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有在幣乎看看作品、總想在其中汲取有價值的有營養的信息、抑或學到什麼實用的。你看關於如何寫作,在幣乎就是永恆的學習課程,確實很勵志,鼓舞著我嘗試批判某些作者,為什麼是批判而不是批評?一字之差,一念之間……就是用來誤導,意識導向?而我確實沒寫過多少文章。覺得批判更貼切。
今天在幣乎搜索pi冒出一大堆來,就營銷的角度而言,我覺得已經很成功。然而有些「大V」卻是斷章取義。
整篇文章看起來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我這樣的截圖可能也是斷章取義吧,而他們的他們的底層邏輯是因為……
1:超越比特幣。做夢吧,瞎扯。
實話說超過比特幣,我是說不出口,但是人性的趨利作為宣傳口號我非常理解,BM當年不也是叫囂超過ETH。現在柚子算不算成功?喊單這種心理難道不懂麼?!超過比特幣這個話題的本身就不是為了陳述項目的真實性。
引申出來的邏輯2:擼擼就好,因為零成本。
大宇還截圖了一張」空投幣」。意思是你看我擼了那麼多羊毛都不值錢,pi憑什麼值錢?
我若說早期挖比特幣,達世幣……幾乎都是零成本。你可能會說如今局勢不同……云云,縱觀風雲。確實好項目千裡挑一。
事實上挖pi並不是零成本,每天的注意力,一對一的輔導,維護社群,這些都需要時間精力。
文章中同時披露了他們都沒有挖pi,沒有真正的體驗產品。我想這是不是典型的立場決定觀點。?抓住兩個要點就信手粘來,所以下意識的就來反對,言辭鑿鑿似的大做文章!
因為你們底層邏輯的緣木求魚,我就不一一的「斷章取義」了。比如兔子醬說pi算不算區塊鏈項目!我確定的告訴你項目一直是按白皮書進行,明年上線主網。所以你看白皮書沒看走眼?
我看完他們的文章,分別留言說、「至少要看看白皮書」現在看來是我看走眼了!
你看大宇明確的說翻出去看了官網,兔子醬也說因為反感而去查了pi的來歷背景。
那請問為什麼一個項目的基本創始人都不介紹?
或者你們覺得他們不值一提?
容我介紹一遍pi network三位主要聯合創始人的基本履歷吧
產品負責人@Cfan,史丹福大學博士、計算機科學家。
2017年2月份聯合Nicolas Kokkalis、Thomas Breier、Michael S. Bernstein等發表了一篇題為《Founder Center: Enabling Access to Collective Social Capital》的研究論文。
@cfan博士的研究同時隸屬於帕洛阿爾託大學和史丹福大學。論文的記錄地址在史丹福大學官網HCI中心可以查詢到 https://hci.stanford.edu/
技術負責人@nicolas,史丹福大學博士、科學家。
@Nicolas Kokkalis,史丹福大學博士、計算機科學博士後、史丹福大學區塊鏈講師,史丹福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成員。在以太坊和區塊鏈出現之前,其就創建了一個用於在容錯分布式系統上編寫「智能契約」的框架。是在線遊戲平臺Gameyola創始人,該公司於2009年獲得Facebook基金獎。其是StartX(Stanford-StartX基金)首席技術官,該組織是非營利性創業孵化器,旨在幫助史丹福大學學生創業。已婚,有一個兒子。
社區負責人@vince,耶魯大學政治學位和史丹福大學商業學位。
Nicolas和Vince都是斯坦度區塊鏈研究中心的成員,該組織的聯合主任之一就是在2015年發明設計Stellar恆星協議技術的David教授。三人都是來自於史丹福大學,作為世界頂級大學和創業大學,這三個人代表的不僅僅是幾個區塊鏈技術大咖,更是代表了史丹福大學和世界區塊鏈的技術。
更多詳細的資料可以翻牆,如果翻錯了牆,我得告訴你們,這同時叫「科學上網」。
三位創始人同時都是史丹福大學博士
斯坦福是一個怎樣的學府呢?
不用翻牆,請看百度百科
沒有調查就有發言權,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發給了三位經濟學家,他們撰寫了一部《貧窮的本質》。因為他們「身體力行,深入調查「。希望你們在參考項目的時候嚴謹一點。畢竟賺錢不容易,遇到一個好項目還需要運氣的成份。畢竟看你文章的人不止給你點讚擼KEY,順便幫你獲得KEY。還希望可以從中獲得價值。不論pi項目發展可以取得多大成功,不要為了玩文字獄在欲蓋彌彰,而是為了項目本身的真實性而言。
最後再強調一下,pi是全球啟動礦工的項目。還沒挖pi的可以努力挖,不是他們筆下的擼擼就好!斯坦福實力誕生主流幣中的恆星幣,瑞波幣……與之相關的技術人員。還有被外屆看好卻還沒上主網的IPFS都是跟斯坦福孵化項目。
作者:瑪雅社區牛兒