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暗網「絲綢之路」社區與自由主義文化的形成
暗網建構後不久,其發展方向便與美國政府的美好願望背道而馳。2006年一個名為「農夫市場」的網站成立,專賣各類毒品,美國緝毒局用了6年時間,才在2012年4月由一個專案小組將其攻破。這些網站聚集了一群使用匿名身份來進行非法交易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極大。
「這允許各種類型的犯罪者能聚在一起公開地做壞事,」紐約西南區檢察官普利特?巴拉拉說。但羅斯?烏爾布萊特的「絲綢之路」又跟「農夫市場」等網站不一樣。它看上去更有規則:服務條款中明確表示,禁止交易兒童色情相關產品、贓物和假鈔。他曾發表言論要「打造一個經濟模擬體,讓人們親身體驗在一個沒有系統性力量的世界生活」,所謂系統性力量似乎指的是政府和法律控制。
「絲綢之路」使用純粹數位化的貨幣,它沒有實體形式;在絲綢之路這樣的暗網市場中,交易者不需要冒著風險親自去做交易。同時絲綢之路是一個可以互相評議交流的空間,因此如果供應商提供了不符合標準的商品或服務的話,他就會被揭發舉報,被逐出這個市場並且不能再使用市場中的服務。
「絲綢之路」在暗網用戶心目中成為了一個非常友好而且功能全面的交易網站,買家和賣家都可以給對方作出評價和反饋。「當我想要買東西的時候,我會仔細閱讀賣家的頁面,看其他用戶的評價和反饋如何,包括幾個月前的評分,」一個「絲路」用戶說,「還有論壇,上面有人點評各個賣家的貨品,甚至還有樣品的實驗室分析結果。」「絲路」社區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亞文化,這些用戶在政治上也顯露出自由派的傾向。
在「絲綢之路」論壇上有這麼一個主題帖:「你是為了毒品而來,抑或為了『革命』而來?」這個帖子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而大部分人都回答說,「為毒品而來,為『革命』而留」。在這個社區裡,創辦者羅斯?烏爾布萊特的化身「恐怖海盜羅伯茨」,成為了一個自由標誌性的人物。
(四)「絲綢之路」引發公民自由的討論
而當「絲綢之路」被查封後,暗網有很多合法用戶則開始了擔心,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極權體制下生活的人們在這裡找到了家。洋蔥路由上有一個紐約客雜誌的檢舉網站,有供洋蔥路由用戶訪問的特別網站,英國搖滾明星Aphex Twin最近也在洋蔥路由上發布新歌。
FBI特工通過收集元數據,跟蹤他的個人郵件、聊天紀錄、照片和「恐怖海盜羅伯茨」的聊天日誌指控羅斯?烏爾布萊特。他們把羅斯?烏爾布萊特的已知事件和網上人物「恐怖海盜羅伯茨」的同樣事件連在一起。當他們做完這些,羅斯?烏爾布萊特便困在自己的網上言行中。羅斯?烏爾布萊特的支持者認為他受審是因為比絲綢之路更重要得多的原因,他們認為這表明對公民自由的吞噬正在迅速擴大——並非只有他們才這樣想。流行科技網誌Gizmodo作者在烏布利希宣判後寫道:「司法部門可以擺出可怕的數字證據而不用解釋其來源,對我們公民自由來說這不是好事。」
在聯邦政府摧毀絲綢之路之後,像迷幻蘑菇之類的新黑色市場網站在暗網萌生,其中很多網站吸取了「恐怖海盜羅伯茨」的教訓,比絲綢之路更為複雜。解決暗網市場將日益依賴大家所認為的正確老式警察手段。但烏布利希的支持者稱這種警察手段為「釣魚」。在拿下那些伺服器之後,FBI特工扮作賣家和員工布下網羅「恐怖海盜羅伯茨」的圈套。那些據稱是羅斯?烏爾布萊特僱傭的兇手結果證明是另一出複雜的陰謀。
辯護律師德拉特爾想方設法讓陪審團相信,任何人都能發現自己被政府網上監控,使羅斯?烏爾布萊特捲入虛假人物「恐怖海盜羅伯茨」的聊天記錄可以輕易偽造。他在總結陳詞中警告網際網路並非如表明所見,提醒陪審團FBI特工利用多個虛假網絡身份抓捕,控制了網站數十個帳戶,而這些帳戶全都沒有獲得授權。沒有人告訴其他人自己何時採用新身份,網際網路允許誤導和欺騙並因此繁榮,甚至一位假扮絲綢之路員工的FBI特工也說抓捕計策複雜得自己都跟不上。
德拉特爾在法庭上還辯護道,在確定伺服器位於冰島的過程中,FBI可能得到了國家安全局之類機構的幫助。政府對此予以否認:「羅斯?烏爾布萊特把國家安全局想像成妖怪,事實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樣,絲綢之路伺服器所在位置並非由國家安全局確定,而是由FBI利用完全合法的手段確定。」不過政府機構確實共享網絡監控數據。情報機構間的合作機制自9/11事件以來成為標準程序。考慮到FBI國內監控能力的強大,盯住羅斯?烏爾布萊特竟然用了兩年時間。
