰方」技術項目被正式轉讓給天地恆一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我一直有個信念,就是為老百姓研製一款新藥,應用臨床,造福於民。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間的種種艱辛我都品嘗過。但這些年來,隨著全國中醫藥大會的召開以及國內外民眾對中醫藥與日俱增的認可,我對此越來越有信心了。」近30年的夢想,正在隨著「腦泰方」的轉化照進現實,這裡飽含了葛金文的辛酸苦辣,更孕育著他所有的希望。
研究團隊合影
以德為本,「五位一體」育後人「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醫學人才的培養有其特殊性。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積極拓展中醫藥文化育人路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育人模式,獲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探索和完善符合國情、校情的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中醫藥人才,是我國高等中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在落實《關於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中醫藥文化育人路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作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副校長,葛金文認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簡單的繼承,而是繼承與創新並舉,需要高素質、複合型精英人才。他帶領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全面地分析了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現狀,針對目前海量信息的湧現,多元價值觀衝擊,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偏低,知識體系不完整、碎片化,實驗和臨床動手能力不強,創新思維能力較弱等共性問題,總結中醫教育辦學經驗。
2019年9月,由葛金文主持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五位一體』協同培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獲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經過多年的培養實踐,葛金文提出,未來的中醫藥人才必須具備五種素質:完善的人格、強健的體魄、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技能、創新的思維,即五位一體,以德為本,德才兼備的品質。
在葛金文看來,這五方面的素質就像一個金字塔一般,構成了一個高素質、複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模式。
首先,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是構成金字塔底部的重要基石。強身健體、磨礪意志,是成長和成人不可或缺的部分。葛金文和課題組提出並系統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中醫藥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首要就是強化德育與體育,以大醫精誠、立德樹人作為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方向。構建富有特色的人格和體質培育項目,形成具有中醫院校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融合心理健康課程體系,打牢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基石。
在德育和體育的基礎上,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嫻熟的技能,才能真正成為中醫藥領域的專業人才,這是金字塔的第二層面。
葛金文認為,人文素養在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極為重要,夯實學生中醫文化素養與中醫藥理論基礎,傳承經典,並能夠結合臨床強化自己的技能,是中醫藥人才走向高素質、複合型的必備素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中醫學校要針對人才成長規律,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創意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提供學習平臺與機會,構建以完整醫學知識結構為核心,臨證思維和臨床技能為著眼點的教學體系。
金字塔的頂端,是創新思維的培養。葛金文提出,未來的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必須注重現代人文科技素質的培養,突出現代技術在中醫藥人才創新思維中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有擔當、有能力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中醫是一門開放學科,需要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而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將創新意識的感性願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實現創新活動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飛躍,因此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創新思維是中醫藥學科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葛金文說。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專業素養為核心,創新思維養成為關鍵,新時代背景下中醫藥人才的「五位一體」協同培育體系目前正在湖南中醫藥大學構建並深入踐行。
在葛金文看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需要一大批具有「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的新時代中醫藥高級人才,「五位一體」中醫藥人才協同培育體系的構建正是以此為指引。
如何才能做到「五位一體」?葛金文認為,中醫學校必須從培養模式、師資能力、管理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既要強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並舉,塑造理想人格,也要在繼承中醫經典與傳統文化,形成中醫思維的基礎上,熟悉西醫及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加強文化底蘊、完善知識體系。
「加強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和中西醫兩種臨床思維的鍛鍊,既能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中醫理論及思維方式指導臨床實踐,又能將西醫技能靈活運用於臨床,在反覆實踐中找切合點、求創新、求發展,最終致力於讓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葛金文說。
「生生不息」映射了他一生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篤志追求,唯有不斷求索、勇於創新才能讓中醫這門古老的科學生生不滅,傳承不息,這正是葛金文始終不渝躬體力行的夙願。
專家簡介葛金文,中西醫結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心腦疾病)」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中西醫結合學科帶頭人,中西醫結合心腦疾病防治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基礎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學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中國分會理事,中國生理學會理事、中醫生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他長期致力於腦血管病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和中西醫結合方法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科研項目近40項;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國藥理學通報》等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獲得發明專利5項;合作博士後16人、指導博士研究生19人、碩士研究生26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