哈裡斯(Shane Harris)在新書《交戰:軍事網際網路綜合體的興起》(War: The Rise of the Military-Internet Complex)詳細描述了FBI與國家安全局的象徵關係,稱二者結合將破壞網際網路的匿名性。他說雖然國家安全局向電話和網際網路公司付費創建它們的網絡以便自己進入,故意降低密碼標準,設法破壞洋蔥網絡,但FBI才是使國家安全局國內活動成為可能的機構。當媒體說國家安全局監視美國人時,他們實際是說FBI幫它做到了這一點,為其國內情報活動提供技術和法律基礎設施。(Newsweek,2014)
由於沒有搜尋引擎的支持,所以「暗網」的站點獲取通常都靠用戶的自發整理或是私下小圈子範圍內的傳播,美國和歐盟都試圖按圖索驥的逐個打擊,連對自由容忍度最高的荷蘭也在司法層面予以配合,但是在本質上,「暗網」是一種剛需而非實體目標,作惡者永遠都能找到隱藏自己的方法,那些正常使用Tor的「暗網」用戶則不應受到牽連。
(五)關於暗網中的「絲綢之路」事件觀點討論
1、關注話題與人群屬性
從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的需求分布而言,絲綢之路被封閉報導出現後,「暗網」相關的關注話題環比需求變化上升的最高的是「進入」、其次是「知乎」、黑暗、deep、可怕等描述,而圖片和網絡則分別遞減。對進入方法的需求,也顯示用戶對暗網的試圖參與。知乎的需求,則是因為該目標網站有大量暗網相關信息(百度指數,2015)。
在百度搜索「暗網」相關檢索詞方面,熱度最高的是與之相關的概念「tor」和「深網」,而「暗網怎麼進入」、「如何進入」等話題排第四與第六,「地址」和「數據」等也有較高相關。其中再次出現「暗網」和「知乎」的關聯性話題。
百度搜尋引擎中關注「暗網」並實現搜索行為的用戶,據2014年11月1日到2015年6月1日的統計數據,20—29歲約佔50%以上,而30—39則佔28%左右,19歲以下群體超過40-49歲以下群體。顯示關於「暗網」話題關注的年齡層次趨勢正往青年和中青年移動,並引發更廣泛人群範圍的興趣。
而在關注的性別分布上,男性佔95%以上,女性僅佔5%,二者之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在地域分布上,百度搜尋引擎中關注「暗網」並實現搜索行為的用戶,據2014年11月1日到6月1日的統計數據,廣東、北京、浙江、江蘇等地關注更高,而其他山東、上海等城市也有相當的關注度,在河南、湖北、河北等中部大省,也顯示較高熱度。總體而言,沿海的搜索關注度最強,中部省市也在逐漸發展,但西北部等地區仍然有一定範圍的空缺。
2、關於暗網中的「絲綢之路」的觀點分析
「絲綢之路」事件發生後,根據以上搜索指數進行預讀和分析,其中提到的暗網需求的相關字範圍內的知乎,而在知乎內進行檢索後發現,對暗網感興趣的用戶得到的回答相對較為深入,並且答主多為已有體驗者,形成的討論較為熱點,因此抽選知乎中兩百條關於暗網的熱門回復內容進行如下編碼分類:(1)支持:A.暗網的保密性功能 B.滿足需求與自由購買 C.自身接受能力大大增強D.無需審核E.分享暗網的進入方法和獲取網址F.建立情報組織G.避免信息不對稱(2)反對:A.暗網技術及絲綢之路的黑暗性B.暗網基本違法C.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D.過度自由使現實世界變得麻木空虛E.誤獲取自己認為不適的內容F.匿名反映了陰暗面G.過多黑色交易和非法內容、禁忌話題H.釣魚執法I.讓犯罪行為無法追蹤(3)中立:A.對特別商品和瀏覽體驗的短暫興奮B.網速極慢C.搜索技術的革新問題(4)質疑:A.暗網是否存在或僅僅是都市傳說B暗網和內網沒有區別C.小部分人的圈子(5)其他:不能歸入以上各類的評論歸入此類,例如與此主題無直接關係的內容。
通過對知乎抽選的兩百條熱門回複評論的統計與標引,將以上態度將近的類別進行歸整,形成了支持、反對、中立等三種基本態度。總體分布如表3.2.1所示,其中表示支持的評論共為123條,佔總數的61.5%;表示反對的評論共為49條,佔總數的24.5%;中立的評論14條,佔總數的7%。其餘質疑和其他為14條,佔總數的7%。
從以上數據和言論可以看出:
一,絲綢之路被封閉報導出現後,知網上分享暗網的進入方法和如何獲取網址以及支持部分的最大比例30.5%,其次是暗網的保密性功能佔18%,避免信息不對稱佔16%,對自由購買的討論也佔了10%,且反映出網絡用戶尋找暗網通道入口的趨勢。
二,在持有反對意見的回覆中,在暗網上誤獲取自己認為不適的內容和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分別佔6.5%和4%,是反對意見的主流。並且對暗網的反對意見呈現發散式的討論,有多重觀點。
三,中立意見中,搜索技術的革新問題以及對特別商品和瀏覽體驗的短暫興奮是主要部分,從體驗者身份角度回答問題。
四,質疑者的觀點主要圍繞暗網是否真正存在,同時也關注它的用戶範圍等問題。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